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松林书院及其文化传承
- 夏永军 王岩主编
- 4986字
- 2025-02-24 15:10:39
考析赵执信撰书的两件传世碑刻
董贵胜 李森
《重修青州万年桥募缘文》碑和《青郡僚属绅衿公立》碑均为清代著名诗人赵执信撰书的公开勒立的楷书碑刻。前者原立在山东青州城区万年桥头,现藏青州博物馆。该碑系康熙三十二年(1693)利用旧碑磨平制成,旧碑原本竖置,改造后变横置,高73厘米,宽224厘米,厚18厘米。碑身计残断为大小不等的6块,佚失2块,剩余4块。碑文格式呈上下两列,共78行,满行7字,残泐难识之字颇多(图1)。碑文收录于赵执信《饴山文集》卷12《杂文》,可补碑中缺字。后者仍处在原立地——青州松林书院,刊刻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高210厘米,宽95厘米,厚16厘米。碑文共15行,满行58字。碑面虽遭人为敲击,但文字保存尚好,皆可辨识(图2)。碑文不见于《饴山文集》,是赵执信的一篇佚文。两件碑刻皆未出过拓本,现将其公诸学界,作一考证分析。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一 碑刻录文
重修青[1]州万年桥募缘文
郡城北郭阳水长桥,建由万历以来,圮在丙寅之岁,功期可久,故以万年为名。惠在一方,已享数世之利。挂青龙之影,水底忽双;通白日之光,斗形象七。人家列肆,势分桃柳之堤;驿骑飞尘,气夺蜃蛟之市。固海邦之襟带,抑齐国之咽喉。讵知地厚犹倾,漫谓水柔易玩。天降霪雨,既假手于鱼鼋;山逼洪波,难乞灵于土木。巨石觺觺以四散,非关东海之鞭;岩城岌岌而下垂,莫问北门之锁。参差井灶,划然中断晨烟;络绎轮蹄,到此踪迷前路。遂使大车槛槛,徘徊沙水之途;班马萧萧,宛转沟渠之侧。当夫凝水积雪,方跬以千盘;复有夏潦秋霖,隔闉闍而万里。形家术士,悼雄胜之有亏;墨客骚人,吊山川之无色。追惟终始,坐览颓残,盖亦此都人士之羞,岂曰当道循良之责。然废兴有数,待时而成,而灵杰相须,非人奚赖?属今有土蔼矣,名贤重以列城。昭然仁宰,往来咸惕于目,修复忽动于中。襟袖风清,不吝春来。披拂斧斤,雨集无烦,日久经营。虽应在一呼,譬登山而传响。第功须九仞,恐筑室于道谋。时有浮屠发洪誓,愿邑之父老生踊跃心。歌萚兮之诗,不无望于先生长者;咏木瓜之好,又何论乎吾郡他邦。伏冀分堂宇之余辉,减池塘之胜润。敢希悉力,但取随心。溯大国之风,挥汗犹将成雨。本一劳之意,挍土何惮?为墙所期,旧观新还,宁惜一裘千腋?行见名山云气,接阑楯以来栖;更欣古院松阴,割城隅而竞爽。若今日闭门袖手,甘为淡漠之观,请他时驻马临流,莫照清涟之水。仆书惭悬榜,赋谢题桥。经不谙夫考工,技敢呈乎匠石?卮言赘语,聊传下里之心。负土运斤,敬在田夫之后云尔。康熙癸酉清明前六日旧……郡人赵执信题并书。
青郡僚属绅衿公立[2]
山左督学使者黄崑圃先生,视事三年,清惠翔洽,政教修明,举前政之以尤异著者,皆有过之无不及焉。时天子御宇长久,加意文治,慎学臣之选。而先生以高第盛名,周旋禁近者二十年,孚于帝心,用能奉宣德意,以大称厥职。既还朝有期矣,人士皇皇,如失所恃,则走巡抚都御史请留焉。既为具奏请,不可得,则相与树丰碑于青州之松林书院,跻先生于十三贤之间。于戏!其无愧也乎。盖学使者之为职也,方今最难。上之委之也重,而下之求之也繁。徇人则必失己守,己则固必将远于人情。且以千万士子各竞以心,各怀所欲,而以一身持其平,而厌其心,以塞其口,是固非徒区区守一己者之所能办也。先生悠然处之,绰若有余。于诸生两试乎定高下,毫发无所苟。所最惬赏者,聚而饮食教诲之,于历下、于兹书院,皆能有所成就。其文义卑陋者,类优容之,不轻降黜。郡县守令或以小故请褫诸生者,一无所听。士咸畏而爱之。先是,童子入学既有定额,其以文得当者及额之半,即人心帖然。先生必使文溢于额,无一幸获者。或有非意干请,先生毅然持之,贲育不可夺也。虽操弓挟矢之流,寸长薄技,皆得自通矣。胥吏惟供奔走,始也禁其挟私,久则无私可挟尔。好推崇先达,表章幽隐。于文行可宗者,立檄守令,祀之学宫。不使其子孙知,其或名实不显者,必斤斤访察,无少瞻徇。盖先生衡鉴精敏,或亦兼夫学力。若其皭然不滓之节,挺然不挠之气,乃寓于温厚和平之中,是殆其天性固然。然以是跻十三贤之列,又何让焉?松林书院者,在州城内西南隅,有宋先贤王沂公于其地赋古松,后人因建书院。祀沂公及富文忠、范文正而下十有三君子,迄今六百年矣,而未益一贤者,非无人也,有其人而无关于斯土,或斯土有人而未尝莅政如沂公者,则不可以祀也。书院于明中叶而芜废,近岁修复之。修复之者,遂欲自列于诸贤之间,是殆不自知者也。不自知者,人亦不之知。若黄先生可以十有四而无愧者矣!夫无愧于往代名贤,乃可以归报圣天子而有炜于国史,则其为一省一郡之所尸祝而勿替也,岂不宜哉?先生名叔琳,大兴人,以辛未第三人及第。历官翰林侍读,改鸿胪少卿。康熙岁在壬辰夏五月益都赵执信记并书。青郡僚属绅衿公立。
