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可不知的3000个文化常识
- 星汉
- 337字
- 2024-12-23 13:53:31
中外节日篇
春节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时间是农历正月初一。它是中国所有节日中最隆重的节日,汉、壮、布依、侗、朝鲜、仡佬、瑶、畲、京、达斡尔等民族都过春节。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商朝时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叫春节。
据《史记》、《汉书》记载,正月初一为四始(岁之始,时之始,日之始,月之始)和三朝(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在古代,人们在这一天迎神祭祖,举行各种娱乐活动,占卜气候,祈求丰收。春节的各种活动各地略有不同,其内容大致都有:除夕,俗称大年,这时家人团聚,吃团年饭,进行守岁;贴门神和春联(汉代的习俗是在门户上画鸡、悬苇,或画神荼、郁垒二神像于桃板上,意在驱逐瘟疫恶鬼,后演变为门神和年画);正月初一,人们走亲访友,俗称走喜神方,互致祝贺,称为拜年。另外,各地还要放爆竹,以驱祟迎祥。
人日
人日节又称人胜节、人庆节、七元节。此节今天虽已消亡,但在古代却是一个大节。人日节最早的记载是汉东方朔的《占书》:“岁后八日,一日鸡,二日犬,三日豕,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八日谷。其日清明,则所生物育,阴则灾。”这是以天气的阴晴来预测一年的物产与人事:那一天晴,则相应的人畜两旺,阴则有灾。但岁后八日为什么与这些家禽家畜相联系呢,并且还与人相联系呢?这可能与中国远古神话的女娲造人说有关。
《风俗通义》载:“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泥中,举以为人。”中国的神话认为,人是女娲娘娘用黄土所造,因捏泥捏不过来,于是用绳子甩泥浆以为人。《太平御览》转引《谈薮》注云:“一说,天地初开,以一日作鸡,七日作人。”从古籍的记载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人的确相信女娲造人说,并且在岁后的第一天至第八天,分别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人与谷。从神话的角度来说,人日就是人的生日,也是家庭的生日。正月初七正式成为人日节可能在晋代。《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金簿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相遗,登高赋诗。”当时,人日的各种习俗已经形成,如吃七菜羹、剪彩人、互相赠送华胜(妇女的头饰)、登高踏青等,这标志着古人已经把人日当成了节日。
立春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时间大约在农历正月上旬,公历2月3日至5日之间。这时严冬已尽,春天开始,应是温阳和煦、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时节,不过偶尔也会有春寒料峭的时候。立春在古代就是今天的春节,从汉代开始,所谓春节就专指立春节,并且这种以立春为迎春之节的传统一直到清代都在持续。现在正月初一的春节古代称之为元旦,是一年的岁首。将春节固定到正月初一,是辛亥革命以后的事。中华民国采取了公历,以公历的1月1日为元旦,为区别起见,这才将旧历正月初一专称为“春节”。这样的命名,也是因为春节常在立春前后的缘故。
再从迎春的主题来看,立春和春节是一致的,是古已有之的传统。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十分重视立春节,旧《农历》云:“斗指东北维立春,时春气始至,四时之卒始,故名立春。”就节气而言,一年的岁首是立春。民间有谚云,“一年之计在于春”,可见立春此日之重要。中国以农业立国,农业收成关系到国计民生,因此,古代的帝王为了表示对立春的重视,常常率领群臣举行隆重的迎春大典。
元宵节
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元夕节、灯节,是汉族传统节日,时间是农历正月十五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早在西汉汉文帝时,就已经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东汉明帝提倡佛教,他因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下令在正月十五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并下令民间也都挂灯。后来这种佛教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的节日。元宵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后随着时间推移,元宵节的内容不断变化。唐玄宗时规定观灯为3夜,元宵夜出现杂耍技艺,北宋延长到5夜,出现了猜灯谜活动。明朝时规定正月初八张灯,正月十五落灯,又增加了戏剧表演。元宵节的一个重要的活动就是吃元宵(又称汤圆),有团团圆圆之意。一般认为元宵节是春节活动的结束。
二月二
