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导读

本书为2019年“科普文创——科普科幻青年之星计划”的部分获奖作品集,包括科普作品10篇、科幻作品15篇。这些作品兼具科学性、想象力和可读性,是比较有代表性的青年科普科幻佳作。

长久以来,远方的大海和头顶的星空总是能引起人无限的遐想,也成为科幻小说中常见的创作主题。本作品集的第一辑和第二辑的入选作品,就是围绕这两个主题选编的。

第一辑“神秘水世界”,《黑暗之上》一文设定了一个神秘的海底世界,他们的文明开化伴随着对“头顶世界”的探索,而最终,海底世界的人的文明发展与陆地人的关系,通过“神”这一媒介得以贯通。《牧鲲记》的故事背景是在人类技术文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生物基因合成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使得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开发进入新阶段。《遇见采薇》则通过对一次真实的海底科考的记叙,带领我们大家从幻想世界回归现实。

第二辑“星际旅程”,《星际遇难者遗体处理风波纪实》和《穹顶之上:太空垃圾调查》分别从科幻和科普的角度,谈到人类太空探索时代可能会面临的一些问题,比如星际遇难者的遗体和太空垃圾的处理问题。《火震》一文,将一对落单的星际探险家的爱情故事与人类的生息繁衍以及神秘的火星地下生命结合起来,既让我们见识到了外星生命的神秘,同时,异域时空的背景又让我们重新认识到人类的生息繁衍和爱情的伟大。《微生物失踪》同样是一个异域时空背景下的爱情故事,只是由于那个星球上的微生物灭绝导致了生态灾难,而使其显得更有悲情色彩。《编年史》则没有在情感线上发力,而是大胆设定了一颗正方体星球,然后以编年史的形式描绘了这颗星球的宏大历史发展,带给人另一种震撼。《异世界的甜甜圈》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去揭示世界的真实性的重大秘密;《一只龙虾的使命》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从一只龙虾的微观视角去描写一个拯救地球的宏大故事,这种独特的反差也让作品带有一种谐趣色彩,这在中国当代科幻作者们笔下并不多见。

第三辑“1万年以前,10万年以后”所选的几篇文章,则是聚焦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回顾和对人类文明未来的展望。《无限脑力》探讨的是信息社会中对个人无所不在的控制。《浮岛》通过一起刑事案件,描述了未来中国香港社会的面貌,并且探讨了比特币的相关问题。《司命》《葬花》讲述的都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话题,前者设定了一个AI战地医生的角色,后者则从人工智能的视角去看待人类核末日的来临和太空殖民。《双塔》一文则聚焦于虚拟宇宙的话题。这些年轻的科幻作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能的思路:或许有一天,人类真的需要抛弃我们的肉身,躲到虚拟宇宙中去。

本辑中有几篇非常精彩的科普作品,如《港口“抹香鲸”喷水之谜——有趣的区块链智能合约》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深入浅出地谈到“区块链智能合约”这一正在深刻影响人类发展的新技术。《人蚊大战四万年》则探讨了人类与寄生昆虫之间漫长的“战争”。《稻米油的职场蜕变》是一篇纯正的科普文章,但它采用类似科幻小说的写作手法,这让它与本辑中的其他文章放在一起时,并不显得过于突兀;更重要的是,这篇作品讲述的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粮食”这一人类基本生存要素。是的,塑造和改变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不仅有人工智能、区块链、比特币之类的高科技产品,也有粮油等基本生存资料。摧毁我们人类文明发展的,可能不仅是外星人、核战争,也有可能是一种微小的寄生虫。《从“平行线”相交开始说起》是一篇独特的数学科普作品,通过名作中的平行线,探讨科学与艺术的奇妙关联,这为我们理解人类文明史提供了一个虽微小但有趣的视角。

我们对宇宙星空的眺望,对神秘异域的探索,最终都要回归对我们生命的追问。第四辑“我们的生命”从生物学、医药学、机器人学等角度探讨了这个话题。《机器艺伎阿黛尔》通过一个复调故事,探讨了生命的反抗与救赎问题。是的,不管在任何时代,人类精神的旗帜,都始终需要高高飘扬。但是,人类精神的高贵与永恒始终无法掩盖另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肉身的缺陷。本辑的两篇科普作品《最漫长的告别,被遗忘的时光》和《龙肯的王国梦》,探讨的是阿尔茨海默病与癌症这两种威胁人类生命的病症。《布洛芬求职记》则讲述了为对付疼痛而发明布洛芬这种止痛药的历程。或许生命本身就是疼痛的。《我,钢铁侠》则从非常宏观的视角出发,探讨人类在人体骨骼增强装备方面发展的新技术和趋势。《长梦》围绕“缸中之脑”这一长盛不衰的科幻话题,编织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从某个角度来说,生命不过就是一场长梦,我们所拥有的和所追求的一切,最终都将随着我们生命的逝去而消散。但不管如何,只要我们还拥有生命,就将永不放弃对宇宙星空的探索,永不放弃对人性高光的持守。就像《长梦》结尾所说的一样,“做一个解决病痛、温暖世界的人”。

总体而言,入选作品集的这25篇青年佳作——不论是科普作品还是科幻作品,都围绕一个核心命题展开:技术的发展将推动人类文明的车轮驶往何方?这些作品也许并不完美,但它们让我们看到了年青一代科普科幻作者们的朝气和对科技发展的敏锐洞察,对时代、社会发展的思考。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秘书长、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 陈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