二 考证分析
赵执信(1662~1744),青州益都(今属山东淄博博山)人,字伸符,号秋谷,晚号饴山,清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14岁中秀才,17岁中举人,18岁中康熙十八年(1679)第二甲第六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出典山西乡试,官至右赞善。康熙二十八年(1689),因在国忌日——佟皇后病逝期间至友人洪升家观看《长生殿》演出,“为言者所劾,削籍归。卒,年八十余。”[3]可怜一出《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赵执信罢官闲居数十年间,漫游南北,写下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的优秀诗歌和精美篇章,在清代文坛享有盛名。其代表作有《饴山诗集》《谈龙录》《饴山文集》等。
《重修青州万年桥募缘文》碑撰书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这年赵执信32岁,是他被劾罢归的第四年。这是一篇号召青州民众为重修万年桥捐资出力的传世佳作。碑刻上端横书四个字径8厘米的楷体字——“□若神明”,缺字不见于《饴山文集》,但猜作“敬”或“奉”,应无大谬。可见,当时他是把这次募缘活动看作一件非常神圣的事情来对待的。
万年桥,初名南阳桥,俗称北大桥,横跨于青州城区南阳河上,长65.3米,宽8米,高7.9米,是一座全由巨石砌成的六墩七孔石桥。该桥前身系始建于北宋的木桥,后不知何时改建为石桥。历史上曾经多次重修,尤以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重修力度最大,此次重修由于是在弘治七年(1494)桥身全毁状况下进行的,所以几乎等同新建。万历重修竣工后改名万年桥,赵执信在《重修青州万年桥募缘文》碑中对改名原因说得很明白:“建由万历以来,……功期可久,故以万年为名。”碑文又记万年桥“圮在丙寅之岁”,“丙寅之岁”为康熙二十五年(1686)。这年夏,“河水泛滥,桥圮过半”。[4]重修万年桥募缘活动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起的。
需要加以说明的是,《重修青州万年桥募缘文》碑正文后还有字径一厘米的小楷附记:“青州府北门外募修大桥僧人成行为……大桥七硐兼两码头……南北长阔……舍身募化苦行数载始得告成共……备宪老爷领卒护法……也兹北门……立碑碣牌坊临街……家恃势吞占……并……之徒……神佛香火之地不许豪强……定规并祈批示勒石用……府正堂老爷张……批准……可也。”从文中两次称“老爷”的语气看,显非赵执信所撰。由于附记文字镌刻较浅,大多已难辨识,致使史料价值大打折扣。
附记中的“成行”,即赵执信在碑文中提到的“发洪誓”之“浮屠”,他是青州法庆寺和尚。万年桥被洪水冲毁后,成行“肉香燃指,泪血告佛,不坐不卧,时历再闰。……于是阎浮大众,感悟赞叹,布金施粟,积微成钜”[5]。这与附记所载“舍身募化,苦行数载,始得告成”正相印证。成行的“洪誓”是“桥不成吾以身殉”[6],他堪称此次重修万年桥募缘活动的第一大功臣。
由《光绪益都县图志》卷14《营建志(下)》知,这次万年桥重修工程始于康熙三十年(1691)春,竣工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夏,历时6年。赵执信《重修青州万年桥募缘文》碑撰书于工程进行中的第3年,这实际上是继成行募缘义举之后再次吹响募缘号角。
《青郡僚属绅衿公立》碑撰书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此时赵执信51岁,已是罢官后的第23年了。赵执信在碑文中对山东学政黄叔琳的政教伟绩进行了高度评价——“视事三年,清惠翔洽,政教修明,举前政之以尤异著者,皆有过之无不及焉。”该碑实际上是一块德政碑。
