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寒柳堂集
更新时间:2020-11-17 17:29:20 最新章节:詩存補遺
书籍简介
陈寅恪代表论文集,收录《论再生缘》、《论唐高祖称臣于突厥事》、《韦庄秦妇吟校笺》、《徐高阮重刊洛阳伽蓝记序》、《赠蒋秉南序》等论文11篇。附:《寅恪先生诗存》。
品牌:上海古籍
上架时间:2020-08-01 00:00:00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上海古籍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最新上架
- 会员本书聚焦英国后现代主义形式实验大师朱利安·巴恩斯早、中、后期新历史小说的叙事艺术,探究不同阶段历史主题的发展变化。本书指出,在早、中期作品中,他以反写实的美学实验展现出多元不定的历史,引导读者摆脱传统单一线性历史观的束缚,揭示接近客观历史真相之难;但在后期作品中,他凭借细致入微的写实描写,真实再现客观历史事件,以特有的方式解答了如何接近历史真相的问题,进而超越了后现代主义历史极端相对论。文学11万字
- 会员本书清理了媒介理论与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论述之间的内在关系,从媒介的角度为文学的发展寻找到了终极的“物质动因”,并详细论述了媒介与符号、文学之间的内在关系;本书尝试建构了新的文学史观,分别从媒介和符号的角度重新进行了中国文学史的断代分期,得到了不同于以前的分期结果。本书对中国诗歌体裁的演进原因及路径从媒介和符号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找到了推动文体发展的本质力量,提出了“乐诗”、“文诗”的新文类。文学25.4万字
- 会员本书按主题类型分为六辑,其主要层面在于多维度地运用现代文学文献学的理念与方法,诸如辑佚、校注、考证之类;同时,致力于将文献学知识理念作为一种常态予以运用,即在一般性的研究之中,亦以文献为基础,广泛而细致地运用各类文献,结合精当的文本分析和必要的文学史视域,实现对作家、文本、时代与文学史的综合认识。质言之,文献学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文学史研究和文学批评方法,探索并建立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体系,关涉到现代文学28.6万字
- 会员本书集合王兆胜、李琳等多位学者研究新时期文学的相关论文。它立足于中国立场,以历史性态度、世界性视野、前瞻性眼光,对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研究的现状、理论与方法进行辨析,寻找其内在规律,评估其功过得失,为文学研究提供有益的参照启示。这里既有对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研究理论与方法的整体探讨,也有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现代文论学科发展现状的宏观描述,还有对热点和前沿问题的追踪反思。理论与实践结合,微观与文学16.9万字
- 会员本书为作者现代文学史料研究的系列成果之一。本书聚焦于现代作家佚文挖掘、校勘与阐释,涉及对象有:鲁迅、周作人、冰心、郭沫若、曹禺、丁玲、胡风、朱自清、郑振铎、俞平伯、成仿吾、任访秋等。作者秉持“报纸是现代作家的‘起居注’”“民国报纸、副刊是现代文学重要的史料库”观念,运用朴学研究方法,通过对民国报纸的“田野调查”,挖掘出现代作家的大量佚文,对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有重要贡献。本书的出版,将有力地推动现代文学26万字
- 会员本书意图用“小说伦理学”的目光去“穿越”约瑟夫·海勒的小说作品,让理论与作品彼此交往,从而以这种方式,让它们各自的可能性能够获得更好地展开。小说伦理学是一种专门针对小说的新的伦理批评思路,这是它的第一次系统性实践。这一思路借鉴了叙事学和修辞学等理论视角,将小说分成了故事、叙述、修辞等不同层面,从而所面对的小说伦理问题也分成了故事伦理、叙述伦理、修辞伦理等不同层面的问题。这也是第一次从伦理角度对海勒文学21.9万字
- 会员本书从多重女性视角考察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女性文学,梳理了女性文学生成的背景与资源,剖析了女性意识形态混沌的内存逻辑,审视了女性文学的形态、特质及发展轨迹。同时指出女性写作如何承继“五四”女性解放的脉动,如何呼应西方现代性的导引,进行有跨界的移动与时空的切换,从而参与主流话语系统所需要的时代精神、人性诉求的诗意表达,逐渐实现从本源性母体剥离之后的蜕变,从精神赋格的层面展示了女性的激情、意志、志向文学27.6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