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子

西南边陲的一个小乡村里,村民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虽然平淡乏味,但也安乐祥和。

不过今日对于村东南的老宋头家确是一个大日子,宋家世代耕作,有着十几亩薄田,赋税轻些的时候,日子还算得上是富足。不过对于这种农户之家来讲,即便是县里一个不入流的小吏员,也是他们比不上的。

老宋头虽然没读过书,但也见过村里秀才趾高气扬的样子,深知对于他们这种家庭来讲,唯有科举才能鱼跃龙门,一飞冲天。自从老宋头有了孩子以后,他便极度重视对他的教育,虽说家里的日子也就只能算是刚刚温饱,但他还是卖了几亩田地,从县城里请了颇有名望的师傅来教他的孩子。在同龄小孩都去帮大人农耕之时,宋家的两个小子却是在家里同师傅读书论道,这大小子读不进圣贤书,却称得上勇武,二小子机敏过人,十二三岁的年纪,便中了秀才。不过是九年的光景,这二小子又中了举人,中了举人便就和秀才大不相同,若是地方有县官出缺,举人便可以补任该地。父母乡亲都劝他别再考,等着过几年补了某地的缺,便就能完成阶层的跨越,不过二小子却是个有志气的,不愿一辈子只能做个七八品的县官,他想在朝堂上一展抱负,做一个利国利民的忠臣,能臣。

不过中进士可并非易事,一次不中便又要等三年,三年复三年,有的人一辈子也未能中榜,最后死于赶考的途中,二小子也没那么好的运气,连续两次落榜彻底消磨了他的锐气,今年春闱若再不能得中,他便决定不再考了,安安分分当个八品县官了却终生。

宋父宋母为小子备好了行囊,盘缠,吃食,由西南进京,路途遥远且曲折,都说蜀道难,这进京科举之路比那蜀道还要难上千倍万倍,三十年的光景转瞬即逝,宋父宋母的鬓角也渐渐发白,腰也显得弯了,手上的老茧不知有多少,不过他们觉得只要他们的儿子能够一朝中第,那么他们做什么都是值得的。

宋家小子挎上包裹,跪俯于地,对着父母深深的一拜,便就又一次踏上了科考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