“二月二”,指的是农历二月初二,是中国农村的一个传统节日。有关“二月二”的习俗很多,其中俗语“二月二,龙抬头”可谓家喻户晓。“龙抬头”一说,最早见于明人刘侗《帝京景物略》:“二月二,龙抬头,蒸元旦祭余饼……”至于抬头的为何是龙,又为何只与“二月二”有关,说法和故事就多了。在民间认为,龙是一种吉祥物,主管天上的云雨,“龙抬头”,意味着风调雨顺,是人们心中美好愿望的充分体现。由于中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气候影响,所以在农历二月初,气温便开始回升,日照时数也逐渐增加,气候已经适宜进行田间农事活动。所以,会有这样的农谚:“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但也有一些地方或某些年份,因为春旱较严重而导致春雨贵如油。倘春雨充沛,则预示着一年的丰收。所以又有农谚说:“二月二,(若)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二月二”敬土地神这一习俗,盛行于中国台湾地区。每逢“二月二”,人们把纸钱系在竹枝上,然后插立田间,以奉献给土地神。鄂西鹤峰一带的土家族人在敬土地神时,还要点香烛,摆上酒菜,然后磕头请愿。
这一天,其他习俗也有很多,比如有的地方在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起床后还要打着灯笼照房梁,边照边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有的地方在这一天妇女不动针线,说是怕伤了龙的眼睛;还有的地方这一天禁止洗衣服,怕伤了龙皮,等等。
上巳节
上巳,是指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故又称元巳(一月中有3个巳日,还有中巳、下巳)。三月上巳的风俗最早可能起源于周朝。《周礼·春官·女巫》载:“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薰草药沐浴。”可见周朝已经有上巳日祓褉、沐浴的风俗,作用是驱疫辟邪,除去旧年的不祥。但上巳的名称最早见于南朝古籍中汉代的事迹。
农历三月上巳每年都不固定,为了方便和统一,魏晋后将上巳节定在了三月初三,又称重三或三月三。节日固定以后,节日的仪式和活动就有了更大的规模且更为规范,从宫廷到民间,上巳日出城踏青、祭祀宴饮、于水边沐浴已是普遍的活动。此外,上巳节在上古还有在河边解神的活动。解神即还愿谢神,这大概是一种巫术仪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在水边不仅仅举行沐浴祓除的仪式,还把它当成宴饮游玩的好时光,于是,魏晋以后又普遍流行曲水流觞、列坐赋诗等文人的雅事,其巫术意义的祭祀则越来越淡化了。
社日
社日节是祭祀社神的日子。关于社神的由来,《礼记·祭法》载:“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以后土为社神还有一个神话:后土原名叫勾龙,是水神共工的儿子。共工长得人脸蛇身,满头红发,脾气暴烈。有一天,他和天神打仗,一怒之下竟把撑天的柱子撞折了,这一下天崩地裂,洪水泛滥。于是,女娲只好炼五色石才把破了的天补好。勾龙见父亲闯了大祸,心里非常难过。当女蜗将天补好之后,他就把九州的大裂缝填平了。黄帝见勾龙贤明,便封他一个官叫后土,让他拿着丈量土地的绳子,专门管理四面八方的土地,也就成了人们所称的社神。
社日分为春社和秋社。春社一般为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约春分前后。古人在秋天祭祀社神,则是报答社神给人间带来的好收成。秋社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约在秋分前后。社日的主题是春祈而秋报,其活动除了祭社神以外兼有乡邻会聚宴饮的性质。在古代,社日颇受人们重视。每逢春秋二社,朝廷与各级政府要举行正规的社祭仪式,民间则要举行社祭聚会,进行各式各样的社祭表演,并集体欢宴,非常热闹。
清明节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大概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同时,清明又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朝,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因清明与寒食(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的日子接近,后两者合二为一,寒食成为清明的别称,也成为清明的一个习俗。清明那天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并且去给祖先扫墓(俗称上坟)。北方和南方在清明节的活动侧重不同。北方重视扫墓,人们带着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摆在亲人墓前,焚烧纸钱,给坟墓培上新土,插上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叩头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南方则侧重踏青,借此出去郊游。另外,清明节时还有插戴柳枝、放风筝、取新火、画蛋、斗鸡、荡秋千等活动。直到今天,清明节仍是祭拜祖先、悼念亲人的重要节日。除汉族外,白、苗、蒙古、纳西等少数民族也过清明节。
