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犯罪原理与防控对策在线阅读
会员

网络犯罪原理与防控对策

卓翔
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法律理论法学21.5万字

更新时间:2022-08-02 15:37:10 最新章节:结语

立即阅读
加书架
下载
听书

书籍简介

计算机自1946年发明以来,至今已有70余年的历史。计算机技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在信息处理、传输方面已经达到相当完善和实用的高度。人类步入21世纪,全球化的风暴势不可挡,网络社会的生存与发展,使一切民族与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在全球化的区位结构关系中展开合作、竞争、融合。世界上只有极少国家和地区目前还置身于互联网之外。以互联网作为基础的网络社会,实际上已经把世界上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和文化等连接起来,构成了一个全球性、跨国界的技术、经济和社会联合体。网络的产生及网络社会的出现,为人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生产力,以过去不可想象的速度改变着社会的面貌,展现出一种美好的“数字化生存”的前景。互联网是一种力量很强大、影响很深远的新生事物。网络作为新科技革命的代表,对社会的冲击和影响是革命性的。其影响在空间维度上具有全球性,在时间维度上具有持久性,在微观层次上具有全面性。从生产到生活、从物质到精神、从政治到文化、直至人类的存在与发展,无不打上它的烙印。它给人们带来快捷便利的网上生活,丰富多彩的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所谓“网络失序”的负面作用,而利用网络犯罪是其典型的负面表现。互联网的兴起和迅速发展,尤如一把双刃剑,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给犯罪者提供了高超的技术手段和广阔的作案空间,互联网成了犯罪的滋生地。互联网具有一种放大镜的功能,就是把现实世界中的一切现象放大化,折射在网络世界上。传统的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矛盾有了新的形式和空间,事实上,几乎所有许多传统的犯罪行为都在网络上找到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大、更便利的工具。网络犯罪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与泛滥,势必成为困扰人们社会生活的症结,将严重损害人们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因而,我们应当趋利避害,充分利用和发挥网络这一现代文明成果的积极作用,防范和控制网络犯罪。网络世界带来的犯罪防控议题所涉及的层面,事实上已经和现实世界所面对的犯罪防控议题涉及层面产生落差,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化。在网络世界里,我们所面对的犯罪防控问题,不再局限于如何将现实世界的法律移植到网络这个虚拟世界的层次上。规范网络世界运作的机制,事实上不仅限于来自现实世界的法律,还包括了网络伦理道德、网络管理与网络科技本身。这几种控制机制,其实是保持鼎立且互补的关系,共同构成网络犯罪防控体系。从网络世界的原始架构方式及其运作的逻辑来看,创造这一网络世界原始架构的人类本身,其实就是网络世界的“主宰”,而作为掌握信息科技发展走向的“主宰”,正逐渐将网络犯罪防控任务交给非法律的社会手段来代劳,通过整合各种社会资源来综合治理,发挥整体防控功能。在这种防控功能的意义下,本书要构筑的是一种多维一体的网络犯罪综合防控体系。
品牌:法制出版社
上架时间:2020-10-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法制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法制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卓翔
主页

