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破除陋习
- 最强皇长孙:我大明始终遥遥领先
- 陛下的小鱼干
- 2019字
- 2024-01-13 22:50:45
半个时辰之后,乾清宫外。
朱元璋斜了一眼,跪在丹陛之下的宋濂等人,漫不经心地问道:“诸位爱卿皆是翰林学士,饱读圣贤之书之人,尤其是宋先生更是堪称江南文坛之魁首,应该算得上是咱大明最有学问的一批人了吧?”
此话一出,众臣便立刻齐声回道:“圣上谬赞,臣等惭愧!”
然而尽管嘴上说着惭愧,但那些人的脸上却十分地得意。
朱元璋自然也是看得一清二楚,但还是强压着火气继续说道:“既如此,那不知哪位爱卿可以替咱解解心中的疑惑,在你们这些进士翰林的心目中,排在第一位的究竟是孔圣,还是咱这个皇帝呢?”
说这话时,朱元璋的声音并不大,也没有掺杂任何的感情色彩,可即便如此却依旧在宋濂等人的内心掀起了滔天的巨浪,顿时就吓得他们冷汗涔涔,更有甚者连大气都不敢喘一下了。
而朱元璋则居高临下地俯视了众臣一会儿之后,便用手点指了一下宋濂,淡淡地说道:“宋先生,你来说说?”
“回皇上,老臣……老臣以为,孔圣虽是圣人,但终归还是一介凡人,陛下乃真龙天子,一国之君,故而两者本就不可相提并论。”宋濂硬着头皮回道。
若是换做以前年轻的时候,同样的问题,哪怕是刀架在脖子上,宋濂也不会如此曲意逢迎,但在亲身经历了元末动乱,改朝换代之后,让他明白了一道理,那就是当刀真的驾在脖子上的时候,所谓的“子曰”根本救不了自己的命,更没法在乱世之中填饱肚子。
其他人见状也纷纷附和道:“臣等身为大明之臣,自当以陛下为尊!”
“嗯,很好!”朱元璋听了这才满意地点了点头,然后才继续说道,“那么你们谁来给我解释一下,这份卷子,到底是怎么回事,嗯?”
说着,便对一旁的二虎使了个眼色,后者则立刻会意,将陈子鲁的卷子拿到了宋濂等人的面前。
众人不看还好,一看到那份卷子心里顿时就凉了半截,赶忙向上叩头请罪道:“圣上息怒,臣死罪!”
朱元璋则哼了一声,没好气地说道:“知道咱为什么生气吗?并不是在怪你们尊孔,而是不想看到你们讲前朝的陋习带到新朝来,更何况你们左一个取仕公道,又一个以文章为准,可到头来却只因为在考试中途去了一趟茅房就直接剥夺了其录取资格,试问诸位公道何在啊?”
“这……”只一句,便将宋濂等人问得哑口无言,好半晌才小心翼翼地回道,“臣等这就回去重新阅卷,另拟一份榜单出来。”
“这就不必了,此次恩科已经闹出太多的风波,别说是你们,连咱都倦了。这样好了,这份卷子咱和太子都看过了,虽比不上之前的南场,倒也还算得上是中上之作,就破例赐他一个同进士出身好了,其余人等名次顺延。至于类似‘屎戳子’的规矩,从今往后,咱不想再看到,明白吗?”
“是,臣等领旨!”
“都下去吧!”
听到这,众人这才如蒙大赦一般,擦着冷汗退了下去。
直到这时,一旁的开济才趁机上前请示道:“皇上,问题既已解决,臣便斗胆请皇上决定一下开榜的日子,以及殿试的日期,以便臣提前做好准备。”
“自然是越快越好,就明日好了,明日开榜,至于殿试……就定在开榜的三天以后,在奉天殿举行,你着礼部马上准备着。”
“臣遵旨!”
“去吧!”
“是!臣告退!”
直到开济走后,朱元璋这才转头对太子朱标问道:“标儿啊,你知道爹为何这么急于取仕,而且要多多取仕吗?”
“父皇说过,要赐学子们恩典,使那些读书人迅速归化于大明新朝,为朝廷所用。”朱标一板一眼地回道。
不想朱元璋却却轻笑了一声,“不光如此啊,一转眼,爹坐上这个皇位也十多年了,南方各省的民生基本上已经复苏,百业也日渐兴旺,相形之下,北方却只是初定,对于朝廷还或多或少地心存芥蒂,不过咱相信要不了多久,他们这样的想法就会彻底改变,届时朝廷各部院还有各省州府县,都需要俊才干吏,才能让整个朝廷顺利地运转起来。可现如今咱这大明,武将们多,文臣们少,现在好些个什么知府知县呀,还是过去的那些将军们,还有千总们改行过去的,那怎么成啊?总之一句话,靠那帮武将们来治理地方,只不过是暂时的权宜之计,真正要治理一方,还得让这些文臣来才行,所以咱们要赶紧的在各省选拔出优秀的人才来,推他们入朝,顶替那些骄兵悍将们!”
“父皇圣见!不过儿臣对那些新进的仕子们也有所担心。”
“哦?”朱元璋听了不由得一愣,“你担心什么呀?”
“儿臣曾经跟相国公等人议论过此事,臣等都认为这拨新科进士,虽属英才,但毕竟良莠不齐,有的人或许才高八斗,满腹文墨,但却对民间的田亩税赋,朝廷的典章律令一片茫然,有的人或许饱读诗书,博览古今,但却是浑身呆气五谷不分,这样的恐怕连一桩普通的公案也断不清楚,真要是把这样的人下放到地方为官,恐怕并非是百姓之福,反倒成了朝廷的祸害了。”
“嗯,说得好!”朱元璋笑着点了点头,“其实爹也明白,俊才干吏在书院里是读不出来的,就拿那个李善长来说吧,从来就没有考上过进士。那依你看,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啊?”
“儿臣以为,金榜题名虽然足以让这些学子们光宗耀祖,但实际上从书生到能臣,却还有好长一段路要走,而且能走到头的人其实很少,大多都倒在半道上了,所以在儿臣看来,朝廷有必要让他们明确这一点,以免他们过于娇纵轻狂,沾沾自喜,不至过于得意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