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水土不服罢了!

文武百官们对此都没什么好主意,便都将希望寄托在了李承乾的身上。

今日李承乾在朝堂上的一番表现,无疑是赢得了朝臣们对他的敬佩,众人心里就会觉得李承乾博学多才,无所不能!

房玄龄、魏征等人本就对李承乾的才能十分钦佩,为此还专门去东宫恳请他上朝参政,却都被李承乾找借口拒绝了。

如今李承乾在朝堂上大放光彩,房玄龄、魏征等人的心情都十分激动,他们终于盼到了这一天,同时心里也都认为自己没有看错人,李承乾的才能犹在他们之上!

这一刻,房玄龄、魏征等人都仿佛看到了大唐的将来!

李承乾迎上李世民投来的目光,面对李世民的询问,并没有犯难。

作为前世穿越而来的李承乾,自然知道中原人进入吐蕃后出现晕眩、乏力、呕吐的缘故,并不是古人传闻中天神庇佑吐蕃,单纯是高原反应的作用罢了。

毕竟吐蕃的海拔比中原地区可高多了,氧气也比较稀薄,贸然进入适应不了这样的环境也是正常的!

“回禀父皇,并非是天神在庇佑吐蕃,也不存在所谓排斥中原人的神力屏障!”

“中原人进入吐蕃后就晕眩、乏力的原因,仅仅只是水土不服罢了!”

“吐蕃人从出生就生活在吐蕃,他们是从小适应了吐蕃的环境,所以不受影响,中原人生活的地方与他们截然不同,所以突然进入吐蕃就会水土不服。”

李承乾神情认真得解释道。

此话一出,朝堂顿时一片哗然!

朝臣们没想到吐蕃传闻中的怪异现象,竟然只是寻常的水土不服?

中原地区同样地大物博,南北方的生活习惯也不一样,换一个地方生活就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只是反应不会像进入吐蕃那么大而已,这也是朝臣们没有想过水土不服的原因!

房玄龄神色惊讶道。

“就只是水土不服吗?这么说来,中原人也可以适应吐蕃的生活?”

毕竟水土不服是能够被克服的事情,这也意味着大唐攻占吐蕃以后,中原的百姓也能够迁徙到吐蕃居住,进行同化,将吐蕃彻底变为汉人的居住地。

魏征有些不敢相信,看着李承乾开口问道。

“太子殿下此话当真?下官未曾在古籍中见过关于吐蕃的此类记载啊!”

魏征并不是怀疑李承乾说假话,只是从未有过的文献记载,李承乾又是怎么知道这些的呢?

这件事关系重大,一旦大唐开启对吐蕃的灭国之战,那就不可能再中途改变策略。

唐俭也是摇了摇头,神色复杂得说道。

“下官也未曾听闻过!”

其余的官员也都在交头接耳,低声议论,彼此询问是否听说过此类传闻,或是有谁亲身经历过的。

李世民诧异的看着李承乾,似乎没想到他竟然对吐蕃也有一番了解,对于李承乾所说的水土不服,李世民也来了精神。

吐蕃对中原人的排斥效应无疑是唐军进攻最大的阻碍了,如果这个问题也能够得到解决的话,那往后唐军驻扎吐蕃就不成问题了!

李世民迫不及待得追问道。

“承乾,你说吐蕃是水土不服,那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吗?”

李世民并不在意李承乾所说的水土不服是真是假,他在乎的是唐军能够顺利进入吐蕃作战。

只要唐军可以适应吐蕃的环境,是不是水土不服的问题就都不重要了。

朝臣们顿时安静下来,无数道目光再次落在李承乾的身上。

房玄龄与魏征也不再纠结古籍文献是否有所记载,此刻更想要聆听李承乾的解惑。

或许李承乾就有好办法呢?

相比于文臣们的好奇,武将们此刻的心情都更加兴奋!

一旦解决了唐军水土不服的问题,他们就可以在吐蕃境内肆意驰骋了!

“唐军真要能在吐蕃境内长期作战不受影响的话,必然能够彻底消灭吐蕃的兵马!”

“太子殿下有何良策?”

“只要到了吐蕃不头晕的话,俺老程就能去打头阵!”

武将们神色激动得开口说道。

他们不怕沙场厮杀,只是担忧在吐蕃境内头晕目眩,体虚疲乏,这种情况不利于他们作战,白白送了性命。

迎上众人投来的目光,李承乾神色平静得解释道。

“吐蕃地势较高,容易让人呼吸困难,有强壮体魄的人更容易适应!”

“除此之外,唐军可以采取稳扎稳打的方式,在进入吐蕃境内,寻找合适的地方驻扎训练,一段时间以后就能慢慢适应吐蕃的气候环境,也就不会再有水土不服的情况。”

“另外进入吐蕃的唐军如果反应强烈的话,可以将这些人调走,换一批士兵过去,从中筛选出能够极快适应吐蕃环境的士兵,就能完成对吐蕃的征战!”

“将来中原地区的百姓想要去吐蕃生活的话,也是可以在那边居住一段时间,慢慢就能适应了!”

李承乾知道李世民心里担忧的问题,索性也把事情都给挑明了!

想要攻打吐蕃,那就调派军队过去适应高原气候的环境,一步步蚕食吞并吐蕃的领土,直到将吐蕃彻底占领!

这个过程会耗费国力,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这不仅是要李世民下定决心,同时还需要文武百官君臣一心,才能够取得胜利!

话音落下,大殿内顿时陷入了一片寂静!

李承乾所说的方法并不大,调动唐军各卫去吐蕃轮番作战驻扎,筛选出一支适应吐蕃环境的军队继续深入吐蕃作战!

唯一的难题就是这样做将会耗费的钱粮不计其数,是一笔天文数字!

民部尚书唐俭立刻就意识到了问题的关键,顿时眉头紧皱,心里飞快盘算着这其中的耗费,依照大唐目前的国力能否支撑得住!

房玄龄、魏征等人也都心存疑虑,稍有不慎,大唐就有可能会出现叛乱四起,四面皆敌的局面,不得不防!

当年隋朝三征高句丽,就是吃了这样的亏,国力被硬生生拖垮,各地义军揭竿而起导致亡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