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松林书院及其文化传承
- 夏永军 王岩主编
- 3140字
- 2025-02-24 15:10:40
松林书院碑刻
刘序勤
松林书院,坐落于今青州一中校园内,是宋朝宰相王曾少年时读书之处。书院所在之处,宋代称为“矮松园”,王曾有《矮松园赋》,其序云:“齐城西南隅矮松园,自昔之闲馆,此邦之胜概。二松对植,卑枝四出,高不倍寻,周且百尺,轮囷偃亚,观者骇目,盖莫知其年祀,亦靡记夫本源,真造化奇诡之绝品也。”明成化二年(1466),时任青州知府李昂,闲暇偶造访此处,见矮松园面对云门山,环境怡目,十分可爱,便奏请将原在府治仪门之西的“名宦祠”移建于此。“名宦祠”中拜祭着宋朝13位有不凡政绩的青州知府。
松林书院大门上赫然写着4个大字“松林书院”。在明代,书院官学化严重,松林书院亦不例外,但教育内容仍延续传统,仿照著名书院模式,以名贤为榜样,注重人格塑造和培养,办学情况十分兴旺。明嘉靖《青州府志》载:“青州有八景,而书院松涛居其一。”稍后,院内“喜雨亭”改建为“乡贤祠”,与“名宦祠”并立院中,作为具体形象,教育着一代又一代后人。
万历初年,内阁首辅张居正改革,推行“尊主权,课吏治,信赏罚,一号令”和“强公室,杜私门”的措施,触动了一些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他们或在中央唆使言官上疏,或利用地方书院讲坛,猛烈攻击张居正的改革,张居正对此极为恼火。早在万历三年(1575),他便提出限制书院发展的主张,并说书院是“空谈废业”。万历七年(1579)春,他借原任常州知府施观民“科敛民财,利创书院”为由,以皇帝名义颁诏禁、毁天下书院。松林书院惨遭厄运,松树被伐,房舍颓坏,一度残败。张居正改革的某些措施确实对挽救明朝衰败起了一定作用,不应反对;但张居正不分青红皂白禁、毁天下一切书院,确实也太过分。这期间,松林书院蒙受了不白之冤。一直到清朝康熙二十八年(1689)才又重修,历清末民国社会动荡不安,但书院一直没有遇到大的破坏,而今松林书院又重修复其当年规制,特别是保留下来的数方历代重修松林书院碑记,为研究松林书院的历代兴废和古青州的教育发展史提供了最好的实物资料。
一 《松林书院记》碑
此碑藏于青州市博物馆,刻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碑为石灰石质,高40厘米,宽68厘米,厚11厘米,字径1厘米,楷书,共29行,满行17字,计465字。(碑文略)
《松林书院记》碑文记载的是乾隆甲午年,即公元1774年,时任山东学政黄登贤视学青州,莅临其父黄叔琳60余年前任山东学政时捐俸重修的松林书院。对父亲恩泽青州士子,为国育才的政教伟绩感慨不已,决心继承、光大父业,不负先人之望。此碑虽然石小字少,但内容丰富,是迄今所见对研究千年书院历史沿革,最有文献文物价值的一块碑刻(图1)。
图1 《松林书院记》拓片局部
撰文、书丹者黄登贤(1709~1776),清代顺天大兴人,字云门,号筠盟。《清史稿》卷77有传。《光绪顺天府志》卷101《人物志》载其事迹较详。黄登贤为乾隆元年(1736)二甲第51名进士。历官户部主事、刑部给事中、太常寺卿、仓场侍郎、漕运总督等。熟谙漕政,办事得宜。官至左副都御史。其学以小学《近思学》为主。与父叔琳俱曾任山东学政。《清史稿》本传载:“康熙间叔琳来(山东)督学,……后六十年,登贤继之,训士遴才,皆循叔琳训。”据碑文知,黄登贤所撰《松林书院记》石碑最初立于松林书院“讲舍之左方”。《松林书院记》石碑末钤“黄登贤印”“云门”二章,可证《清史稿》本传所谓“字筠盟”,乃误号为字。青州博物馆藏乾隆四十五年(1780)《皇清敕授修职佐郎武城县儒学训导黄公墓表》拓本云:“北平黄崑圃先生,先世益都人。”黄登贤字云门似亦证其祖上应为青州人,按青州城南有云门山,其字当源于此。据此可知,黄登贤先世应从青州府益都县徙家顺天大兴。
二 《青州十三贤赞》碑
此碑现嵌于松林书院前讲堂厦廊西端墙壁上,为石灰石质,横长72厘米,高33厘米,碑镶壁内,厚度不详,碑石右端篆书“青州十三贤赞”6字,字径3厘米,正文竖排45行,满行18字,共547字,此碑不足厘米的小楷书法,可谓青州境内现存字径最微的碑石刻字。全文标点、整理如下(碑文录入错误之处编者有所校正补充):
青州十三贤赞
乾隆丙申九秋,奉檄摄青州。念自昔守是邦者不一其人,而独以十三贤传。爰为作赞,聊以志景仰之私云尔。临桂后学胡德琳。
曹武穆玮
堂堂武穆,武惠之子。世拥节旄,性耽文史。随其所如,载书盈规。文武兼资,位终枢史。
寇忠愍准
公曾守青,亦封于莱。楼台无地,蜡泪成堆。昔过巴东,孤亭崔巍。秋风叶落,峡月猿哀。
李文正迪
宋有处士,曰种明逸。公以为师,治本经术。政清讼简,不事法律。再莅青州,青人宁谧。
程文简琳
公之治青,不见铭志。囹圄空虚,亦尹京事。曾捄范公,开解上意。呜呼贤哉,遗爱谁嗣?
