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意外转机

供销社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织毛衣的妇女手忙脚乱地收拾毛线,眼镜滑到鼻尖都顾不上扶。

“张桂枝!“郑卫国声音不大,却让整个供销社为之一静,“这两位社员同志刚才来卖獾油,你为什么拒收?“

张桂枝脸色煞白:“郑局长,我...我不知道他们认识您...“

“荒唐!“郑卫国一拍柜台,“认不认识我,跟收购农副产品有什么关系?党的政策是看人下菜碟吗?“

陈超没想到郑卫国这么雷厉风行,连忙打圆场:“郑局长,可能是沟通上有些误会...“

“陈同志,你不用替她说话。“郑卫国转向张桂枝,“把你们主任叫来!“

不到五分钟,一个秃顶的中年男人气喘吁吁地从楼上跑下来:“郑局长!什么风把您吹来了?“

“歪风!“郑卫国冷笑,“刘主任,你们供销社好大的架子啊!社员交售农副产品还要介绍信?这是哪门子规定?“

刘主任额头冒汗,恶狠狠地瞪了张桂枝一眼:“郑局长,这肯定是误会!我们一直严格执行上级政策,敞开收购...“

“那这罐獾油为什么不收?“郑卫国指着陈超手里的陶罐,“你亲自检验!“

刘主任连忙接过罐子,打开闻了闻,又用手指蘸了点尝了尝,眼睛一亮:“上等货啊!纯度很高,火候也到位。“他转向陈超,“同志,你想卖什么价?“

陈超刚要开口,郑卫国就打断道:“按国家牌价,上等獾油多少钱一斤?“

“八...八块五。“刘主任结结巴巴地回答。

“那就八块五。“郑卫国一锤定音,“以后所有农副产品,都必须按质论价,公开透明!“

称重结果让陈超又惊又喜——五斤七两,按八块五一斤算,就是四十八块四毛五!刘主任亲自数出钱来,还多给了五毛五分凑个整数。

“四十九元,您点好。“刘主任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同志贵姓?以后有货直接来找我!“

