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遇

心境与英国往事的相遇与重叠,对于异域的初始感念

○ 情绪风景——英国的乡村

在英国南部东苏塞克斯郡(East Sussex County)生活学习的日子里,学校周围典型的英格兰南部乡村风景,给我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求学时光宛如白驹过隙,而英伦乡村的质朴与亲切、静谧与悠然,就好似梦中的故园,是如此永恒而又飘逸。

英国并不是一个多高山的国家,构成乡村景致的主要元素便是大片的植被和起伏的山丘、用当地石材砌成的石屋和教堂、圈养的牛羊等牲畜以及有序排列的金黄草垛。它们时而在清冷的细雨和呼啸的风声中映现着模糊的形影,时而在短暂的艳阳下见证着清丽的诗意。无论何种天气,英国的乡村都似乎承载着一种温存的隽永,仿佛是逝去时光的永恒见证者。当晚风轻拂过时,在丛林每一株植物的纤细枝叶上,都像是凝结着细腻的思绪,它们在无人的角落里私语,在山雨欲来的时刻交织重叠,在夕阳和缓的影踪中,随同密林深处的飞鸟齐鸣……有时在寂静无人的深夜里,还隐约会听到深黑森林中随风飘漾的时空讯息。那些构成英国乡村的景物就像是永生的精灵,伴随着夜莺回声的节律,在深邃的远空中,与暗夜的繁星共舞。不知道约翰·威廉姆·沃特豪斯(John William Waterhouse)或但丁·加百利·罗塞蒂( Dante Gabriel Rossetti)所描绘的忧郁仙女,是否曾经漫游于这些安寂静谧的林荫葱翠之中,并忘了归途呢?

无论是独自漫步于起伏的山丘之中,看着穿梭于丘陵平原的人群,思忖着他们的去向、心情和经历;还是静坐于青葱绿地之上,遥望低回萦绕的晚霞与夕阳,目视着晚归的群鸟,聆听着乌鸦的呜咽和教堂暮钟的合鸣,这一切渐渐飘逝着的同时又是无比恒常的景致,仿佛赋予英国的乡村以生生不息的韵律。它们在时而碧空如洗、转瞬阴郁迷蒙的天空之下,牵引出人们多样的情绪。这些情绪,有时会游走于空寂且无尽的密林与明丽夺目的花草之中,还有那些仿佛是山林女神停驻过的村舍周围。

乡村生活缩影

人们在这样的情境下,会逐渐变成自然的一部分,大家在观看风景的同时,也被其他生命在无常的时空中遥望着。如果换另一种方式来看英国的乡村风景,比如置身于疾驰的列车之中,那么眼前的风景便会随着视线的快速转移而愈加幻化,如同飞逝的记忆,这是一种直观的、体验时空变幻的方式。英国的乡间风景随着火车的飞驰,由南部清新幽美的村落,渐次转变成北部荒寒寂寥的田野。那些孤寂的树木会时常在车窗倒影的流动中,跃入人群飘散的视野,它们似乎不甘于群体的聚居,而倾向于独立的成长,因此在人们的视野中成为孤独的生命体,在一片静谧的平原中,有些突兀地屹立着。它们掩藏在稀疏鸟群的飞逝之间,显得遥远又荒芜,恰似印刻于生命意念中的片段梦痕,给人迹罕至的北部乡村,又增添了一种寂寞的冷峻。在这样的气氛之中,就连那些留存有人造痕迹的风车和塔楼,也好似来自遥远的无人世界的异族生灵。

英国的乡村风光与生活,是英国文学与艺术永恒的表现主题。莎士比亚对田园草木细致真挚地礼赞,勃朗特姐妹将自己的情感融入那些乡村的阴郁庄园和孤寂楼阁之中,简·奥斯汀在小说中细腻描绘了贵族的田园生活细节,托马斯·哈代在《苔丝》中呈现了与主人公命运暗暗相连的乡村生活背景。此外,英国隽永的风景也催生了“如画风景”(picturesque)概念的诞生,英国园林造园法则和英国风景画中所呈现出的优美与崇高,构成了英国艺术观念的一部分。而唯美主义思潮和拉斐尔前派的审美意旨,想必也是与英国多变的风景有着精神上的互通。

英国人对乡村有深刻的认识,认为乡村是具有灵魂的所在,是他们真正的精神归宿。工业革命使当时英国的大城市变得肮脏和拥挤,因此,乡村就更加成为英国人的避难所。英国人热爱在乡村中漫步,在无边的青葱蓊郁之中流连沉思,安抚自己因生活琐事而变得烦乱的内心。英国的乡村是英国人寻找精神之源的安逸故乡。

“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就是住在英国的乡村。”林语堂先生的这句感叹,呈现出英国乡村生活独一无二的优越性。英国的上层人士倾向于乡村的生活,似乎乡村生活在某一方面象征着英国贵族阶级的高雅精神。他们对乡村的感情是真挚的,并且会自发地感受到风景所传递的情感,乡间是真正彰显英国人生活品质的地方。他们对乡村劳作也是充满着热情,从中自然地透露出真挚淳厚的性情,并发掘着属于自己心灵一隅的净土。即使是没有能力在乡村购宅的城市居民,也会自发地在居所周围装点和培育一些花卉蔬果,构建出对于乡村生活意境的向往,为自己单调的城市生活,增添一些充溢着内在质朴热情的期许。

英国的乡村风景,始终充满着多变的梦幻色彩,客观的自然条件激发出人们主观化的、富含个人情感色彩的解读。对于我来说,它是一种“情绪风景”,是记忆的载体,也是牵动人们无限思绪的心灵之所。构成英国风景的乡村景物,作为个体而言,似是寻常的事物,但是融入了英国的地域特征之后,便会产生一种让人共鸣的感伤氛围以及宁静平和的气息。这种气息会潜存于人们心灵深处的角落,随着时光的逝去,渐渐地成为心目中理想世界的存在形态。

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