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白:宋扶日自选散文集
- 宋扶日
- 4217字
- 2025-02-21 14:41:58
○ 回忆布莱顿
布莱顿是位于英国南部的一座小城,也是我在海外的第二故乡。在英国留学的时光中,我在这里体验过真切的异域生活,那些生活的细节,组成了我生命的片段,看似寻常,却又因难以复制而显得深刻。
这是一座惬意、随性且具备古怪艺术家气质的城市,它恰到好处地承继了英国的传统风度和新锐风潮。英吉利海峡多变的浪潮刻画出它的特质,使这座城市的性情同英国的天气相互吻合。它可以在艳阳中鲜活地雀跃,也可以在转瞬之间肆虐在海风的狂荡里,令所有的行人都为之屈服。当然,如果是在雨天,这座城市又会迎来短暂的沉寂,并掩映在英国诗意风景的哀伤气息中。
城市与乡村的固有界限,在英国似乎是不明显的,布莱顿也不例外。大面积隽永的乡村风情环绕着鲜活热烈的城市氛围,城市人群多变的情绪,在乡村的闲适气息中,会瞬间转变为纯粹质朴的温情。本地人在广阔的绿地上挥洒着自由的姿态,他们在乡间的漫步中忘怀了物质社会的琐碎纷杂,寻觅着私人化的精神领域,在草木的形影中捕捉童稚的意趣,抒发种种内心的隐秘。他们常常在自然中寻找自我,并在与之私密的沟通中,将自然的形神进行随性自发的创造,最终,将其体现在对自家花园的营造中。在私人的宅院里,本地人热衷于构筑一种微缩的乡野景观。
布莱顿是临海的城市,曾给予我颇为亲切的感怀,因为我的家乡便是海滨城市青岛。大海对我而言,似乎是十分寻常的自然景观,而在布莱顿,却让我体验到了许多不同维度的、来自海洋的新颖语言。这里的海水十分澄澈,18世纪中叶,英国皇家医生理查德·罗素著文声明这里的海水具备养生治疾的功效,他的理论,吸引了当时英国的上层人士,他们纷纷来到这个海边小城度假,为的便是在海中畅游。贵族的追捧,使这里的海水变成了广受欢迎的“产品”,布莱顿因此从一个小渔村变成了一处度假胜地。
海滩中各种游客的度假方式是我感觉非常熟悉的,而遍布在我足下的鹅卵石海滩,却是十分特异的存在。它们同白垩土有着丝丝缕缕的关联,各种色彩交叠在海浪的吮吸中,在它们的形体之间,形成了有着怪异形状的斑纹和孔洞,但是鹅卵石的坚硬本质却始终不变。曾经在我的意识中植根已久的沙滩与海水的惯性组合模式,却在布莱顿的海滩中渐次瓦解了,不知这是否彰显出了这个城市隐含的反叛特性呢?如果说鹅卵石滩传达的是一种静态的反叛的话,那么,那些翱翔于此的洁白海鸥,便是格外生动鲜活的叛逆者。它们身躯肥硕,目光尖锐,会常常在不经意间夺取人的食物,或是用节奏起伏跌宕的声音来惊扰静思的人群与沉寂的街巷,但本地人似乎对这些飞翔的劫掠者格外宽容,甚至积极地与它们互动。他们用优雅的南部口音与之嬉笑玩乐,生动的戏谑和随性的悠然趣味在海鸥的传递中飞散到了城市的各个角落。从某种程度上看,这些海鸥似乎是这座城市顽皮反叛精神的使者。
1899年开放的布莱顿码头,以纯白色为基调,包含了综合性的游乐设备,炸鱼薯条、洋葱圈、棉花糖等各种小吃在这里构成层次分明的悠然生活意象。高悬在森林一般的木桩之上的码头,在海潮的涌动和收缩中,见证着这座城市的晨光与夕暮,与层叠闪烁的霓虹灯共同倾诉着各异的耳语。它也是这里唯一完整存在的海滨码头,不知特纳(J.M.W.Turner)和约翰·康斯特布尔(John Constable)曾经描绘过的链条码头(Chain Pier)的痕迹,在这里是否还有所余留?而在众多的游乐休闲项目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便是一间身披鲜艳色彩的吉普赛人算命小屋了。来自童话里的神秘意象,忽然在布莱顿码头变为真实的存在,我似乎在每次经过它的时候,都会感觉到那些堆叠着的、隐匿的言语不时地在小屋中飘摇的讯息。而那些印刻着早逝生命和真挚情感的海边休息长椅,又令人不禁动容。人们在休憩的同时,会自发地对那些逝去的陌生生命迷局一般的身世,做一番蕴含着悲悯情绪的推测与琢磨,似乎,人们在瞬间的时光止息中,会同这些陌生的逝者的心灵相互沟通。