端午节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端五节等,俗称五月节,中国汉族民间的传统节日,时间是农历五月初五。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流传最广的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楚国大臣屈原遭奸臣陷害,被流放到汨罗江一带。他听说楚国首都郢被秦军攻破,悲痛万分,投汨罗江而死。江边的人民怕鱼吃屈原的尸体,就向江中投米,并划龙舟驱散江中的鱼,后来演化为吃粽子和赛龙舟活动。除了吃粽子和赛龙舟外,端午节的习俗还有佩香囊(辟邪驱瘟),悬挂菖蒲、艾草,喝雄黄酒,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挂钟馗像等习俗。除了汉族外,满、朝鲜、白、苗、哈尼、纳西、瑶、蒙古、布依等少数民族也过端午节,但风俗和汉族不一样。端午节那天,满族拜天、射柳、击球;朝鲜族荡秋千、踏跳板;瑶族在家门口挂葛藤,以驱邪避鬼。
七夕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或“女儿节”,时间是农历七月初七,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女子最重视的一个节日。乞巧节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是古代文献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乞巧节来源于牛郎织女的故事:织女是天帝之女,后下凡与牛郎结婚,生下一男一女。后王母娘娘派人抓走织女,并在两人之间划了一道天河,只允许两人每年七月七在鹊桥相会一次。传说织女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仙女,所以每逢七月七,凡间女子就会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并求她赐给美满姻缘,这就是乞巧节的由来。传说在七夕的夜晚,人们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在银河相会,在瓜果架下还能偷听到两人的情话。它与孟姜女传、白蛇传、梁祝并称中国四大传说。
中元
中元节又称鬼节、盂兰盆会,是汉传佛教于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的施斋供僧超度先灵的法会。
盂兰盆是梵文的音译,意为“救倒悬”,它源于目连救母的传说。据《盂兰盆经》记载,释迦弟子目连在母亲死后非常痛苦,如处倒悬。因此求佛祖为其母亲超度,佛祖让他在僧众夏季安居终了之日(七月十五日)供养十方僧众,终使其母解脱。从此,佛教徒开始兴办盂兰盆会。佛教传到中国后,南朝梁大同四年(公元538年),梁武帝首次设盂兰盆斋。到了唐朝,盂兰盆会更加盛行,除了设斋供僧外,还增加了拜忏、放焰口、放灯等活动。中元节一般是7天,到了晚上,各家都要备下酒菜、纸钱祭奠死去的亲人。死去的亲人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3年内死的称新亡人,3年前死的称老亡人。新老亡人会在中元节回家看看,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后回,因此要分别祭奠。烧纸钱先用石灰洒几个圈儿,防止孤魂野鬼来抢,最后还要在圈外烧一堆,这是烧给孤魂野鬼的。在中元节最后一天,各家都要做一餐好饭菜敬亡人,这叫“送亡人”。
中秋节
中国汉族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八月节。时间在农历八月十五日,这正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称为中秋节。中秋节与元宵节、端午节并称三大传统佳节。农历把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所以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是一年满月中最圆、最亮的,所以中秋节又叫做“月夕”、“八月节”。中秋节在两汉时已经出现,但时间是立秋日。唐朝时,中秋季的活动日益增多,出现了观月、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动。北宋宋太宗把八月十五日定为中秋节。中国一直是一个农业社会,而八月正是农作物的收获季节,庆祝丰收、祝贺团圆便成了中秋节的主题。每当夜幕降临,明月东升,人们献月饼、瓜果以祭月,这种风俗一直延续到今天。八月十五,人们仰望夜空中的明月,期盼家人团聚。他乡的游子,也会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所以中秋节又称“团圆节”。
除汉族外,傣、苗、白、哈尼、纳西、蒙古、瑶、布依等少数民族也过中秋节。
重阳节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茱萸节,是中国汉族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九月初九。《易经》认为九为阳数,两九为“重九”,两阳为“重阳”,古人认为这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中国古人的观念里是最大的数字,所以有长久长寿的含意,而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所以人们对重阳节有着特殊的感情。历代文人也有不少祝贺重阳的诗词佳作。
