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游引导的乡村新型城镇化模式及其效应研究
- 李松志 韦健华 雷彬
- 8909字
- 2025-02-23 23:17:15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从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国内外学者对此研究进展,以及研究思路、方法与架构进行分析。尤其是对学者们在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旅游产业与乡村城镇化关系、旅游引导的乡村城镇化发展模式、动力机制以及效应进行梳理,发现:(1)目前对此的研究缺乏精确研究,基本都在叫好旅游产业对推动城镇化的巨大作用。当前有关旅游引导的乡村城镇化研究或者说乡村城镇化的效应研究,相对较少。(2)过往乡村城镇化的研究主要基于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实践;而对旅游城镇化的研究则主要聚焦于城市,集中研究以城市旅游为基础的旅游城镇化,在概念界定、特征描述、宏观机制、发展模式、影响剖析等方面有了一些基本的成果。但对于我国许多旅游引导的乡村新型城镇化即乡村地区发挥其特有的旅游资源优势,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发展旅游经济,通过旅游产业的发展引导当地乡村新型城镇化发展,这方面深入研究相对较少,仅有的研究成果其影响力亦有限。
[1]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新华网(http: //news.xinhuanet.com),2014年3月17日。
[2]吴良镛、吴唯佳、武廷海:《论世界与中国城市化的大趋势和江苏省城市化道路》,《科技导报》2003年第9期,第3—7页。
[3]侯兵、黄震方、徐海军:《乡村旅游地的城市化效应及调控对策——基于旅游影响的分析视角》,《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年第9期,第71—78页。
[4]葛敬炳、陆林、凌善金:《丽江市旅游城市化特征及机理分析》,《地理科学》2009年第1期,第134—140页。
[5]张荣天、焦华富:《国内新型城镇化的研究综述与展望》,《世界地理研究》2016年第1期,第59—66页。
[6]薛德升、郑莘:《中国乡村城市化研究:起源、概念、进展与展望》,《人文地理》2001年第5期,第24—28页。
[7]陆大道:《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与空间扩张》,《城市规划学刊》2007年第4期,第47—52页。
[8]陆大道、姚士谋、刘慧等:《中国区域发展报告(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9]潘家华、魏后凯:《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5:迈向城市时代的绿色繁荣》,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10]吕园、刘科伟、牛俊蜻、刘林、赵丹:《城市型社会内涵视角下城镇化发展问题及应对策略——以陕西省为例》,《经济地理》2013年第7期,第59—66页。
[11]徐群:《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1949年至今)》,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12]姚士谋、陆大道、陈振光等:《顺应我国国情条件的城镇化问题的严峻思考》,《经济地理》2012年第5期,第1—6页。
[13]安树伟:《近年来我国城市环境污染的趋势、危害与治理》,《城市发展研究》2013年第5期,第134—139页。
[14]赵国锋、段禄峰:《生态环境与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问题研究》,《生态经济》2012年第2期,第166—169页。
[15]刘盛和、张擎:《杭州市半城市化地区空间分布变化》,《地理研究》2008年第5期,第982—992页。
[16]郑艳婷、刘盛和、陈田:《试论半城市化现象及其特征——以广东省东莞市为例》,《地理研究》2003年第6期,第760—768页。
[17]王春光:《农村流动人口的“半城市化”问题研究》,《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5期,第107—123页。
[18]杨永华:《民工荒、半城市化模式和城市化模式》,《经济学家》2010年第9期,第71—76页。
[19]曹国华、张培刚:《经济发达地区半城市化现象实证研究——以江苏省常熟市为例》,《规划师》2010年第4期,第78—83页。
[20]何为、黄贤金:《半城市化: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两类异化现象研究》,《城市规划学刊》2012年第2期,第24—32页。
[21]朱东风、吴立群:《半城市化中的农民工住房问题与对策思考——以江苏省为例》,《现代城市研究》2011年第8期,第16—20页。
[22]李晓梅、赵文彦:《我国城镇化演进的动力机制研究》,《经济体制改革》2013年第3期,第20—24页。
[2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课题组:《从城乡二元到城乡一体——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突出矛盾与未来走向》,《管理世界》2014年第9期,第1—9页。
[24]陆大道:《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与空间扩张》,《城市规划学刊》2007年第4期,第47—52页。
[25]吕园、刘科伟、牛俊蜻、刘林、赵丹:《城市型社会内涵视角下城镇化发展问题及应对策略——以陕西省为例》,《经济地理》2013年第7期,第59—66页。
[26]项继权、袁方成:《湖北城镇化的发展及政策选择》,《城市观察》2013年第1期,第76—88页。
[27]黄英明、何凌云:《城市化、环境污染与居民主观幸福感》,《中国软科学》2013年第12期,第82—93页。
[28]《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新华网(http: //news.xinhuanet.com),2014年3月17日。
[29]陆大道、陈明星:《关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编制大背景的几点认识》,《地理学报》2015年第2期,第179—185页。