最新上架

  • 会员
    《北外法学》是一本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主办,面向法学所有专业,突出国际法、国别法特别是一带一路国家法律研究特色的集刊,设有国际法与区域治理、知识产权、中东欧国家法律研究、东南亚南亚法律研究、西亚北非法律研究、独联体法律研究、中国法律前沿等栏目。本书为总第3期,共包括15篇文章,分为刑事法研究、程序法研究、域外法研究、其他部门法研究四大板块。
    米良主编法律17.8万字
  • 会员
    尽管国际组织的数量和活动自20世纪以来呈指数增长,但没有形成一个被广泛认可的关于国际组织的法律概念。通过研究国际组织所发展出的法律制度的性质,本书探讨了这一主题。本书首次全面研究了国际组织法律体系通常所依据的四种概念:功能主义、宪章主义、非正式主义和特殊主义,提出了一种将国际组织定义为“双重实体”的理论。“双重法律性质”概念描述了国际组织如何创建源自国际法的特殊法律体系。这影响着国际组织制定的法律
    (意)洛伦佐·加斯巴里法律17.9万字
  • 会员
    本书认为:为应对新时代人权司法保障的现实需要,我国司法制度应当全面升级。如行政诉讼制度应通过诉讼类型化技术进一步拓展受案范围,并通过价值判断方法和审查基准的体系化强化审查力度,从而最大限度发挥其人权保障的宪法功能。针对诸如发展权等未明确进入法定权利范围的权利保障问题,我国则应建立一体化救济路径,通过现有权利实施机制对发展权利进行整合性法律救济,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构实体性和程序性制度。
    蒋银华法律19.8万字
  • 会员
    本书从法律经济学的视角,对教育救助法律制度如何更好地回应教育救助实践进行了探讨。书中首先介绍了教育救助法制研究的背景、意义、概念和性质,以及国内外研究的现状、研究方法,之后对教育救助法制的理论基础、教育救助法制的现状与问题、教育救助法律主体、教育救助给付与标准、教育救助程序、教育救助法律责任、教育救助权利救济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最后提出了完善教育救助法律制度的未来立法构想。本书研究有助于进一步
    张超法律23.1万字
  • 会员
    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是行政公益诉讼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行政公益诉讼制度试点以来,诉前程序在规范层面和实践层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成为了行政公益诉讼结案的主要方式,实现了公共利益的高效保护。随着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研究与实践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检察公益诉讼准备专门立法的背景下,有关诉前程序的理论基础、实践经验、环节设置以及与诉讼程序的衔接等方面需要作更加深入的研究与分析,进一步助力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在
    汪骏良法律17.1万字
  • 会员
    本书首先分析了气候变化与能源效率以及气候变化和能源效率法律规制的内在关联,然后从伦理学、法哲学和经济学等理论和现实层面探讨气候变化背景下能源效率法律规制的正当性与合理性,并在对我国能源效率状况及法律规制实践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国外能源效率法律规制的成功经验,运用能源效率法律规制的基本理论,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应然”的气候变化背景下能源效率法律规制的原则、思路和模式,从而构建“三位一体”的气候
    邵道萍法律14.2万字
  • 会员
    本书以预防刑法为理论基础,在刑法观念层面以保障社会发展的消极自由为导向调节预防刑法观,以比例原则作为信息网络犯罪规制预防转向的政策限度,以权利本位的法益概念作为其实质限度,以与法益具备规范连接、定型化的构成要件行为作为其形式限度,以消极责任原则指导下的刑事归责路径作为其责任限度,系统地回答了“如何化解‘法益侵害社会化与刑事责任个别化’间的冲突”这一时代理论命题,完成了“以类罪反思理论变更,以理论指
    敬力嘉法律23.4万字
  • 会员
    西方法学系统输入中国,肇始于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丁韪良主持翻译了《万国公法》、《星轺指掌》、《公法便览》、《中国古世公法论略》、《公法千章》(又名《公法新编》)、《公法会通》、《陆地战例新选》,毕利干主持翻译了《法国律例》(包含《民律》《刑律》《民律指掌》《刑名定范》《贸易定律》《园林则例》)。这些译作对于晚清外交产生了一定影响,近代中国知识界也因此进一步了解世界。
    万齐洲法律21.2万字
  • 会员
    “绿色”《民法典》彰显了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生态环境服务功能损失赔偿条款,是《民法典》第1235条新增的一项规定,是《民法典》绿色条款中最为亮丽的一颗绿宝石。该条款是近年来理论探讨、试点探索的结晶,是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成果,体现了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决心、信心,为全球环境保护制度建设提供了新选项。本书导论部分论述了生态环境服务功能损失赔偿条款的制度背景,梳理了生态环境服务功能损失赔
    王海晶法律17.6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