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松林书院及其文化传承
- 夏永军 王岩主编
- 3245字
- 2025-02-24 15:10:38
松林书院与祭祀
王岩
古代书院一般有三大功能,除去教学、藏书外,还担负着祭祀功能。书院的祭祀与宗教祭祀有着重要区别,书院的祭祀基本着眼于教育功能。青州松林书院的前身——矮松园,一代名相王曾读书处,明初曾设有社稷坛,据光绪《益都县图志》记载:“社稷坛,旧在府城西北五里。明初,徙城内,以宋矮松园为祀所。”社稷坛是青州府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场所,此类祭祀属宗教性质。
松林书院创建后,在院东曾建有四书斋、文昌阁、十三贤祠、乡贤祠、四照亭等建筑,可惜在现代的校舍改造中都已拆除,留下了永远的遗憾。四书斋乃松林书院藏书之所,而文昌阁、十三贤祠、乡贤祠皆书院祭祀之所。
文昌阁,祭祀文昌帝君。文昌帝君为民间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文昌本星名,亦称文曲星,或文星,古时认为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书院供奉文昌帝君,尚属宗教性质,寄寓书院多出人才的美好愿望。
书院祭祀较为隆重的首先是祭祀至圣先师孔子。祭祀孔子在古代学宫非常普遍,在松林书院尤为郑重。这一习俗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的青州府官立中学堂(1902年由松林书院改办)时期。据中学堂第二任监督、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鸳鸯蝴蝶派作家包天笑先生在《钏影楼回忆录》中说:
太尊(青州知府段友兰)到学堂里来拜孔,吩咐监督,率领全体教员,一同在礼堂行礼,学生亦一体参加。拜孔以后,太尊要对学生加以一番训话……除太尊外,要监督及全体教员学生一同跪拜行礼……每逢朔望,行拜孔典礼,好似串一出戏……
当然,一方面,那时的学堂监督、教员和学生大都是新潮人物,对拜孔等充满封建色彩的繁文缛节甚是厌恶,但从另一方面讲,封建社会中绝大部分祭孔仪式是庄重的,体现人们对儒家正统思想的崇拜与追求。
除去祭孔外,书院还设有名贤祠和乡贤祠,分别祭祀宋代13位有惠政的青州知州和异地为官或治学、有所作为、颇有名望的青州知名人士。据光绪《益都县图志》卷13《营建志》载:
名贤祠,亦曰十三贤祠,在松林书院。明成化五年,知府李昂奏请立祠,祀宋青州守寇忠愍公准、曹武穆公玮、王文正公曾、庞庄敏公籍、程文简公琳、范文正公仲淹、李文定公迪、富文忠公弼、欧阳文忠公修、吴文肃公奎、赵清献公抃、张文定公方平、刘忠肃公挚,岁时致祭。
祭酒陈鉴在《记略》中叙述说:
成化丙戌,仁和李侯文举来为守。府旧有祠,祀宋诸贤之有惠爱于青民者,后祠废,附其主于土神之祠。祠既卑隘,位亦贬损,非所以崇贤报德,侯心歉焉。既而,得隙地,高亢明爽,为浮屠所据。因撤其像,迸其徒,尽易旧规,一由新观。迁主其中,仍塑诸公之像,衣冠皆如宋制,扁其楣曰:“名贤祠”。前为两斋,左曰“思齐”,右曰“仰止”,以为致斋之所。缭以周垣,而门其中。垣之外复为二轩,左曰“藏修”,右曰“游息”。延四方有学行者居之,以为师。檄属邑子弟知乡方而愤孤陋者,教育于兹。其门曰“松林书院”。即日,率僚属、师生为文以祭之,大归以崇正黜邪为人心之防。
此段文字详细地记载了名贤祠(即十三贤祠)和松林书院的创建过程。书院创建当天,知府李昂就率领属僚和全体师生写好祭文祭拜十三贤,以达到弘扬正气、祛除邪恶的目的。
所祭十三贤,皆清廉爱民,居庙堂之高则为君分忧,处江湖之远则为民解愁,为大宋王朝立下赫赫功勋。
弘治十八年(1505),青州知府彭桓修祠并作记,赞曰“诸贤之德业闻望,炳炳宇宙间,长如日星,况于其故领之郡,流风余泽,存而未泯”,修祠目的“昭前烈之休光而启后学之仰慕者”,并言自己到任知府三日,“谒于松林书院,得瞻十三贤之遗像而拜焉”,“所谓出于人心之公而关乎世教之大者,虽穷天地亘古今而不可废也”,于是因其旧而增华,拓其宇而加丽。嘉靖四十三年(1564),知府杜思再修名宦、乡贤二祠,并重修松林书院,嘉靖四十四年(1565)春告成,副使陈梦鹤为之记。