重阳节起源很早,在战国时的《楚辞》中就已经提到。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三国魏文帝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描写了重阳节的饮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到了唐代,重阳节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明朝重阳节时,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皇宫里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在重阳节这天,人们登高、赏菊、插茱萸、放风筝、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
冬至
冬至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也是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现在中国不少地方仍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冬至已经在中国用土圭观测太阳而测定,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制定的一个,时间在每年阳历的12月22日或23日。
中国古代对冬至相当重视,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冬至形成了它独特的节令食文化。很多地方都把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米糕等作为过节时的食品,在北方的一些地区还流传着冬至不吃饺子会被冻掉耳朵的传说。以前较为时兴的“冬至亚岁宴”的名目也有很多,如吃冬至肉、献冬至盘、供冬至团、馄饨拜冬等。
冬至一种较为普遍的风俗是吃馄饨。南宋时,临安人就在冬至吃馄饨,开始是为了祭祀祖先,后逐渐盛行开来。民间还有“冬至馄饨夏至面”之说,意思是在冬至时要吃馄饨。馄饨的名号繁多,北方以及江浙等大多数地方称馄饨,广东称云吞,湖北称包面,江西称清汤,四川称抄手,新疆称曲曲,等等。冬至的另一传统习俗是吃汤圆,这种风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在江南是过冬至必备的食品,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在北方的不少地方,在冬至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习俗。因为冬至过后天气进入一年当中最冷的时期,中医认为狗肉羊肉都有壮阳补体之功效,所以民间至今有冬至进补的习俗。在中国台湾地区,则流传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人们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如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来祭祖,以示对老祖宗的怀念。
腊八
腊八节是中国汉族传统节日,又称腊八。因时间在农历十二月(腊月)初八日,故名。腊八节起源很早,早在先秦时,人们就在腊八这天祭祀祖先和神灵,祈祷来年丰收和吉祥。这天也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在腊八这天,僧人们在寺庙里诵经礼佛,并效法释迦牟尼得道前,牧羊女为他献乳粥的传说,用香谷和干果熬成粥,供奉佛祖,称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这一佛教节日也逐渐世俗化,成为民俗。
在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吃腊八粥。中国吃腊八粥的时间很早,大概在1000多年前的宋朝就开始了。南宋人周密著《武林旧事》言:“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燕京岁时记》云:“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腊八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熬腊八粥,先祭祀祖先,然后合家团聚一齐食用,还馈赠亲朋好友。
小年
小年又称小年下、小年节,时间是腊月二十三日。这天主要是送灶神上天言事,称送灶、辞灶、醉司命。灶神称东厨司命定福灶君,俗称灶君、灶王、灶王爷,它主管人间的饮食,是一家之主。中国在秦汉时期就开始祭祀灶神。魏晋以后,灶神有了姓名。隋朝杜台卿《玉烛宝典》称,“灶神,姓苏,名利,妇名搏颊”。唐李贤注引《杂五行书》又称:“灶神名禅,字子郭,衣黄衣,披发,从灶中出”。清代的《敬灶全书》称,灶君姓张,名单,字子郭,男神。现在民间供奉的灶神,是一对老夫妇并坐,或是一男两女并坐,这就是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画像。一般贴在锅灶墙上,有“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之类的对联,横批是“一家之主”。