[30]《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河南省人民政府网站。
[31]单卓然、黄亚平:《试论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策略调整、行动策略、绩效评估》,《规划师》2013年第29期,第11—15页。
[32]徐林、曹红华:《从测度到引导新型城镇化的“星系”模型及其评价体系》,《公共管理学报》2014年第1期,第65—74页。
[33]仇保兴:《新型城镇化:从概念到行动》,《行政管理改革》2012年第11期,第11—19页。
[34]倪鹏飞:《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模式、具体路径与推进对策》,《江海学刊》2013年第1期,第87—94页。
[35]沈清基:《论基于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城市规划学刊》2013年第1期,第29—36页。
[36]王芳:《以全面生态化转型推进新型城镇化》,《环境保护》2013年第23期,第29—30页。
[37]黄艳萍、王明亮:《生态经济建设理念下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探究》,《生态经济》2014年第6期,第114—116页。
[38]樊雅丽:《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39]姚士谋、张平宇、余成等:《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问题》,《地理科学》2014年第6期,第641—647页。
[40]吴敬琏:《土地产权制度缺陷阻碍城镇化推进》,和讯网(http: //news.hexun.com),2013年2月18日。
[41]姚永康、姚益炘:《新型城镇化中“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深度思考》,《生产力研究》2015年第6期,第7—11页。
[42]童海华:《新型城镇化本该市场主导》,《中国经营报》2014年1月20日。
[43]王素斋:《新型城镇化科学发展的内涵、目标与路径》,《理论月刊》2013年第4期,第12—15页。
[44]杨家栋:《农村城镇化与生态安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45]朱明:《新常态下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研究》,人民网(http: //culture.people.com.cn),2015年2月6日。
[46]陆林、葛敬炳:《旅游城市化研究进展及启示》,《地理研究》2006年第4期,第741—749页。
[47]韩非、蔡建明:《我国半城市化地区乡村聚落的形态演变与重建》,《地理研究》2011年第7期,第1271—1284页。
[48]张艳明、章旭健、马永俊:《城市边缘区村庄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以江浙经济发达地区为例》,《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第3期,第344—348页。
[49]古诗韵、保继刚:《城市旅游研究进展》,《旅游学刊》1999年第2期,第15—21页。
[50]黄震方、吴江、侯国林:《关于旅游城市化问题的初步探讨——以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为例》,《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年第2期,第160—166页。
[51]李柏文:《国内外城镇旅游研究综述》,《旅游学刊》2010年第6期,第88—95页。
[52]顾朝林等:《中国城市地理》,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53]黄震方、吴江、侯国林:《关于旅游城市化问题的初步探讨——以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为例》,《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年第2期,第160—166页。
[54]麻学锋、孙根年:《张家界旅游城市化响应强度与机制分析》,《旅游学刊》2012年第3期,第36—42页。
[55]王德刚:《乡村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4—29页。
[56]郭焕成、韩非:《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综述》,《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第12期,第1597—1605页。
[57]方旭红:《乡村旅游的“城市性”因素及发展策略》,《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第148—152页。
[58]尤海涛、马波、陈磊:《乡村旅游的本质回归:乡村性的认知与保护》,《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第22期,第158—162页。
[59]马牧青、杜泓臻:《乡村旅游是一种生活方式》,《中国文化报》2016年9月10日。
[60]孟亚凡:《城乡统筹背景下的乡村旅游规划》,《小城镇建设》2013年第2期,第39—41页。
[61]杨亚丽、孙根年:《城市化推动我国国内旅游发展的时空动态分析》,《经济地理》2013年第7期,第169—175页。
[62]余凤龙、黄震方:《中国城镇化进程对农村居民旅游消费的影响》,《经济管理》2013年第7期,第125—134页。
[63]徐红罡:《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的动态模式探讨》,《人文地理》2005年第1期,第6—9页。
[64]胡爱娟:《城镇化建设对旅游资源的影响及策略探讨》,《环境污染与防治》2009年第5期,第87—103页。
[65]乔秋敏、侯杰:《发展乡村旅游谨防城市化倾向》,《九江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第76—78页。
[66]税伟、陈烈、王山河:《城市化与城市近郊乡村旅游开发研究——以成都邛崃市鹤鸣村为例》,《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第3期,第97—100页。