而实际上,海边最令人心悸和有所感怀的地点,却是与这座健全的、充满着闲适氛围的码头相互遥望的布莱顿西码头。确切地讲,这是一个废墟码头,它于2003年被大火所焚毁,从那以后,这座于1866年建成的历史遗迹枯骨般的残骸,便沉溺在英吉利海风的交叠与波浪的侵蚀之中。它目睹着对面码头的繁华兴盛,宛若在黯然地沉思着死亡与宿命的关系。记得在一个清冷的冬夜里,我曾经散步于此,在阴冷的海风中,隐约窥探到它支离破碎的影迹,黝黑如墨色般的海潮,烘托着它如巨兽一般的骨架,两种深浅变幻的黑色时而凸显,时而隐去,发散出层叠的魔咒,并不断地惊扰着我的神识。苍茫的深海,似乎在吞噬着它残缺的肢体,而它却影影绰绰地停驻着,依稀尚存的残息,凝结在依然精致的构架里,似乎在续写着业已消亡的光彩过去。西码头始终在此散发着幽怨的魔力,它似乎是布莱顿这座轻松悠闲的城市唯一的苍凉印记。
布莱顿并没有很大的城市规模,许多地方步行便可以轻松到达。在这里我较为深刻直观地体会到了本地人的日常生活,也在中西文化的差异中经历了特异的体验:在喧闹的店铺和古旧的酒吧中与本地人一起聊天,目的是感受这种英国人独有的社交方式,并且将英文的听力水平加以淬炼;用英文向药店的店员解释“上火”的含义,最终竟模棱两可地成功了;在各种超市中穿梭,选购自己能够认同的佐餐调料和酱料,并且与店员们探讨食材的烹饪方法;在TSB银行中用业余的金融英语,同职员们交流办卡和换取欧元的事宜;带着朋友去医院,感受英国健全的医疗制度,并为他们的耐心态度所折服;参加本地人的喜剧之夜活动,并在一群金发碧眼的人中,感受那种奇异的英国冷幽默,尽管,我的确不可能了解到那些笑话背后的深层寓意;去英国人家里参加聚会,对他们仅聊天饮酒而不吃任何食物的社交方式,感觉有些难以接受;目睹了以僵尸游行为代表的奇异活动,体验到了这座城市的价值观念和包容态度;看见孤独的老人长时间地徘徊在公园里,仅仅为的是和路人们主动攀谈,从中发现在英国发达的社会制度中,依然存在的负面问题……
从这些琐碎且有趣的经历中,我感觉到在日常生活方面,人性的共通之处无处不在。布莱顿本地人和我们有着一样的琐碎和必需的生活程式,一样的喜怒哀乐,一样的繁忙与悠闲,尽管这其中依然有因文化、地域的不同而带来的观念差异和行为差别。
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Graham Green)以这座城市为背景的小说《布莱顿硬糖》具有一定的宗教性思考,并且还贯穿着对信仰、罪行、自我赎罪等问题的探讨,它具有一种消极的意味,同时蕴含着一种隐秘的传奇性,也许是布莱顿矛盾古怪的气质激发了格雷厄姆·格林的创作动机吧。而书中的故事,蕴含着太多掩埋在作者主观意识中的情绪表露,还有些令人不解的晦涩的地方,有些难以亲近。然而,这部小说,令我不禁想到了与它同名的本地特产硬质棒棒糖,它给我带来的却是一种直观的味觉体验,与小说带给我的体验截然不同。甜蜜的糖果与揭露人性的小说,具有相互逆反的性质,但也拥有相互依存的特性,因为它们同样都是诞生于布莱顿的事物,同样受到了这座城市的特异性情的浸染。