祭祀灶神在晚上进行。祭祀时,摆上果品甜点,先磕头烧香,然后揭掉旧灶神画像烧掉,这就是送灶神上天。祭祀灶神时,应多摆设甜和黏的食品或把糖粘在灶神嘴上,传说这样可以黏住灶神的嘴,使他嘴甜,只能说好话。有的还在灶神上抹酒,称“醉司命”。
除夕
除夕,又称“除日”、“除夜”、“岁除”、“岁暮”、“岁尽”、“暮岁”,俗称大年夜(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称小年夜。除夕为大除),旧称“年关”,是农历岁末的最后一晚,即大年三十,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除夕的“除”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就是“月穷岁尽”的意思。
相传古时候有一个猛兽叫“年”,每到岁末就出来吃人。一次偶然的机会,人们发现年害怕红色的东西、火光和巨响。于是每到岁末,人们都穿上红色的衣服,燃放鞭炮,吓得年再也不敢出来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后来人们逐渐把穿红色衣服演变成贴红色春联。过除夕,各地的风俗略有不同,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饺状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一年比一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除夕之夜,全家人都要吃“团年饭”。吃团年饭时,桌上一定要有“鱼”,象征“富裕”和“年年有余”。饭后,长辈要给晚辈发“压岁钱”,接下来就是全家人守岁到凌晨,到了大年初一去拜亲访友。
傣族泼水节
每年4月(傣历六月)的泼水节,是云南西双版纳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相传在很久以前,傣族人们的家乡来了一个火魔,把那里变成酷热干旱、五谷不生的地方。有一天,火魔抢了7名年轻美貌的傣族姑娘,其中最小的姑娘叫侬香。侬香骗取了火魔的宠爱,在傣历六月的一天,侬香设计把火魔的头勒了下来。
火魔的头一离地,火就灭;一着地,火又起。于是七姐妹轮流提着魔头,不让它落地。由于魔头滚烫,她们就不停地泼水降温。一直到7年以后,火魔才死去。
傣族人民为纪念她们的功劳,每年傣历六月都要举行泼水节,庆贺除魔的胜利。节日期间,年轻人放鞭炮、赛龙船、载歌载舞。
彝族火把节
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最普遍的节日。传说在很久以前,天王恩泽不让彝族人民过好日子,派了十大力神到人间糟蹋庄稼。勇敢的彝族小伙包聪与大力神摔跤三天三夜,终于将十大力神摔倒,十大力神低下头变成了一座秃山。天王恩泽恼羞成怒,往地下撒了一把香面,香面变成了无数害虫来吃庄稼,聪明的彝族人点燃一把火,把害虫全部烧光。天王恩泽不甘心失败,年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都要撒下害虫,彝族也毫不妥协地点燃火把对付害虫。于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就成了彝族传统的火把节。
苗族拉鼓节
拉鼓,是苗族古代祭祀祖先的活动,来源于苗族古代的鼓社。
据文献记载,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的远古,苗族先民为祭祀祖先,消灾辟邪,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发明了拉鼓。
在苗家的传说中,拉鼓本是专供天庭仙人享用的圣物,凡人只有搭天梯上天才能观赏拉鼓。善良的仙人们考虑到人间看拉鼓如此不便,便赠拉鼓给凡人,并预言敲鼓就能辟邪消灾。自从拉鼓移至人间,每拉一次鼓,苗寨就安宁十三年,林木茂盛十三年,稻谷丰收十三年,牲畜兴旺十三年……所以,苗家拉鼓节大节每十三年举行一次,拉一丈三尺长的大鼓;小节每三年举行一次,拉五尺长的小鼓。不管大节、小节,每次都是三天三夜尽情欢乐。某个村寨办拉鼓节时,附近村的各族人民及亲友都去赶节“吃鼓”,这在苗语中叫“努牛”。
拉鼓节于农历十月择日举行,为期一天。节日活动以祭祖为中心,由族人推举的首事或副首事主办。
那达慕大会
每年农历六月初四开始的那达慕,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传统盛会。那达慕大会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活动,也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形式。“那达慕”是蒙古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游戏”,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
据铭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载,那达慕起源于蒙古汗国建立初期。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举为蒙古大汗时,他为检阅自己的部队,维护和分配草场,每年7~8月间举行“大忽力革台”(大聚会),将各个部落的首领召集在一起,为表示团结友谊和祈庆丰收,都要举行那达慕。起初,那达慕只举行射箭、赛马或摔跤的某一项比赛。到元、明时,射箭、赛马、摔跤比赛结合一起,成为固定形式。

那达慕大会上的摔跤比赛
传召节
传召节是西藏拉萨市每年藏历正月举行的佛教法会。由藏传佛教格鲁派(即黄教)始祖宗喀巴在乌思藏地方首领明封阐化王的资助下,在大昭寺举行盛大祈祷法会,为与会僧众讲经15天。此后每年举行集会,遂成定例。
