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者自序

初衷

出一本自己的书,曾是我的梦想;学习心理学专业,也曾是我的大学梦。可是在我36年的生命旅程中,它们非但不曾实现,还让我离梦想越来越远。

我在离异家庭中长大。和父母的相处,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我为人处世和对待婚姻的态度。

父亲在世时,他是我最坚强的依靠。无论是上大学还是工作,我都听从父亲的意见。父亲北大毕业,是一个有学识的人,为我设计了他认为我未来最理想的人生,设计的理由十分充分,无法反驳。让我忘记了自己也拥有选择人生的能力,只学会了用假装的积极乐观把真实的自己掩饰起来,不敢为自己的梦想奋不顾身。

我的母亲是我生活中坚强的榜样。她勤劳能干,曾获得“全省劳模”的称号,也让我变得像她一样要强。我为了证明自己,不让母亲失望,放弃了想要在一个领域精专地做自己喜欢事情的想法,令自己满身疲惫,充满困惑。

27岁,我如愿成为妻子和母亲。生命角色的叠加,除了给我的生活增添了乐趣外,也带来许多的烦恼。我发现孩子的教育,并不是喂饱穿暖就可以解决的;我发现婚姻也并不是无须经营维护,就可以一帆风顺。不会选择,就总想依赖他人;凡事倔强要强,就丧失了女性该有的柔韧。最终婚姻解体,我成为单亲妈妈。

2018年7月我“裸辞”了。迷茫的我,想要重新看见自己,重拾自己的梦想,却不知该如何开始。学习亲子咨询师课程,学习心理咨询师课程,让我对看见自己有了一丝粗浅的认识,但离真实的自己还相差甚远。“裸辞”后无意开始的写作,让我借由一篇关于男女平等的文章,有了和杨老师的再次连接,而杨老师对我的文字也表达出由衷喜欢。于是,我再一次从书架上翻出杨老师2015年发表的《我看见你了》,决定借由杨老师的帮助和电影《阿凡达》作为探索的工具,走上更系统的探索道路,全程记录下来我探索、蜕变、看见自己的全过程。

感受

在记录和探索的路上,我也挣扎万分。书稿也是反复推翻、修改,甚至几度停笔。就是因为,探索自我从来都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并且,探索也并不是一个仅仅依靠在大脑的逻辑层面思考,就可以完成的事情。

困顿时,杨老师说:“探索是要真实进入到探索状态,去感受生命。而实践的同时也要始终思考,你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如果只是为了记录过程,偏离了探索的意义,那么宁可不要动笔。因为每个生命都是真实鲜活的。所以,即便是探索记录下来的文字,也是需要有生命和灵魂的。这样,才能带给人启迪和共鸣。”

最初探索记录时,我就始终停留在大脑的知识层面。我的状态和情绪十分烦躁,几乎进行不下去。没灵感的时候,我可能呆坐一天;受到干扰和影响,又会被外界所影响,感到不知所措,急不可耐。

时间不等人,但时间又最疼人。不等人,是因为记录应当是有进度的,探索的不稳定状态,直接影响记录的不稳定,进度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最疼人,是因为你在什么地方投入时间,结果就会在什么地方给你回报。当我不断地加深实践体验,开始能够真正抛开一切去看见自己最初的梦想和使命时,我看见了全新绽放的自己,胜过一切物质带给我的满足。

这时候,无论工作还是生活,我都变得越来越专注和执着。情绪上,能量上我收获了巨大的正面力量,决定带着使命感去完成自己的梦想。并坚定地相信,我一定能在梦想的道路上,实现自己想要的一切!

寄望

曾经,我在一个99.9%都是女性,并且服务对象99.9%也都是女性的行业里工作。多年对企业文化的学习和培训,令我的骨髓里注入了当时企业赋予我的家庭价值观:“一个女人,决定一个家族,三代人的命运。”

对于这句话,我简单地理解就是,身为女性,我们就在做女儿、妻子和母亲。三代人,分别代表的就是亲孝、亲密和亲子三种家庭关系。

俗话常说“女人如水”,中国的文化里也常把大地和河流比作母亲。这说明,女性像水一样,是滋养和孕育生命的本源。同时,女性也像大地能够生长容纳万物一样,是和谐家庭的根本。

身为女性,我是自豪的。我也希望我亲身探索和实践的生命故事,能够唤醒更多女性与生俱来的使命感,和我一样在看见自己成长蜕变的同时,收获幸福和事业的双丰收。

从2015年《我看见你了》第一次出版,到现在这本书融入我生命实践的再版。

作为参与探索,并全程记录探索过程的我来说,希望借由这本书,借由每个部分我彻底向内审视的成长,带给你一些启发和帮助。也愿你能够看见真实的自己、看见自己的梦想和使命。

我诚挚地邀请你和我一起携手前进。我相信,我们都能看见真实的自己!

周卉

2020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