黄叔琳(1672~1756),顺天大兴(今北京)人,字崑圃。康熙三十年(1691)进士第三名,授翰林院编修。后累官吏部侍郎、浙江巡抚。以文学政事知名于康、雍、乾三朝,有“北平黄先生”之称。黄叔琳在康熙后期出任山东学政,捐俸兴复青州松林书院。他在考评生员等级时,用心公允,一丝不苟。对学业优异者,聚宴教诲之。对较差者,决不轻易降黜。知府、知县如因小故请求剥夺生员资格者,一概不许。于是,“士咸畏而爱之”,以至黄叔琳奉调京官,青州“人士皇皇,如失所恃”,在恳请山东巡抚上奏留任未果后,便为他立碑松林书院,尸祝“于十三贤之间”,以示敬仰深情。
松林书院,在今青州第一中学校园内,始建于北宋,时称矮松园,明代正式改名为松林书院。这里是古代青州治学、教育胜地。院中建有十三贤祠,据《光绪益都县图志》卷13《营建志(上)》载:“十三贤祠,在松林书院。明成化五年(1469),知府李昂奏请立祠。”祠内奉祀宋代13位青州知州——王曾、寇准、曹玮、庞籍、程琳、范仲淹、李迪、富弼、欧阳修、吴奎、赵抃、张方平、刘挚,“皆守土而有功德于民者”[7]。黄叔琳能够获享与十三贤相同礼遇,实属不易之事。赵执信本人即为松林书院学子,这里是他的“母校”,由他代表青州官民在此撰书、勒立《青郡僚属绅衿公立》碑,正是何乐而不为的事情。
三 书法艺术
赵执信不仅是个著名诗人,还是一位“精书法”[8]的书家。他集《重修青州万年桥募缘文》和《青郡僚属绅衿公立》两碑撰、书于一身,既显示了他横溢的才华,也展现了精深的翰墨艺术造诣。谨按赵执信寿高83岁,撰书于32岁的《重修青州万年桥募缘文》碑,应视为其早年作品。51岁撰书的《青郡僚属绅衿公立》碑,则可归入中年作品。两件石碑在时间上相距19年,这从书法艺术水平上可以看出些许差异。通观《重修青州万年桥募缘文》碑,楷法有度,结体匀称,笔力遒健,方劲沉着。《青郡僚属绅衿公立》碑则用笔精到,章法齐整,气势灵动,优美洒脱。推想这两件石碑的勒立,均有供民众瞻读的用意。既如此,赵执信必定会精心撰书,两碑当属其生平代表作品。然就艺术水准而言,后者较之前者,显得更为老练纯熟、功力深厚。
根据刘九庵先生《宋元明清书画家传世作品年表》统计可知,赵执信的传世书法墨迹仅有四件:(1)现藏四川大学的康熙三十九年(1700)“为长籍行书自诗词卷”[9]。(2)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康熙四十一年(1702)“小楷黄石公素书卷”[10]。(3)现藏故宫博物院的康熙四十六年(1707)“为容儿临前后赤壁赋卷”[11]。(4)现藏上海博物馆的康熙五十四年(1715)“为德琏行书五律”[12]。至于赵氏碑刻书法作品,同样十分少见。笔者查知,赵执信在其生前主要活动地域——今青州境内除去撰书过《重修青州万年桥募缘文》和《青郡僚属绅衿公立》两碑外,还曾经撰书过一件碑刻。康熙三十五年(1696)万年桥重修工程竣工,赵执信又应僧人成行之请亲撰《青州南阳桥碑记》,记述万年桥重修事宜始末。这篇碑文见于《饴山文集》卷5《碑记》,但石碑早已下落不明了。
从上述可知,诗人书家赵执信的传世书法作品确实比较罕见,《重修青州万年桥募缘文》和《青郡僚属绅衿公立》两碑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赵氏作品较少的缺憾,为进一步研究其书法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图1 《重修青州万年桥募缘文》碑拓片
图2 《青郡僚属绅衿公立》碑拓片
[1] “□”表示碑中缺字。
[2] 按此碑题佚,姑以文末“青郡僚属绅衿公立”名之。
[3] 赵尔巽:《清史稿》卷484《赵执信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第1528页。
[4] (清)法伟堂:《光绪益都县图志》卷14《营建志(下)》,光绪三十三年(1907),益都县刊本。
[5] (清)法伟堂:《光绪益都县图志》卷14《营建志(下)》,光绪三十三年(1907),益都县刊本。
[6] (清)法伟堂:《光绪益都县图志》卷14《营建志(下)》,光绪三十三年(1907),益都县刊本。
[7] (清)赵执信:《饴山文集》附录《代稿》,乾隆三十九年(1774),因园刊本。
[8] (清)吴修:《昭代名人尺牍小传》卷12《赵执信传》,光绪十八年(1892),李向容抄本。
[9] 刘九庵编著《宋元明清书画家传世作品年表》,上海书画出版社,1997,第553页。
[10] 刘九庵编著《宋元明清书画家传世作品年表》,上海书画出版社,1997,第562页。
[11] 刘九庵编著《宋元明清书画家传世作品年表》,上海书画出版社,1997,第576页。
[12] 刘九庵编著《宋元明清书画家传世作品年表》,上海书画出版社,1997,第6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