在法会期间,由历届中央政府、西藏地方政府,及贵族、活佛、王公、土司等,选派人员熬茶,供养与会僧众,并向三大寺发放布施。法会结束时,举行三天跳神及送鬼等宗教仪式。传召法会后,拉萨小昭寺又于藏历二月下旬举行法会,为纪念五世达赖而设。
旺果节
旺果,藏语音译,意即“转田垄”。旺果节又称“丰收节”、“望果节”。是西藏自治区藏族同胞喜庆丰收的日子。旺果节主要流行于雅鲁藏布江流域的河谷地区,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一般在藏历七月底或八月初,择吉日举行。
节日来临时,男女老少着节日新装,打着彩旗,抬着青稞、麦穗装点的“丰收塔”,塔上系着洁白的哈达。人们举着标语,敲锣打鼓,游行歌唱,绕着田间地头转圈。老人们则身背经书,手捧佛像,默默地感谢神灵赐给的丰收之果,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休息时,人们席地而坐,喝着酥油茶、青稞酒,进行郊宴。在此期间,还举行赛马、射箭、赛牦牛、骑马抬哈达、歌舞、藏戏比赛、组织物资交流等。节日过后,即开始秋收。
五四青年节
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余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要求“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近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拉开了序幕。
“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青年运动的开端。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规定,以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
七一建党节
把7月1日定为党的生日,是毛泽东同志1938年5月提出来的。当时在延安的党的一大出席者只有毛泽东和董必武,他们记得一大是1921年7月份召开的,但记不清确切的日期,当时的严酷斗争环境也没有条件弄清确切日期,于是就把7月的月首作为中国共产党诞辰纪念日。
把“七一”作为党的生日,是1941年6月党中央发的《关于中国共产党诞生二十周年抗日四周年纪念指示》的文件。从此“,七一”就成为中共党员的固定节日。
八一建军节
1933年6月26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的最高领导机关——苏区中央局,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建议,做出了《中央局关于“八一”国际反战争斗争日及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的决定》。
同年6月30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决定“八一”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的命令,指出:“1927年8月1日发生了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领导的南昌暴动。这一暴动是反帝的土地革命的开始,是英勇的工农红军的来源。”7月11日,革命根据地的中央政权——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召开了第46次会议,决议“批准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建议,规定以每年‘八一’为中国工农红军纪念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组成后,仍然以“八一”为建军节。
教师节
9月10日是中国的教师节,每到这一天,全国都会开展各种尊师重教活动。
1950年,周恩来总理认为教师是脑力劳动者,提议以“五一”劳动节同时作为教师节。但因劳动节是全国性的节日,活动内容很多,而教师节没有单独的活动,“五一”并未真正成为教师的节日。
1984年12月6日,《北京晚报》刊出记者编写的文章《王梓坤校长建议开展尊师重教月活动》。12月15日,北京师范大学钟敬文、启功、王梓坤、陶大镛、朱智贤、黄济、赵擎寰等著名学者积极响应,联合提议设立单独的教师节。
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做出决议,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
三八节
3月8日是国际劳动妇女节,又称三八节、妇女节、三八国际妇女节,是世界各国妇女争取和平、平等、发展的节日。
1903年3月8日,美国芝加哥市的女工为了争取自由平等,愤起反对资产阶级的剥削、压迫和对妇女的歧视,举行了大罢工和示威游行。这一斗争得到了美国广大劳动妇女的热烈响应。
1910年,一些国家的先进妇女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第二次国际社会主义者妇女代表大会。大会根据主持会议的德国社会主义革命家蔡特金的建议,以增进世界劳动妇女的团结和支持妇女争取自由平等的斗争为目的,规定每年的3月8日为国际妇女节。
联合国从1975年开始庆祝国际妇女节,从此“三八”妇女节就成为全世界劳动妇女为争取和平、争取妇女儿童的权利、争取妇女解放而斗争的伟大节日。
