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绿色包容性发展视角的民族地区城乡一体化问题研究
- 钟海燕 郑长德
- 2737字
- 2025-02-24 21:35:28
1.3 基于绿色包容性视角的民族地区城乡一体化分析框架
本书基于绿色包容性发展视角进行民族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分析,认为研究城乡一体化不应仅仅局限于城市层面、农村层面或者城乡差距,而是从统筹区域角度,跳出城乡分离的思维,分析如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绿色包容性发展。基于绿色包容性发展视角的民族地区城乡一体化分析框架如图1-3所示。

图1-3 基于绿色包容性发展视角的民族地区城乡一体化分析框架
研究的基础是对民族地区城乡一体化现状进行分析。由于测算民族八省区城乡一体化维度指标体系中许多统计数据缺乏,本书仅对该指标体系中四个维度的重点指标进行分析,并以四川民族地区为例进行系统测算。本书把城乡一体化分为民族地区城乡空间一体化、民族地区城乡经济一体化、民族地区城乡社会一体化、民族地区城乡环境一体化等四个维度。
按照上文所述,绿色包容性发展有经济增长、机会均等、成果共享与绿色发展四层内涵,本书按照构建的指标体系对民族地区数据进行测算,分析其城乡绿色包容性程度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民族地区应在增加经济机会和提高经济参与度、确保机会均等、社会包容、提升自我发展能力、绿色经济发展等五大路径中实现绿色包容性发展,逐步走向城乡一体化。
本书进而分析了民族地区城乡一体化中出现的几个重点问题:缩小城乡经济收入差距实现成果共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绿色城镇化与城乡绿色发展、提升城乡居民自我发展能力体现机会均等、城乡民族融合等,分别代表民族地区城乡经济空间一体化、社会一体化、环境一体化和能力基石、文化基石。
民族地区传统城镇化中经济发展成果并没有被大多数人特别是农牧民分享,城乡差距拉大,环境问题突出,重土地城镇化,轻人口城镇化,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应建立绿色包容性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民族地区绿色包容性城乡一体化发展,应坚持以人为本,使各民族城乡居民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分享经济发展带来的福祉,并在共享中得以发展,建立城乡经济增长的分享机制,更加关注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
绿色包容性的城乡一体化发展首先要实现民族地区城市经济和乡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为城乡居民提供分享城镇化成果的均等机会。由于乡村经济滞后于城镇经济,本书更加强调振兴乡村经济,进行城镇化促进乡村经济收敛的空间分析,探讨东部发达地区援建西部民族地区乡镇产业发展的模式。
绿色包容性的城乡一体化强调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机会均等,而民族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乡村居民的自我发展能力不足,阻碍了经济机会的获得和成果的共享。本书以典型案例分析了民族地区区域和城乡居民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的困境及解决方案。
绿色包容性的城乡一体化要求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供给,这是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应有之义。本书主要从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的道路角度展开研究,探索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中PPP共享模式,以及国内典型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湘西自治州城乡共建共治模式。
绿色包容性的城乡一体化强调社会包容。笔者基于历史的考察分析了中国历史上的民族竞争与融合,以及城市化进程中城乡民族问题,进行民族地区城乡民族交融的思考。(25)
绿色包容性的城乡一体化是可持续的,城乡绿色发展的,能够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提供差异化的、相宜的生活环境和产业发展模式,并与资源禀赋条件相适应。本书关注典型的资源枯竭、环境脆弱型的民族地区小城镇,思考其绿色城镇化和绿色城乡一体化路径。(26)
本书研究的案例基础研究报告包括《彝族聚居区四川省凉山州甘洛县资源枯竭型城市城乡发展研究(2015)》《藏羌彝聚居区四川民族地区城乡一体化研究(2014)》《藏羌聚居区四川省阿坝州基础设施建设PPP模式研究(2016)》《回族聚居区宁夏闽宁镇东西部扶贫协作研究(2018)》《侗族聚居区贵州省榕江县流动人口福祉调查报告(2015)》《土家族聚居区湖南省湘西州永顺县城乡一体化情况调研(2014)》等。
研究案例主要分析对象为四川民族地区。为适应新时期民族地区不同类型区域城乡一体化的差异化需求,本书提供了藏族、彝族、羌族、回族、土家族等不同少数民族聚居区,省区、市州、县及镇级民族地区,西南民族地区、西北民族地区、中部民族地区等不同类型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PPP模式、东西部协作、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城乡共建共治等差异化典型案例,并提出差异化的城乡一体化提升建议。
(1) 钟海燕.城镇化、工业化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广西民族研究,2013(6).
(2) 钟海燕.城镇化、工业化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广西民族研究,2013(6).
(3) 杜肯堂,戴士根.区域经济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3-105.
(4) 郑长德,钟海燕.现代西方城市经济理论[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217.
(5)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390.
(6)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73.
(7) 恩格斯.反杜林论(1872—1878)[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35.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24.
(9) 郑长德,钟海燕.现代西方城市经济理论[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218-219.
(10) Mcgee T G. The emergence of desakota regions in Asia: Expanding a hypothesis [A]//Ginsburg N S, Koppel B, Mcgee T G. The extended metropolis: Settlement transition in Asia [M].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1: 23-25.
(11) 史育龙.Desakota模式及其对我国城乡经济组织方式的启示[J].城市发展研究,1998(5).
(12) 史育龙.Desakota模式及其对我国城乡经济组织方式的启示[J].城市发展研究,1998(5).
(13) Mcgee T G. The emergence of Desakota regions in Asia: Expanding a hypothesis [A]//Ginsburg N S, Koppel B, Mcgee T G. The extended metropolis: Settlement transition in Asia [M].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1: 23-25.
(14) 郑长德,钟海燕.现代西方城市经济理论[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221.
(15) 厉以宁.论城乡一体化[J].中国流通经济,2010(11).
(16) 鲁能,白永秀.城乡一体化模式研究:一个文献综述[J].贵州社会科学,2013(7).
(17) 王颂吉,白永秀,宋丽婷.县域城乡一体化水平评价——以陕西83个县(市)为样本[J].当代经济科学,2014(1).
(18) 本书将利用此指标体系在第7章进行四川民族地区的实证研究。
(19) 世界银行.全球化、增长与贫困[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109-110.
(20) 世界银行增长与发展委员会.增长报告:可持续增长和包容性发展的战略[M].孙芙蓉,等,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29-56.
(21) 钟海燕,郑长德.川甘青结合部藏族聚居区绿色包容性发展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6).
(22) 本书在第2章运用此指标体系进行民族地区绿色包容性发展水平测算。
(23) 钟海燕,徐宝亮.二元经济结构与包容性增长互动效应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4(12).
(24) 徐宝亮.机会平等、成果共享与经济增长——基于包容性增长的视角[D].成都:西南民族大学,2015:14-17.
(25) 该部分由李皓研究,未纳入书稿,相关政策建议见第8章。
(26)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银行联合课题组.中国:推进高效、包容、可持续的城镇化[J].管理世界,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