世事轮回,沧海桑田,人们对十三贤的尊崇一直未变。明朝诗人歌曰“青齐宋代十三贤,道德文章孰可肩”“祠前翠柏四时秀,海内清名万古留”,高度赞扬了十三贤的道德修养及其文学才华无人可与之比肩,祠前翠柏蓊蓊郁郁,他们的英名也必将万古流传。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秋,桂林人胡德琳奉檄摄青州知府,作《青州十三贤赞》,对十三贤的丰功伟绩予以高度赞扬,由海盐人张燕昌书,刘万传刻碑,现嵌于松林书院前讲堂厦廊西壁上。2012年,青州一中110周年校庆前夕,校园内竖起多块汉白玉石雕,镌刻十三贤的炳炳功勋以及崇高精神,成为后代学子心中永远的丰碑和对十三贤永远的纪念。
关于乡贤祠,嘉靖《青州府志》记载:
乡贤祠,在松林书院,即喜雨亭改建。祀春秋成瞯,战国王蠋、鲁仲连、汉谏议大夫江革、博士胡母生、御史大夫倪宽、孝子董永、河东太傅征士辕固、郡掾祭酒薛方,晋孝子王裒,唐左仆射房玄龄,孝子孙既,宋沂国文正公王曾,平江守仇悆,侍郎王皞,中丞李之才,学士燕肃,冲退处士苏丕,状元苏德祥,御史张所,金尚书张行简,元佥事齐郁,侍郎于钦,御史傅让,学士马愉,大学士刘珝,孝子王让、冀琮,尚书陈经,布政使黄卿,副使冯裕,凡三十四人。二祠俱在松林书院,岁以春秋上丁日,各用羊一、豕一、爵三、帛一致祭。
从以上记载看出,松林书院乡贤祠每年在春秋季上丁日用一只羊、一头猪、三大杯酒和一匹布祭祀乡贤。上丁指农历每月上旬的丁日,自唐以后,历代王朝规定每年仲春(二月)、仲秋(八月)的上丁之日为祭祀孔子的日子,此时来祭祀乡贤,可见礼仪之隆重。明万历八年(1580),宰相张居正毁天下书院,松林书院未能幸免,名宦、乡贤二祠损坏,直到清康熙三十年(1691)书院重建,院东修复二祠等建筑,名宦祠仍祀青州十三贤,而乡贤祠随朝代更迭,祭祀名单有所增益。据光绪《益都县图志》载:
入祠诸贤,《旧志》无文,兹依旧《府志》胪列如上。今祠,神牌多于旧者数倍,年代久远,无案牍可稽,姑依时代编录之,以俟厘定祀典者焉。
嘉靖《青州府志》最初载乡贤祠祀34人,至康熙《青州府志》载祀43人,康熙《益都县志》无考,咸丰《青州府志》载56人,光绪《益都县图志》载54人(县乡贤祠59人)。增加的乡贤中较为知名者有:明兵部尚书邢玠、石茂华,兵部侍郎、赠工部尚书、端恪公冀鍊,光禄司卿冯惟讷,户部尚书王基,刑部侍郎朱鸿谟,工部尚书钟羽正,工部尚书董可威,礼部尚书赵秉忠及清代的内阁大学士冯溥等。
所祭乡贤,官至宰相者房玄龄、王曾、刘珝、冯溥四人,至六部尚书等二品职位者有陈经、冯琦、石茂华、钟羽正、邢玠、王基、赵秉忠等数人,他们皆科举出身,不但为官正直,膏泽斯民,颇有政绩,而且大多博学多识,工于诗文,有文集传世,可谓青州学子为官、治学、做人的表率。其中王曾、陈经、黄卿等人曾在松林书院(矮松园)读书或讲学,更成为松林学子之骄傲。
明代礼部尚书冯琦在《维世教疏》说:“祠祀名宦,义在报功;祠祀乡贤,义在崇德。因以表扬前哲,亦以风励后来。”康熙《益都县图志》载:“祀典,用以崇德报功,为民请命,奠终古之天地,淑万世之人口,功德尊隆,祀典特首重焉。山川林麓,高城神池,神物所凭。先贤名宦咸著功德于兹土,其有威灵赫奕,人心向往,虽疆域各异,亦并祀之。”这些都很好地说明了建名宦祠和乡贤祠的目的和意义。
松林学子、明代名儒陈梦鹤对书院中祭祀的名宦乡贤充满了仰慕之情。在《副使郡人陈梦鹤记》中说:“予自童子时辄闻吾青有名宦、乡贤二祠,心窃慕之,稍长,为诸生,习举子业于松林书院,二祠,因见所谓名宦者有若人焉,为乡贤者有若人焉,乃历指而究之……”明代都御使、诗人陈凤梧有诗道“名宦勋华高北斗,乡贤声价重南金”,对书院祭祀的名宦乡贤的功勋和声誉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如今,延续了1000多年的书院教育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古老的祭祀仪式更是不复存在,但书院文化中崇圣崇道、化育人生的流风余韵必将永世不衰。千百年来,松林书院所祭祀的名宦乡贤,一直闪耀在中华历史的长空,作为具体而形象的教育资源,供代代士子景仰学习:启迪师生敬道崇德,见贤思齐,培养崇高的人格操守;激励学子进德修业,经邦济世,实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理想。
(原载《大众日报》2013年3月30日,原题为《祭祀在青州松林书院》,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