五一国际劳动节
定于每年5月1日的国际劳动节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劳动人民的共同节日。
此节起源于美国芝加哥城的工人大罢工事件。19世纪80年代是美国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美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之一。但是,美国的工人却和其他国家的工人一样,工作繁重,工资很低,工时很长。马塞诸塞州一个鞋厂的监工直言不讳地说:“让一个身强力壮、体格健全的18岁的小伙子,在这里的任何一架机器旁边工作,我能够使他在22岁时头发变成灰白。”
1882年美国总统切斯特·阿瑟的一番讲话激起广大工人的愤怒。阿瑟宣称:“我不认为8小时工作制的法律是符合宪法的,而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能够使我实施一项不符合宪法的法律。”这实际是对8小时立法运动的否定,使工人的要求和希望全部破灭。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美国工人再次走上街头,进行了全国性的大规模斗争。
1886年5月1日,全美国几十万工人,为争取8小时工作制举行罢工。这次罢工浪潮,席卷了芝加哥、纽约、波士顿、匹兹堡和华盛顿等一系列城市,波及美国的各个生产部门。芝加哥是这场争取8小时工作制斗争最激烈的城市。
强大的罢工运动,使美国政府胆战心惊,他们开始策划阴谋,调动警察,进行镇压,在芝加哥引发了流血事件。
美国工人提出的8小时工作的要求,反映了世界各国工人的愿望,受到了他们的重视和欢迎。1889年,各国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在巴黎召开。大会决定接受法国代表拉文的建议,把每年的5月1日定为全世界无产者的节日,以纪念芝加哥工人的英勇斗争。从此,这个伟大的国际性节日就诞生了。
国际护士节
5月12日国际护士节,又称“南丁格尔日”,是全世界护士的共同节日。这个节日的确立与弗罗伦斯·南丁格尔有关。
1854年至1856年间,英法联军与沙俄发生激战。在英国一家医院任护士主任的南丁格尔,带领38名护士奔走前线,参加护理伤病员的工作。因当时医疗管理混乱,护理质量很差,伤病员死亡率高达50%。于是,南丁格尔就潜心改造病室的卫生条件,并加强护理,增加营养。半年之后,伤病员死亡率下降到2.2%。这一事迹传遍整个欧洲。
1860年,南丁格尔在英国伦敦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正规护士学校。她的护士工作专著,成了医院管理、护士教育的基础教材。南丁格尔1910年逝世后,鉴于她推动了世界各地护理工作和护士教育的发展,1912年,国际护士会倡议,世界各国医院和护士学校以南丁格尔的生日5月12日为国际护士节,以此纪念这位人类护理事业的创始人。
母亲节
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这一天,世界各地都举行庆祝活动,以颂扬母爱的伟大。
古时母亲节起源于希腊,古希腊人在这一天向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之母赫拉致敬。在17世纪中叶,母亲节流传到英国,英国人把封斋期的第四个星期天作为母亲节。在这一天里,出门在外的年轻人将回到家中,并送给母亲一些小礼物。
现代意义上的母亲节起源于美国,由安娜·贾薇丝(1864~1948年)发起,她终身未嫁,一直陪伴着自己的母亲。1876年,她的母亲安娜·查维斯夫人在礼拜堂讲授美国国殇纪念日的课程,讲到南北战争中捐躯的英雄故事时,她祈祷时说:“但愿在某处、某时,会有人创立一个母亲节,纪念和赞扬美国与全世界的母亲。”查维斯夫人为她的礼拜堂服务超过25年,当她72岁逝世时,41岁的女儿安娜,立志创立一个母亲节,来实现母亲多年前祈求的心愿。于是她和朋友开始写信给有威望的部长、商人、议员来寻求支持,以便让母亲节成为一个法定的节日。
1908年5月10日,第一个母亲节在西弗吉尼亚和宾夕法尼亚州举行,在这次节日里,康乃馨被选为献给母亲的花,并从此流传下来。
1914年5月7日,美国国会通过决议,规定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并在5月9日由威尔逊总统颁布施行。现在,母亲节已经在很多国家流传了。
父亲节
父亲节是表达对父亲敬意与爱意的节日,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
据说第一个提出这种建议的是华盛顿的约翰·布鲁斯·多德夫人。多德夫人的母亲早亡,其父独自一人承担起抚养教育孩子的重任。
1909年,多德夫人感念父亲养育之恩,准备为他举行庆祝活动,同时,想到所有的父亲对家庭和社会的贡献,于是给当地一家教士协会写信,建议把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定为父亲节。该协会将建议提交会员讨论,获得通过。1910年6月,多德夫人所在地区的人们庆祝了第一个父亲节。当时凡是父亲还健在的人都在胸前佩戴一朵红玫瑰花,以表达对父亲的敬意;而父亲已故去的人,则佩戴一朵白玫瑰花,以此表达对父亲的无限怀念和哀思。
1934年6月,美国国会统一规定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为父亲节。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加入纪念父亲节的行列。
情人节
传说公元3世纪时,古罗马有一位暴君叫克劳多斯。