范文正仲淹
酌彼井泉,浏其请矣。登彼崇台,旷且平矣。毁誉忻戚,不我撄矣。后乐先忧,体人情矣。
庞庄敏籍
古之直臣,号曰司谏。承望风空,惭刍豢公。公真御史,不同谤讪。声振青蒲,名留青甸。
富文忠弼
求实捍患,纤悉必察。不简以尽,匪求伊杀。惟公赈饥,旁皇周浃。一时之宜,万古之法。
欧阳文忠修
政以便民,不求声施。所至民乐,所去民思。苛急不事,繁碎不为。公真良吏,宁止文词?
吴文肃奎
潍水汤汤,源出峿下。产彼贤良,鱼鱼稚稚。口重朝端,名推司马。密迩密州,心仓心写。
张文定方平
言伪而辨,行僻而坚。生心害政,直抉其源。孔孟尚矣,吾思老泉。公秉藻鉴,孰为多先。
赵清献抃
公面如铁,公心如镜。爱兹朴厚,临以清净。一鹤一琴,一觞一咏。麦秀双岐,蝗不入境。
刘忠肃挚
宋两莘老,曰孙与刘。元祐之间,党人是仇。去不合已,远方是投。匹彼髯苏,一麾黄州。
王文正曾
峩峩矮松,文正所封。亭亭方柏,文正所植。维桑与梓,乐只君子。蔽芾甘棠,我心则降。
戊戌十一月既望,海盐张燕昌书
刘万传刻
撰文者胡德琳,清代桂林人,乾隆十七年(1752)二甲第37名进士,乾隆四十一年(1776)任青州知府,名载清光绪《益都县图志》。
书丹者张燕昌,海盐人,生平不详。十三贤人物生平介绍,见隋同文编《青州通史》。
三 《赵执信赞黄崑圃政绩》碑
此碑在松林书院后院西厢房内,碑身高200厘米,宽92厘米,四周镌有纹饰,方首,石灰石质,碑因嵌于墙内,厚度难测。碑文竖15行,满行58字,计757字,字径2.5厘米,楷书。碑立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系赵执信为赞颂黄崑圃政绩,撰文并书。该碑是研究松林书院不可多得的实物,也是历史名人赵执信存世碑刻遗墨中之精品。
撰文、书丹者赵执信(1661~1744),字伸符,号秋谷,晚号饴山老人,清朝青州府益都县颜神镇(今属博山)人,康熙十八年(1679)二甲第6名进士,授编修,典乡试,升翰林院检讨。康熙二十八年(1689)因《长生殿》事被罢官回家。著有《饴山诗集》《饴山文集》等诗文集传世。
四 《特授青州府正堂加三级纪录七次李札》碑
此碑始立于清光绪八年(1882),原在云门书院内,后为松林书院收藏,现嵌于松林书院碑廊内。碑为石灰石质,横长205厘米,高94厘米,碑嵌墙壁中,厚度不详,碑文竖75行,满行33字,字径2厘米,楷书。此碑为松林书院现藏碑石中最大者,更重要的则是碑文对研究清末政府对学校教育管理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碑文略)
碑文中所提捐献银两的青州知府,名叫李嘉乐,河南光州人,清同治二年(1863)二甲第49名进士。清光绪《益都县图志》称其“光绪五年知青州府事,奉身以俭,御下严重有威,豪猾屏迹。仕至河南巡抚”。
据高柳镇崔家村光绪重修《崔氏族谱》载,书丹者崔芳圆,今青州市高柳镇崔家村人,县学增生;其弟芳圃,光绪八年(1882)恩贡生,有文名,见清光绪《益都县图志》。碑文中其他人物因资料所限,故未介绍。
云门书院,旧址在青州第二中学,明代万历年间由布政使分司公署改建。改建后的书院,重门叠院,堂舍整齐,面对云门山色,故名云门书院。清顺治、康熙年间,又进行过大规模整修,更为恢宏。雍正年间,为主持考试的学使按临之处,便改作考场,书院停办,名为“青州试院”。光绪年间,云门书院仍然招收生员,开课授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