这里有生动鲜活的生活节奏,许多三四层高的建筑,以不同的材质彰显着它们的年代分期,各种公共建筑也恰当地置身于其中,公共与私隐的空间错落一致。布莱顿的店铺种类繁多,且风格各不相同,色彩搭配总令人出乎意料,配合着特异的橱窗设计和店面陈设,构造出淡化了急功近利气息的悠然的商业环境。巷子区(The lanes)与北部莱恩区(North Laine)分别位于城市的两个方向,都是极具英国传统与前卫精神的商业街区。不同于其他街区相对中规中矩的店面模式,前者古朴精致,后者戏谑嬉皮,每次在游走其中之时,我总感觉这些街区的空间像是可以伸缩的一样。异域古董、恶作剧道具、复古衣饰、旧书及黑胶唱片突破了店面的隔离,会在同一时刻相继涌来,其中,还糅杂着咖啡、冰激凌、脆软糖的层叠气息。传统绅士与摇滚青年的碰撞,在这两个街区,似乎成了寻常的景观。我常常在阴郁或晴朗的日子里穿行其中,常常忘记了自身所处的时空。而英国人却总是会在傍晚的时刻准时地关闭店面,去享受自己的生活,只有在那个时刻,我才会意识到时间的存在。
布莱顿的艺术痕迹自由地播撒在城市的街区之中,这里曾经诞生过对世界电影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布莱顿学派,其成员致力摄影方式与蒙太奇技艺的探究,具有革新的意识。现在,这座城市也是众多艺术家及设计师的聚居地,在布莱顿的街头巷尾,常常会有大面积的墙面涂鸦和小型的随性涂鸦,它们烘托着街头歌者的表演,也让我不禁想起本地曾经诞生过的众多独立乐队;我还曾经看到装置艺术家Kaarina Kaikkonen在布莱顿艺术节中,用众多回收衣服包裹住布莱顿钟楼的作品——《逝去的时间》;在我常常光顾的温馨怀旧的下午茶店Black Bird(黑鸟)对面,有一间画廊名为Fabrica。这间由教堂改造的画廊,让我初次接触到将历史的遗迹以当代的视角进行改观的实例;有着怪异名称的巧克力店Choccywoccydoodah,涌动着阴郁的后摇音乐氛围,该店的设计师们将巧克力的雕塑感进行了深度挖掘,也许这座城市的革新与反叛内力,也融化在了这些巧克力之中。而收藏丰富的本地博物馆,是我初次了解英国博物馆建制和近距离地参与博物馆课程的重要地点,我在此了解了布莱顿的地方史,也目睹了英国地方博物馆所拥有的世界级文物收藏。
建于19世纪的英皇阁(Royal Pavilion)是布莱顿最为重要的地标建筑,这座老建筑蕴藏着的是布莱顿革新异类精神的本源。乔治四世对异域世界浪漫且有些稚拙的想象,贯穿在这座建筑的每一处细节里。它受到了当时欧洲盛极一时的中国风尚(Chinoiserie)的影响,同样也具备着浓郁的印度莫卧儿王朝的审美倾向。它的外部和内部是截然不同的两个空间,却奇迹般地在约翰·纳什的设计构想中,共同构成了一个吸纳了各异奇想的建筑体。无论是莲花形态的灯饰、融化在西方肖像画动态和神情中的臆想的中国人物,还是抛却了实际文字寓意的汉字装饰,都在一种戏谑般的表现方式中,为东方的观者带来了一种陌生的熟悉感,让他们在似曾相识的图案和文字符号中,发掘出了新颖有趣的突兀感。

英皇阁
布莱顿有着英国城市少有的鲜活和昂扬的气息,在忧郁的英式环境氛围里依然显现出别样的独立气质。它有着独特的精神与物质元素,同时也具备亲切可人的舒适感,这是承载我异国生活回忆的地方,尽管短暂的相遇并不能让我完全透彻地领略它的实质。而在这里所度过的平凡的生活日常,也在我的意念之中转化为不寻常的记忆碎片,在不间断前行飞逝的循环时空中,我似乎总会听到来自布莱顿的海色绮语,还有在多变的天色中掠过的海鸥的声音。似乎这里的一切,在我到来和离去的时段中,早已自发地凝铸成一种精神的永恒,而这种永恒的意念,似乎会一直同我做着隐秘的互通。
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