这一时代,古罗马一直战事连连,暴君克劳多斯征召了大批公民前往战场,为了保证人们忠于战争,他下令禁止人们在此时结婚,许多年轻人就这样告别爱人,满怀悲愤地走向战场。
修士瓦伦丁对克劳多斯的暴行感到不满。当一对情侣来到神庙向他请求帮助时,瓦伦丁在神圣的祭坛前悄悄为他们举行了婚礼。事情传开后,很多人来到这里,在瓦伦丁的帮助下结成伴侣。克劳多斯暴跳如雷,命令士兵将瓦伦丁从一对正在举行婚礼的新人身旁拖走,关入地牢。公元270年的2月14日,瓦伦丁受尽折磨而死。
为了纪念瓦伦丁,人们把每年的2月14日定为“情人节”。
万圣节
每年的11月1日是西方传统的“鬼节”——万圣节。
关于万圣节由来,最流行的版本认为,那是源于基督诞生前的古西欧国家,主要包括爱尔兰、苏格兰和威尔士。这几处的古西欧人叫德鲁伊特人。德鲁伊特的新年在11月1日,新年前夜,德鲁伊特人让年轻人集队,戴着各种怪异面具,拎着刻好的萝卜灯(南瓜灯系后期习俗,古西欧最早没有南瓜),游走于村落间。这在当时是一种丰收的庆典。
古西欧时候的爱尔兰异教徒们,相信在新年前夜鬼魂会群集于居家附近,接受设宴款待。因而,在“宴会”结束后,村民们就自己扮成鬼魂精灵,游走村外,引导鬼魂离开,辟邪免灾。与此同时,村民们也都注意在屋前院后摆放些水果及其他食品,款待鬼魂而不至于让它们伤害人类和动物或者掠夺其他收成。后来这习俗一直延续下来并发展成为今天的万圣节。
感恩节
感恩节是北美洲独有的节日,始于1621年。
据记载,17世纪初,英国的清教徒遭到迫害。1620年9月,102名清教徒登上“五月花”号帆船,于12月26日到达了北美洲的普利茅斯港,准备开始新的生活。然而,这些移民根本不适应当地环境,第一年冬天过后,只有50人幸存。第二年春天,当地印第安人送给他们很多必需品,并教会他们如何在这块土地上耕作。这一年秋天,移民们获得了大丰收,11月底,移民们请来印第安人共享玉米、南瓜、火鸡等制作成的佳肴,感谢他们的帮助,感谢上帝赐予了一个大丰收。自此,感恩节变成了他们直至后来美国的固定节日。
1863年,美国总统林肯将感恩节定为国家假日,并且规定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为美国的感恩节。感恩节有4天假期。
火鸡是感恩节的传统主菜,通常是把火鸡肚子里塞上各种调料和拌好的食品,然后整只烤出。食用时由男主人用刀切成薄片分给大家。此外,感恩节的传统食品还有甜山芋、玉蜀黍、南瓜饼、红莓苔子果酱等。
复活节
复活节通常在3月21日或该日后月圆以后第一个星期日,是纪念耶稣基督在十字架受刑死后复活的节日,西方信基督教的国家都过此节。
《新约全书》记载,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第三天便复活。复活节由此而来。关于耶稣基督之死,按基督教教义,是为了赎世人的罪。因此,在欧美各国,复活节是仅次于圣诞节的重大节日。根据西方教会的传统,在春分节气(3月21日)当日见到满月或过了春分见到第一个满月之后,遇到的第一个星期日即为复活节。东方教会则规定,如果满月恰好出现在这第一个星期日,则复活节再推迟一周。因此,节期大致在3月22日至4月25日之间。和圣诞节一样,随着社会的发展,复活节民俗节日的特征也越来越明显。
平安夜
平安夜,即圣诞前夕,在大部分基督教社会是圣诞节庆祝节日之一,目前,已成为世界性的一个节日。在这一天,全家人会团聚在客厅中,围绕在圣诞树旁唱圣诞歌曲,互相交换礼物,彼此分享一年来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表达内心的祝福及爱。
传说,在耶稣诞生的那一晚,一群在旷野看守羊群的牧羊人,突然听见有声音自天上传来,向他们报耶稣降生的好消息。根据《圣经》记载,耶稣是来作世人的王的,天使是透过这些牧羊人把消息传给更多的人。
后来人们就效仿天使,在平安夜的晚上到处传讲耶稣降生的消息。今天,报佳音已经变成圣诞节不可缺少的一个节目。
通常,佳音队是由大约20名青年人,加上一名装扮成天使的小女孩和一位圣诞老人组成。平安夜晚上大约九点过后,佳音队开始一家一家的去报佳音。每当佳音队到一个家庭时,先会唱几首大家都熟悉的圣诞歌曲,然后再由小女孩念出《圣经》中的话,让该户人家知道今夜是耶稣降生的日子,之后大家一起祷告,再唱一两首诗歌,再由慷慨大方的圣诞老人派送圣诞礼物,整个报佳音的过程就完成了。一般来说,报佳音的活动都要持续到第二天凌晨四点左右才结束。
圣诞节
每年的12月25日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称为圣诞节。从12月24日到翌年1月6日为圣诞节节期,是西方国家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
“圣诞节”这个名称是“基督弥撒”的缩字。弥撒是教会的一种礼拜仪式。圣诞节这一天,全世界所有的基督教会都举行特别的礼拜仪式。
据基督教的《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的说法,上帝决定让他的独生子耶稣基督投生人间,从罗马帝国手中、罪恶中拯救以色列。玛利亚已和木匠约瑟订婚。可是,在他们同居之前,约瑟发现玛利亚已怀孕。于是约瑟想悄悄地和她分手。这时,上帝的天使出现在他的梦中:“把玛利亚娶回家。她怀的孩子来自圣灵。她将生下个男孩子,你们给孩子起名叫耶稣,因为他将从罪恶中拯救人们。”当玛利亚临产的时候,罗马政府下了命令,所有人到伯利恒务必申报户籍。约瑟和玛利亚只好遵命。他们到达伯利恒时,天色已昏,无奈两人未能找到旅馆借宿,只有一个马棚可以暂住。耶稣就出生在马棚里。
在公元后的前300年间,耶稣的生日是在不同的日子庆祝的。最后,在公元354年,教堂的领导人把12月25日定为耶稣基督的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