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室之中,镇元大仙褪去道袍,只着一件单衣。
在他面前,陆源正跪坐蒲团之上。
镇元大仙拂尘一扫,手指抬起,覆在陆源头顶枕鳞处。
微微合上双眼,灵识遍览陆源灵台,见摩尼珠横生裂纹,识海中火光四起,微微叹了口气。
手指在陆源枕鳞处摩挲一阵,无数青光在陆源脑海中闪烁,识海中火光熄灭金莲丛生,顷刻间结出花苞。
莲花又在转瞬间凋零,花瓣化为道道霞光,包裹在摩尼珠上,只谢了三四瓣,摩尼珠便已经恢复如初。
镇元大仙长吁一口气,沉声道:“你攫取神通,却也带着原身怨念,须知去芜存菁。”
陆源沉思,自己每次动用这些攫取而来的神通,身后总要浮现出原身的虚影,这分明是理解不够深刻的表现。
像三昧真水,袖里乾坤等神通,自己非但不用过多调用,而且能两者并存。
至于那些神通,自己就只能同时施展一样,想要调换,还需重新凝实虚影。
“师父,如何去芜存菁?”
镇元大仙也不卖关子,直言道:“一者深究本源,二者真灵涤荡。”
陆源略一思忖,便知晓其中关隘。
这些攫取而来的神通虽然方便,但每次使用都需要读一遍“说明书”,若是自己真能明白神通本源,自然不需要再显现虚影。
这真灵涤荡却不太简单,温养五脏补全五气的外物况且少之又少,更何况是肃清识海的天材异宝。
“我看那呼风唤雨的法门你最是精深,可以先作堪破,少了原身渊源,神识也能稳固些许。”
陆源点头称是。
镇元大仙又道:“你连番斗战,恐离了正道。”
陆源盘膝而对,聆听真言。
“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镇元大仙收回手,“越是自恃骄勇,便离天越近,离道越远。要想长生久视,还需精进五气,凝聚三花。”
五气朝元,三花聚顶给斗战带来的提升不是最重要的,换而言之,斗战不过逞凶而已。
五气朝元,三花聚顶是性命双修的大道,更重要的是在于长生久视的同时少生灾愆,历万千劫而不灭。
举例言说,五气朝元之法要餐服六气,不只是温养五脏三焦,还是要从“呬、呵、呼、嘘、吹、嘻”六字入手,修身养性。
常言道:怒则伤肝气,恐则损肾元,若是时常修持,自然能达到外物不侵,中正平和的状态,此后面对劫难,便可寻常处之。
陆源的外修之法,是跳过温养,没有了苦修之功,少了对五气的感悟,劫难自至。
如那淮水之中,他未得三昧,便败在了三昧真水之下。明得三昧,则五行之中水到渠成。
取经路上也是一样,七情不定,就遇到蜘蛛精,二心一生,就生出六耳猕猴。
像那后世的那些学子经历也大抵相同,一个考点未曾掌握,考试时就必会在这一点上丢分。
陆源凝聚水汽,便经历了淮水一劫。此番三宝杂乱,心神不守,不是继续凝聚五气的时机。
镇元大仙还要再做嘱咐,忽听闻清风明月来报,门外来了个行脚的僧人。
镇元大仙道:“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你等安置便是,何须问询于我?”
清风道:“师父,那僧人手捧宝珠,霞光万道,似有梵音阵阵,只看过一眼,便觉万法俱空。
我问那僧人来处,他又闭口不言,我俩没了章法,这才来问询尊师。”
“哦?”镇元大仙手中掐算,脸上浮现一丝喜色,“原来是贵客临门,麟童,随我出门相迎。”
二人走出静室,步出回廊,穿过正堂,来到门前。
门外僧人早已等候多时。
陆源打眼一看,那僧人竹杖芒鞋,身披僧袍,面阔口方,脸生悲悯。
手中捧着一颗霞光万道的宝珠,陆源定睛一看,竟又是一枚舍利子。
算上赤面鬼王的那一颗,这已经是他几天内见到的第二件佛宝。
镇元大仙当先拱手,“长老,贫道起手了。”
那僧人双手合十,将舍利子含在手心,躬身回礼,却没有口念佛号。
陆源正惊异间,镇元大仙和声道:“长老是在修闭口禅。”
他顺手一指僧人手中佛宝,似是解释,似是向陆源传授,“手中至宝,不生贪念,此为寡欲以养精;闭口修行,此为寡言以养气,从西天至此,不问去处,此为寡思以养神。”
陆源似有明悟,“大师缘是西天而来的高僧,且随我来入观中安寝。”
那僧人抬起头,和陆源对视一眼,两方眼中都浮现出一丝恍然之色。
这僧人,看着有些眼熟。
僧人看向陆源,浮现沉思之色,旋即露出一个和煦的笑容。
陆源不及多想,只觉得这人面善,估计得道高僧都有此佛像。
将其引入客房之中,陆源扫榻完毕,便出言告退。
僧人在陆源袖袍上扯了一扯,指了指自己的嘴,深深拜了一拜。
虽然不知这僧人是什么来路,但镇元大仙明说是贵客,又亲自见礼迎接,陆源自然正色以对,没失了礼貌。
此刻见其动作,温声道:“大师,在下昔年修道时,也修了三年闭口,知其难捱,若有需求,可写在纸上,作以传阅。”
僧人面露笑容,合掌再拜。
退出客房,陆源又拜访二郎神和哪吒下榻之处。
陆源刚推开门,哪吒便忙不迭地迎上来,仔仔细细看了看陆源,见他没受责罚,反而神采更甚,这才放下心来。
“我和二哥可担心死你了。”
二郎神立马将自己摘清,“早说贤弟师徒父子,哪有什么好担心的。”
哪吒撇了撇嘴,怎么父子之间就不能担心了?
心知面前这二人一个孝悌忠厚,一个尊师重道,他也不好扫了兴致,只道:“既然大仙说明了缘由,乃是我等精气神三宝有失,该当何解?”
陆源坦然一笑,“兵来将挡,正面以对。”
从前觉得,西行路上孙悟空受名声所累,才一步一个坎。
现在看来,孙悟空选择的何尝不是顺势而行的正确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