中医体质学说十论在线阅读
会员

中医体质学说十论

盛增秀 庄爱文
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医学中医5.1万字

更新时间:2020-06-24 16:28:15 最新章节:9 特禀质(I型)

立即阅读
加书架
下载
听书

书籍简介

《中医体质学说十论》收选了作者对中医体质理论研究与临床研究论文10篇。作者是全国著名中医专家,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文献学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体质分会副主任委员,从事中医临床研究与科研工作50余年,对中医体质学说研究颇有心得。书中上溯《黄帝内经》体质之源,对中医体质形成、体质与疾病相关理论、体质与脉、体质转化、体质与临床、体质与养生防病等进行了深入阐发,并对中医体质学说发展进行了探讨和展望。全书对中医体质文献梳理的同时,结合自己长期临床实践典型例子,揭示了中医体质构成特点、演变规律、转归预后,对指导疾病的预防、诊治、康复与养生颇有参考价值。作者简介:盛增秀(1940年~),男,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资深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文献学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体质分会副主任委员。从事中医临床和科研工作5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文献整理研究用力最劲,成绩显著,曾编著出版了专著36部,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余项次,厅局级科技成果奖20余项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批准建立盛增秀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上架时间:2015-12-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经获得合法授权,并进行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盛增秀 庄爱文
主页
  • 会员
    中医学术的发展,需要新学说、新学科的不断建立。本书作者有鉴于湿热为患十分广泛,古今文献资料丰盈,有关理论特色鲜明,早在20年前就在报刊上提出“应建立中医湿热病学”,经过10余年的艰苦努力,终于编撰成《中医湿热病学》一书。全书分绪论、病证各论、常用方剂三篇,还设有附篇,内容包括湿热病的定义、范围、学术源流等精述;39个与湿热相关的临床常见病种古今辨治经验;33首治疗湿热有效方剂临床应用验案举例;历代
    盛增秀 庄爱文中医38.6万字

最新上架

  • 会员
    本书以权威研究机构和专家的大量实验和研究报告为依据,深入分析了关于衰老的特征及其成因,在细胞、基因、菌落和病毒的层面科学地揭示了人类衰老的秘密,综述了科学家们为了延缓衰老和健康长寿目前正在做的工作。除了药物与各种营养剂之外,本书讨论了如何通过日常的膳食和运动达到晚年健康的目的。其中还有专门一章介绍如何增加免疫力来抵抗目前的新型冠状病毒大流行。
    (英)科林·罗斯医学13.7万字
  • 会员
    本书以理顺中药思路为主线,展示了传统中医最为独特的取象悟性思维,将任之堂的用药心法全盘托出。在轻松学习之余,将中医最精髓的医理(升降气机)以最通俗的文字讲述出来。书里颇多对药象、病象、自然万象的领悟,观点独特新颖,发前人所未发,大开学者悟性,令人有迅速步入中医之门之感。老师每天有感必讲,学生每天有闻必录。讲学记录之中,将最精深的医道,用取类比象、譬喻之法,妙趣横生地演绎出来。书里既没有条条框框的束
    曾培杰 陈创涛编著医学18.2万字
  • 本书为上海市闵行区名老中医黄韬的临床治疗失眠经验总结,从医理、医论、医案三个方面介绍黄韬的临床经验、学术思想。本书通过黄韬的经验历程及其弟子跟师的理解和传承,汇聚中药、西药、中医适宜技术对失眠的治疗,可为同道在失眠的治疗上提供借鉴;在传授临床经验的同时,也可为中医工作者总结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提供借鉴。本书适合医学院校的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全科医学、心理学的学生学习参考,也适合全科、治未病科、中医
    李深广 杜晓妹 唐文超主编医学15.6万字
  • 会员
    本讲稿从高等中医院校的教学实际出发,结合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取和细化重要知识点;对重要知识点深入阐述,力求讲明讲透。此外,对重要知识点的讲解注重其科学性及其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以培养学生中医临床思维和提高理论运用能力为导向,将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为了明晰《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提高学习效率,本讲稿主要是对中医学的哲学基础、藏象、气
    严灿 吴丽丽编著医学16.6万字
  • 会员
    《乾隆养生术》是作者在研究乾隆皇帝的“十常四勿”和《老子按摩法》《养生十六宜》《八段锦》《六字诀》《易筋经》《诸病源候论》《导引健身法解说》《导引养生功》《孙思邈自我按摩十三式》等古现代养生术的基础上,应用中医理论、现代医学和运动生物学原理,总结多年养生体育教学、研究和练习经验的基础上创编而成的。通过多年来国内的实践发现,该练习具有畅通经路,平衡气血,调理脏腑,强键筋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能力,防
    胡晓飞医学2.6万字
  • 会员
    本书以甲状腺疾病临床诊治的需求为导向,回顾甲状腺疾病的中医学与现代医学诊疗发展历程,聚焦于亟需解决的临床难点,首次提出基于靥本相应理论的窗口期概念,并依据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建立相应诊疗准则,并系统阐述临床常见甲状腺系统疾病的中医诊疗新思路。
    丁治国编著医学9.6万字
  • 会员
    本书运用三阴三阳理论,对六经理论进行了探讨和分析;运用《内经》等经典理论考证了卫气营血(三焦)理论和寒温纷争的历史,并分析了寒温之争的原因以及对外感热病目前存在的几种主要辨证方法进行对比分析,论证了各种辨证方法可统一于六经辨证;系统论述了六经所属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以及外感热病的发病;提出了外感热病六经寒温统一理论:外邪入侵,首先侵犯六经所属脏腑之虚处,故脏腑在表之营卫必应之,天人合一则病有寒化热
    周晓虹主编医学44.5万字
  • 会员
    舌诊为中医的特色诊法,临床价值巨大。舌诊主要看舌质和舌苔,舌质就是舌头的肉质,舌苔就是肉质表面覆盖的一层苔藓样物质。舌质和舌苔均有重要的意义,两者缺一不可。看舌是医生平时诊病过程中,采集病史资料的一个重要环节。甚至很多时候,在患者对自己的症状特点描述不清的情况下,舌脉成了医生处方用药的主要依据。笔者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同时擅长中医科普,个人自媒体影响力巨大,自媒体舌诊系列深受广大中医爱好者喜爱。本书
    张坚医学4.2万字
  • 会员
    本书是著名经方医学家、教育家胡希恕先生讲述《伤寒论》的笔记整理稿,由胡老亲传弟子中医临床家单志华先生根据早年亲身受教所作的笔记整理而成。本书有四大特点:一是笔记完整无缺失地保存了胡老对《伤寒论》398条原文的授课内容,属于第一手资料,弥足珍贵;二是全面系统地反映了胡老晚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研究《伤寒论》的主要学术思想,包括六经—八纲—方证体系;三是突出胡老的个性思维,针对《伤寒论》原文逐条剖析,
    胡希恕口述 单志华整理医学18.3万字

