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小示”、“下示”和“杝示”
卜辞里的“小示”、“下示”常排列在其他集合称谓之后。请看以下三例:
庚寅贞,……伐自上甲六示三羌三牛,六示二羌二牛,小示一羌一牛。
辛巳卜大贞,……自上甲元示三牛,下示二牛。十三月。
乙未贞,其祈自上甲十示又三牛,小示羊。1383
上引中间一例是二期卜辞,其余两例是四期卜辞。中间一例的下示,旧多误为二示。该辞与《合集》1159片的内容、字体、文例均相一致,可能是成套卜辞。细审两片字体,特别是《合集》1159片的“下”字,其上横划确比下横为长,释其为“下”字应属可信。上引几例的排列情况表明,小示、下示是晚近时代先王的集合称谓。甲骨文“小”字有晚、近之义,犹“大”字之有始、初之义然。例如,卜辞表示时间的“大采”指早晨,“小采”则指傍晚。卜辞里的“小臣”并不是微贱之臣,而是指近侍之臣。同样,“下”字也有晚、近之义。《诗经·下武》云:“下武维周,世有哲王。”传:“下犹后也。”卜辞以“小采”指傍晚,古文献则以“下昃”1384、“下稷”1385为傍晚之称。由此可见,“下”与“小”在有些情况下其意义是一致的。卜辞里的“下示”、“小示”应当是晚近先王的集合称谓,它们和“大示”、“上示”等的区别不在于地位尊卑,而只在于时代早晚。
卜辞里还有“杝示”之称。甲骨文杝字,或释为椸,似不妥。甲骨文从㫃之字皆以旗帜之形为偏旁,而甲骨文杝却无此偏旁,所以,尽管杝字可以转注为椸1386,但不如径释为杝来得简捷妥当。杝示在卜辞里排列在若干示之后,现仅见如下的一例:
庚辰卜,……自上甲一牛,至示癸一牛,自大乙九示一牢,杝示一牛。1387
这是一条午组卜辞。《说文》:“杝,落也。”段注:“落亦为篱落,缠络字。”杝本指篱落,和墙垣相比,篱落不仅低矮,而且须缠束系连,所以,杝当含有低、连之义。卜辞“杝示”可能指系连于大示、中示的晚、近之示。我们暂定它和小示、下示相同。
总而言之,卜辞里以示相称的殷先王的集合称谓,可以分为大示(含上示、元示)、中示、小示(含下示、杝示)三组。各组所包括先王的数量在殷代不同的时期也有所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