[67]陆林、葛敬炳:《旅游城市化研究进展及启示》,《地理研究》2006年第4期,第741—750页。
[68]何一飞、李丰生、曹世武:《乡村旅游发展新出路:基于新型城镇化平台的嵌入式发展》,《理论导刊》2015年第9期,第73—78页。
[69]邱玉华:《吴宜进城镇化进程中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径选择》,《社会主义研究》2012年第1期,第101—104页。
[70]田东娜、李悦铮:《城镇化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分析》,《江苏商论》2014年第4期,第25—28页。
[71]黄震方、陆林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理论反思与困境突破》,《地理研究》2015年第8期,第1409—1421页。
[72]张建、李世泰:《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研究》,《开发研究》2015年第6期,第49—53页。
[73]孙缘、夏学英:《新型城镇化视阈下辽宁省乡村旅游发展研究》,《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第69—72页。
[74]宋子千:《以动态的眼光来看待乡村旅游的发展》,《旅游学刊》2011年第11期,第8页。
[75]舒小林、刘东强、齐培潇、高应蓓:《中国城镇化与旅游业发展的动态关系研究——基于VAR模型的分析》,《经济问题探索》2014年第11期,第122—129页。
[76]范弢、杨世瑜:《昆明市团结镇旅游业推进城镇化发展研究》,《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第23—27页。
[77]汪德根、陈田、王昊:《旅游业提升开发区城市化质量的路径及机理分析——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人文地理》2011年第1期,第123—128页。
[78]孙国学:《旅游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问题研究——以内蒙古赤峰市为例》,《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第5期,第100—102页。
[79]张振鹏:《充分发挥城郊旅游产业对新型城镇化的带动作用》,《经济纵横》2014年第2期,第78—82页。
[80]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课题组:《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中国旅游出版社2013年版,第1—11页。
[81]李辉、杨朝继:《论乡村旅游与西部城镇化》,《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第30—35页。
[82]潘雨虹:《中国西南山区旅游村镇就地城镇化路径》,《规划师》2014年第4期,第101—106页。
[83]朱向锋、吴茜、朱敏、王晶:《城市化进程对城郊乡村旅游社区的影响——以西安市南郊为例》,《湖南农业科学》2015年第7期,第134—136页。
[84]张艳明、章旭健、马永俊:《城市边缘区村庄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以江浙经济发达地区为例》,《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第3期,第344—348页。
[85]贾绍风:《人口城镇化不是农村工业化、乡村城镇化》,《人文地理》1998年第2期,第24—28页。
[86]曾博伟:《中国旅游小城镇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87]范弢、杨世瑜:《昆明市团结镇旅游业推进城镇化发展研究》,《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第23—27页。
[88]杨建翠:《川西民族地区旅游业推进城镇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民族大学,2012年。
[89]蒋志勇:《西部民族地区旅游驱动型城镇化发展研究——基于区域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理论的分析》,《广西民族研究》2015年第5期,第157—163页。
[90]黄郁成、金茨萍:《旅游开发与农村城市化的实现模式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年第3期,第76—79页。
[91]王瑗:《城市边缘区乡村旅游地城市化进程研究》,《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第12期,第1—4页。
[92]张媛:《乡村旅游带动我国城镇化发展研究》,《农村经济》2013年第4期,第55—57页。
[93]刘晓华、李强:《旅游发展下民族乡村城市化与新农民市民化》,《农业经济》2014年第9期,第118—120页。
[94]保继刚、孟凯、章倩滢:《旅游引导的乡村城市化——以阳朔历村为例》,《地理研究》2015年第8期,第1422—1434页。
[95]蒙睿、刘嘉纬、杨春宇:《乡村旅游发展与西部城镇化的互动关系初探》,《人文地理》2002年第2期,第47—50页。
[96]陆林、葛敬炳:《旅游城市化研究进展及启示》,《地理研究》2006年第4期,第741—749页。
[97]曾天雄、罗海云:《论乡村旅游和城镇化的相互影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第68—69页。
[98]蒋焕洲:《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县域旅游业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实证分析》,《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第32期,第18530—18533页。
[99]朱英君:《渝东南地区旅游业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100]袁静宜:《西南地区旅游发展与城镇化建设的互动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重庆师范大学,2016年。