陈超接过厚厚一沓钞票,手指微微发抖。这相当于一个工人两个月的工资啊!林小满也睁大了眼睛,不自觉地抓紧了陈超的衣袖。

“谢谢刘主任。“陈超礼貌地说,然后转向郑卫国,“郑局长,真是太感谢您了。“

郑卫国摆摆手:“这是我的工作没做好。“他犹豫了一下,压低声音,“陈同志,有个不情之请...我儿子那个伤...“

“您放心。“陈超立刻会意,“我家里还有存货,明天再送些过来。“

“不,不是这个意思。“郑卫国从兜里掏出张纸条,写了几个字,“这是我家的地址。晚上七点,方便来一趟吗?我有些事想跟你详谈。“

陈超接过纸条,满口答应。离开供销社时,张桂枝点头哈腰地送他们到门口,哪还有半点先前的傲慢。

走出老远,林小满才长舒一口气:“天啊,我紧张得手心都是汗!“她看着陈超手里的钞票,仍有些不敢相信,“这么多钱...“

陈超把钱小心地分成两份,大的一份藏在内兜,零钱放在外面:“走,去买东西!“

有了钱,两人像孩子进了糖果店。陈超先给林小满买了双黑布鞋——她脚上的解放鞋已经补了又补。然后又扯了几块布,给母亲和妹妹做新衣裳。

“这个好看。“林小满指着一块红底白花的棉布,“给兰花做件罩衫,小姑娘穿鲜艳点好。“

陈超却看中了一块藏青色的确良:“这个给你做件衬衫,配条黑裤子,像城里姑娘那样穿。“

林小满连连摆手:“太贵了!这要布票的...“

“同志,这块布多少钱?“陈超已经问售货员了。

买完布料,他们又去了副食品柜台。白糖、芝麻酱、两包“大前门“香烟(给老支书和赵铁柱的),最后还咬牙买了半斤水果糖——兰花肯定乐疯了。

“咱们是不是太奢侈了?“林小满看着鼓鼓囊囊的网兜,有些不安。

陈超笑着捏捏她的手:“挣钱就是为了改善生活。再说,这才刚开始呢。“

路过新华书店时,陈超突然停下脚步:“等我一下。“

他进去转了一圈,出来时拿着两本书:《常见中草药图谱》和《农村实用医疗手册》。

“给你。“他把书递给林小满,“我看你对药材挺感兴趣的。“

林小满接过书,手指轻轻抚过封面,眼圈突然红了:“我...我爸爸也有这本中草药图谱...“

这是她第一次主动提起家人。陈超默默握住她的手,没有多问。有些伤痛,需要时间才能愈合。

傍晚,两人在国营饭店吃了一碗阳春面——这是林小满第一次下馆子,她小口喝着清汤,仿佛在品尝什么珍馐美味。

“咱们什么时候去郑局长家?“她问。

陈超看了看日头:“再等会儿。第一次登门,不能空着手去。“

他们在集市上转悠,最后买了斤苹果和一瓶罐头。七点整,两人按地址找到了县委家属院。

与县城的普通住宅相比,家属院的房子明显好很多,清一色的红砖瓦房,每家还有个小院子。郑卫国家在三排二号,窗子里透出温暖的灯光。

敲门后,开门的正是郑卫国本人。他已经换下了中山装,穿着件普通的白衬衫,看起来随和了许多。

“来了?快进来!“他热情地把两人让进屋,“小宝刚睡着,脸上好多了。“

客厅里,郑卫国的妻子——早上那个中年妇女正在泡茶。见到他们,立刻迎上来:“可算把恩人盼来了!老郑念叨一下午了!“

寒暄过后,郑卫国直入主题:“陈同志,你那獾油质量很好,是跟谁学的熬制方法?“

陈超说了跟老中医学艺的故事,这次讲得更详细些。郑卫国听得连连点头。

“是这样的。“郑卫国斟酌着词句,“县里打算成立一个土特产收购站,专门收购像獾油这样的特色农产品。你有兴趣参与吗?“

陈超心头一跳:“您的意思是...“

“正式职工编制,月工资三十六元,另加绩效奖金。“郑卫国认真地说,“主要工作是指导农民采集、加工山货,保证质量。“

林小满手里的茶杯差点掉在地上。在那个年代,吃上“商品粮“是多少农村人梦寐以求的事!

陈超却犹豫了:“郑局长,我很感谢您的赏识。但我在村里还有家人,还有生产队的工作...“

“不用天天坐班。“郑卫国早有准备,“你作为技术指导员,大部分时间还是在村里。每月来县里开两次会,交一次货就行。“

这条件简直好得不像真的。陈超警惕起来:“为什么选我?“

郑卫国笑了:“第一,你技术过硬;第二,你人品可靠;第三...“他叹了口气,“我们需要一个真正懂农村的人来打通供销环节。今天的供销社你也看到了,问题很严重啊!“

陈超恍然大悟。郑卫国这是要把他作为“自己人“,安插在农村一线,打破供销系统的官僚作风。

“我需要和家里商量一下。“陈超最终说道。

“应该的。“郑卫国起身从书柜拿出份文件,“这是初步方案,你看看。三天后给我答复就行。“

离开时,郑卫国的妻子硬塞给他们一网兜东西:两包奶粉、一瓶麦乳精、还有几块香皂。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这都是极其珍贵的礼品。

回村的路上,林小满一直没说话。直到自行车驶出县城,她才轻声问:“你会答应吗?“

月光下,陈超看清了她眼中的忐忑。这个姑娘是怕他去了县城,就再也不回那个贫穷的小山村了。

“不会。“陈超斩钉截铁地说,“至少不会以这种方式。“

“可是...“林小满不解,“这么好的机会...“

“小满。“陈超停下车子,认真地看着她,“我的根在黄泥村。我要带着大家一起富,而不是自己一个人跳出农门。“

林小满的眼睛在月光下闪闪发亮。她突然凑近,在陈超脸上轻轻亲了一下,然后又像受惊的小鹿般飞快退开。

“我...我就是...“她结结巴巴地想解释。

陈超笑了,重新蹬起车子:“坐稳了,咱们回家。“

夜风拂过脸庞,带着田野的清香。陈超心里明白,今天这个意外相遇,已经为他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而门后的路,将比他想象的更加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