同类书籍最近更新

  • 会员
    本书为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五期,即“医论篇”。《医学衷中参西录》全书共八期,该书紧密结合临床,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深奥为浅显。其为文直抒胸臆,酣畅淋漓;纵横捭阖,新意频出;而又生动活泼,亲切感人。《中医论说集》乃张锡纯发表在诸多医学报刊的医论之汇编。该书医理与文理并茂,于探幽索隐,穷究博考之际,透彻论述中医临床奥旨。其医论逻辑缜密,说理透彻,举一反三没,启发思维。本书适合中医临床医生、医学
    张锡纯 刘观涛中医19.4万字
  • 会员
    此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免疫学”,详细探讨免疫系统的主要构成成分及其生物学作用;较完整的勾勒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轮廓与过程;简略介绍免疫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下篇为“病原生物学”,总体描述病原生物、感染、病原生物控制、生物安全的基本概念。分别阐明医学病毒、医学细菌、医学真菌、医学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涵盖形态结构、基因及编码产物、遗传变异、致病性等)与相适应的人体免疫作用;有选择地介绍各类
    袁嘉丽 刘永琦中医26.2万字
  • 会员
    本书是我国著名的针灸学家——于致顺教授60余年针灸治病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的总结,由亲传弟子整理而成。全书由于致顺头针疗法、针灸配穴与处方、临证医案与医话杂谈三个部分组成。于氏头针主要介绍头穴相关理论知识,治疗理论上提出“针场假说”“于氏头穴分区”的新理论,方法上形成了“头针丛刺针法”的新技术,疾病治疗上提出“头穴治疗急性中风病”的新观念。针灸配穴与处方部分,详细介绍针灸配方的原则及常用的配穴法,
    孙忠人主编中医27.2万字
  • 会员
    沈绍功,男,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40余年来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从事医疗、科研、教学及管理工作,曾任急诊科主任,基础研究所副所长等职。本书偏重于阐述其对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心得与成果,以及在实践中对理论的运用和研究的思考,具有理论联系实践的特点,凸显了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引领与示范作用。所以本书既是对中医基础理论所著名专家研究工作历程、研究成果的回顾与总结,也是落实习总书记对中医
    杨金生等主编中医34.5万字
  • 会员
    1.社会民众对中医知识有较强需求,但是一知半解2.中医院校学生尚未下临床不了解中医的实际运用3.临床中医和西学中医生没有正确的中医思维和中医操作技能。4.目前的中医诊断参考书专业性太强,普及性不强,缺少中医诊断科普书籍。通过该书给各个层次的用户不同的信息。面向人群广,提供的信息是当前建设健康中国迫切需要的内容。主要内容:立足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特点,全面、准确、规范四诊采集方法以及临床意义。特色
    李灿东中医26.6万字
  • 会员
    本书原为晚清名中医周树冬遗著残卷,后由周树冬之孙周楣声加以增减重订。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针道,除扼要叙述古代刺法外,对用针的各项要领有深入浅出的阐发,共分因时、察形、识禁、审经、辨脉、认症、忌偏、选穴、先后、取穴、择针、进针、持针、深浅、候气、导气、补泻、中机、防晕、留针、出针等21节。条理分明,井然不乱。下篇为十四经要穴诗,亦有推陈出新之处。
    (清)周树冬著周楣声重订中医10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