[101]苏振:《旅游业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机制及管理对策——以张家界为例》,硕士学位论文,湘潭大学,2014年。
[102]吴杨梅:《城镇化视角下景郊型乡村旅游地发展模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侨大学,2014年。
[103]李霞:《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旅游互动发展论证》,《科技创新导报》2014年第8期,第170—171页。
[104]张建、李世泰:《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研究》,《开发研究》2015年第6期,第49—53页。
[105]赵华、于静:《“经济升级版”的大同乡村旅游与城镇化互动发展》,《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第103—105页。
[106]朱晓辉、范珍珍、王佳莹:《旅游康体娱乐业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研究——以云南为例》,《学术探索》2016年第8期,第90—96页。
[107]卢小丽、李彩云:《乡村旅游地旅游发展与其城市化互动关系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第85—90页。
[108]徐洁、华钢、胡平:《城市化水平与旅游发展之关系初探:基于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时间序列动态计量分析》,《人文地理》2010年第2期,第85—90页。
[109]杨昌鹏:《贵州城镇化水平与旅游业发展关系研究》,《贵州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第76—79页。
[110]王曙光、王靖宇:《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性分析》,《商业研究》2015年第12期,第164—170页。
[111]高楠、马耀峰、李天顺、白凯:《基于耦合模型的旅游产业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以西安市为例》,《旅游学刊》2013年第1期,第62—68页。
[112]庞笑笑、王荣成、王文刚:《欠发达地区旅游发展与城镇化耦合研究》,《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4年第3期,第130—134页。
[113]王珍、叶文:《云南城镇化与旅游业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其变化》,《资源开发与市场》2015年第9期,第1123—1126页。
[114]昌晶亮、余洪:《大湘西地区旅游与城镇化耦合发展研究》,《经济地理》2016年第6期,第204—209页。
[115]王恩旭、吴燕、谷云华:《中国旅游产业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评价研究》,《旅游论坛》2015年第1期,第7—12页。
[116]钟家雨:《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南大学,2014年。
[117]舒小林、刘东强、齐培潇、高应蓓:《中国城镇化与旅游业发展的动态关系研究——基于VAR模型的分析》,《经济问题探索》2014年第11期,第122—129页。
[118]孙缘、夏学英:《新型城镇化视阈下辽宁省乡村旅游发展研究》,《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第69—72页。
[119]钟家雨、柳思维、熊曦:《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区域差异分析》,《经济地理》2014年第2期,第187—192页。
[120]张荣天、焦华富:《国内新型城镇化的研究综述与展望》,《世界地理研究》2016年第1期,第59—66页。
[121]范弢、杨世瑜、李捷:《团结镇乡村生态旅游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年第11期,第1045—1048页。
[122]杨建翠:《民族地区旅游推动城镇化发展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2年第4期,第137—140页。
[123]王守智:《国内外城镇化发展路径及启示》,《城市观察》2013年第6期,第153—162页。
[124]王先锋:《“飞地”型城镇发展带来的启示》,《经济学家》2004年第4期,第118—120页。
[125]张建、李世泰:《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研究》,《发展研究》2015年第5期,第49—53页。
[126]彭慧、杨为民、毕宇珠:《乡村地区旅游城镇化作用机理及演进规律探析》,《江苏农业科学》2015年第4期,第429—432页。
[127]张媛:《乡村旅游带动我国城镇化发展研究》,《农村经济》2013年第4期,第55—57页。
[128]戴斌:《中国与国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比较研究》,《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16—3—23页。
[129]刘晓华、李强:《旅游发展下民族乡村城市化与新农民市民化》,《农业经济》2014年第9期,第118—120页。
[130]刘保望、曹小曙、薛德升:《1980年来国内城市化研究回顾和展望》,《现代城市研究》2006年第3期,第28—33页。
[131]张新生:《旅游推动城镇化建设的典型模式与问题研究》,《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第72—90页。
[132]李亚娟、陈田、王婧、王昊:《大城市边缘区乡村旅游区旅游城市化进程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第4期,第162—168页。
[133]林莉、梅燕:《革命老区旅游业引导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贵州社会科学》2014年第3期,第98—100页。
[134]韦仕川、杨杨、林肇宏、张德生:《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海南省新型城镇化模式研究》,《上海国土资源》2014年第1期,第14—19页。
