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逻辑》读书笔记

我经常跟学生说,安静就像一个玻璃瓶子,一不小心就被打破了。我们要珍惜安静,不该讲话的时候一个字也不能说。上课铃声响起,孩子进行科学阅读和记笔记的时候,只要一有声音,我就会在黑板上写下“珍惜安静”。这四个字也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里。它不仅指不说话,还表示守住一种心灵的安静。为人师,亦要珍惜安静,守护好我们的玻璃瓶子。

刚刚过去的这一个月异常忙碌,主题赛课,课题申报,接待各种参观学习,外出参加各种会议,其间还要指导青年教师上课,但因白天抽不出时间,就让这位老师拍下视频,我在晚上来观看,并与她交流到深夜。在这种公务繁忙的状态下,无论我怎样努力,都无法享受安静。直到今天,我上完课回到办公室,发现居然没有要必须马上完成的事务。我瞬间欣喜,因为又可以享受安静了。我的安静,是指可以任思想自由驰骋,没有任何事物能够干扰到它。这一次,我拿出了《形式逻辑》这本书。就在上个月,我请到了一位课题专家来给我们的课题方案做指导,专家建议老师们认真学一学形式逻辑,我深有同感。因为无论是文科老师还是理科老师,写文章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事情。而事实是,大家往往写不好文章。最大的问题表现在怎样遵守形式逻辑的规律和规则,使思维具有有条理的、可理解的性质。于是我捧起了这本书。我看书有一个习惯,一边看,一边在自己认为重要的部分加上下划线,最重要的部分画上星星。以下是《形式逻辑》这本书里面我画星星的部分。


1.形式逻辑是研究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他在研究概念等思维形式时,并不去研究他们所反映的具体内容,因为那是各门具体科学的任务。

2.形式逻辑是思维的语法。正如只有遵守语法规则,才能使语言具有一种有条理的、可理解的性质一样,也只有遵守形式逻辑的规律和规则,才能使思维具有有条理的、可理解的性质。

3.学习形式逻辑知识可以帮助人们应用适当的思维形式,合乎逻辑规律地表述和论证自己的思想。

……


看完每本书后,我常常会写下自己的感悟,哪怕是三两句话我都会认真地写在本子上。看了这本书之后,我的感悟是:

1.文章和文件都应当具有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上一堂课何尝不是如此,一堂好课也一定是准确的、目标鲜明的、生动有趣的。

2.《形式逻辑》是一本让我走出阅读舒适区的书。读它的时候需要反复思考,甚至有的部分百思不解。当我的思维不够清晰的时候,就会跳开让我恐慌的部分,找到最近发展区的部分。我期望随着最近发展区的不断更新,把书读完。当我用学习到的逻辑理论去分析一篇文章时,去检查自己的课堂时,才真正地理解它,当我不自觉地这样做时才真正掌握了它。《形式逻辑》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是舒适区以外的部分,我知道,要真正读懂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3.因为读了这本书,我在工作中关于“逻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比如我在《我给美国孩子上科学课》一文中,先是写了一句:“美国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有一些表现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但是我马上警觉这句话有概念不明确的问题。“出乎意料”这个词语表达的应该是“在意料之外”,说“出乎意料之外”,就等于说“在意料之外之外”,显然是说不通的。“有一些表现出乎意料”才是正确的表达。

比如我在教学《磁铁能吸铁》这一课时,学生通过实验发现了铁制品做成的物体能被磁铁吸引,我不会因此做出结论“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就是铁”,而是引导孩子“磁铁能吸引铁材料做成的物体”,并给孩子们提供阅读资料,让他们思考“除了铁以外,还有哪些材料也能被磁铁吸引呢?”帮助他们认识被磁铁吸引的是铁。但并不以能被磁铁吸引来判断物体是不是铁。

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我提供一些硬币,并标注这些硬币的成分,让学生推断哪些能被磁铁吸引。这里包含了三段论的运用:磁铁能吸引铁做成的物体,1号硬币和4号硬币是铁做成的,所以1号硬币和4号硬币能被磁铁吸引。这是符合逻辑的,这是一个演绎推理的过程。如果让学生用磁铁吸的方法来判断硬币是不是铁做成的,可能会出错。很简单,如果做成硬币的材料里不含有铁,而含有钴、镍等,同样也能被磁铁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