[135]赖晓华等:《西部民族农村地区旅游城镇化发展模式探讨》,《贵州民族研究》2014年第7期,第134—137页。
[136]刘晓鹰、杨建翠:《中国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年第3期,第1—10页。
[137]席建超:《旅游地乡村聚落演变与土地利用模式》,《地理学报》2009年第4期,第426—434页。
[138]何一飞、李丰生、曹世武:《乡村旅游发展新出路:基于新型城镇化平台的嵌入式发展》,《理论导刊》2015年第9期,第73—78页。
[139]查爱欢:《乡村旅游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及影响机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15年。
[140]舒伯阳、罗锦屏:《旅游产业引导的新型城镇化典型模式探究》,《武汉商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第23—27页。
[141]白马伟色、黄荣华:《西部欠发达地区旅游驱动型城镇化模式探析》,《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第45—49页。
[142]桑祖南、邹倩竹:《旅游引导下的乡村本土城市化——城市化发展新路径》,《武汉商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第5—9页。
[143]罗明义:《束河模式:以特色旅游小镇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城乡建设》2009年第12期,第7—16页。
[144]李松志、韩玉兰:《旅游引导的乡村新型城镇化模式研究》,《九江学院学报》(社科版)2016年第3期,第119—123页。
[145]刘振宇、魏旭红:《我国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进展:基于结构视角的文献综述》,《区域经济评论》2013年第3期,第130—136页。
[146]邱云志:《少数民族区域旅游城镇化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10期,第26—28页。
[147]李志飞、曹珍珠:《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一个多维度的中外比较研究》,《旅游学刊》2015年第7期,第16—25页。
[148]王华:《旅游引导的新型农村城镇化研究——以丹霞山瑶塘村与断石村为例》,《地理科学》2016年第6期,第863—870页。
[149]宁越敏:《新城市化进程——90年代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特点探讨》,《地理学报》1998年第9期,第470—477页。
[150]丁娟:《山岳型旅游地旅游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年第6期,第569—570页。
[151]陆林、於冉、朱付彪等:《基于社会学视野的黄山市汤口镇旅游城市化特征和机制研究》,《人文地理》2010年第6期,第19—23页。
[152]侯兵、黄震方、徐海军:《乡村旅游地的城市化效应及调控对策—基于旅游影响的分析视角》,《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年第9期,第71—78页。
[153]吴丽敏、黄震方、曹芳东、周玮:《旅游城镇化背景下古镇用地格局演变及其驱动机制——以周庄为例》,《地理研究》2015年第3期,第587—598页。
[154]王华:《旅游引导的新型农村城镇化研究——以丹霞山瑶塘村与断石村为例》,《地理科学》2016年第6期,第863—870页。
[155]庞笑笑、王荣成、王文刚:《欠发达地区旅游发展与城镇化耦合研究》,《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4年第3期,第130—134页。
[156]葛立成:《产业集聚与城市化的地域模式:以浙江省为例》,《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第1期,第56—62页。
[157]杨建翠:《民族地区旅游推动城镇化发展研究——九寨沟县旅游城镇形成机制分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第137—140页。
[158]李志飞、曹珍珠:《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一个多维度的中外比较研究》,《旅游学刊》2015年第7期,第16—25页。
[159]彭慧、杨为民、毕宇珠:《乡村地区旅游城镇化作用机理及演进规律探析》,《江苏农业科学》2015年第4期,第429—432页。
[160]席建超:《旅游地乡村聚落演变与土地利用模式——野三坡旅游区三个旅游村落案例研究》,《地理学报》2014年第4期,第531—540页。
[161]保继刚、孟凯、章倩滢:《旅游引导的乡村城市化以阳朔历村为例》,《地理研究》2015年第8期,第1422—1434页。
[162]仇怡:《城镇化的技术创新效应——基于1990—2010年中国区域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13年第1期,第26—35页。
[163]辜胜阻、陈来:《城镇化效应与生育性别偏好》,《中国人口科学》2005年第3期,第30—37页。
[164]陈云松、张翼:《城镇化的不平等效应与社会融合》,《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6期,第78—95页。
[165]刘盛和、陈田、蔡建明:《中国半城市化现象及其研究重点》,《地理学报》2004年第59卷(增刊),第101—108页。
[166]韩非、蔡建明:《我国半城市化地区乡村聚落的形态演变与重建》,《地理研究》2011年第7期,第1271—1284页。
[167]蒋洪强、张静、王金南等:《中国快速城镇化的边际环境污染效应变化实证分析》,《生态环境学报》2012年第2期,第293—297页。
[168]杨建翠:《民族地区旅游推动城镇化发展研究——九寨沟县旅游城镇形成机制分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2年第4期。
[169]赵永平、徐盈之:《新型城镇化的经济增长效应——时空分异与传导路径分析》,《商业经济与管理》2014年第8期,第48—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