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最后一罪状

这薛三才乃是京营戎政尚书,协理京营军务,对京营整顿之事尤为上心。

虽履新不过十数天,但问题之多,积弊之深,已然尽入其眼。

薛三才听得此问,心下自是明了。

他方才在一旁仔细听着李伯弢的发言,虽有夸张之处,甚至为了故意恶心李奇珍,不过总得来说,是条理分明,分析入微。

这李伯弢自从昨晚一见之后,在薛三才心中的分量已是越来越重,遂正色说道:

“自然——毫无胜算!”

此言一出,堂中顿时一片哗然。

杨涟未曾想到,这薛尚书竟会如此直白答复,心中不禁微微一凛。

莫非这京营竟已糜烂至此?如此兵马,岂堪大用?

李伯弢环顾四周,见堂中众人各有思量,遂拱手说道:

“在座各位兵部上官,下官斗胆请教——要练精兵,非一朝一夕之事,至少足饷六个月,方才稳妥。此言,可有不对之处?”

此时,职方司员外郎魏运开自座上起身,拱手答道:

“通常而言,确实如此。然若是对上百战之兵,恐怕尚需多些时日,方能与之匹敌。”

李伯弢微微点头,目光落在高弘图与杨涟身上,沉声说道:

“诸公既以‘统兵无能’罪之李如柏,那么下官请问——李如柏在辽东练兵尚不足半年,而京营废弛已久,若匆忙上阵,能有胜算?”

“且不论李如柏,便是戚少保在世,他可愿领一支未经严格训练的军队,孤军深入,与建虏厮杀?”

此言一出,堂中众人皆是默然。

“试想,一支未经训练的军伍,骤然遭遇敌军奇袭,会是何等结局?”

“若非全军覆没,亦必然大溃败,尸横遍野,难有生还!”

“然而,李如柏所率两万之众,在敌势汹汹之下,仅损千余,且得以整军而返,不致使辽东彻底断绝兵源!”

李伯弢语声沉稳,却掷地有声,字字如刀,堂中群臣听得无不动容。

“此非败,而是功!”

“李如柏有大功!”

“功在社稷,功在辽东!”

杨涟与高弘图面面相觑,一时竟难以反驳。

刚才李奇珍数落的四条罪状里,已经四去其三,只剩下最后一条“畏敌怯战,逡巡不前,贻误军机!”

要是连这条也没守住,这李如柏不就翻身一变,成了大功臣了?

在场的东林人都急了......

。。。。。。。

李如柏三月初一日巳时,出清河鸦鹘关口,经鸦乌道,乌鸡关,虎栏岗至后金都城赫图阿拉,全程一百五六十里地。

此条路线,山路崎岖,山高水险,道内多个关隘,艰难程度不亚于蜀道云贵,仅仅次于东路军宽甸富查一线。

二日之后三月初三,接杨经略令箭撤军,此时大军已至虎栏岗,距赫图阿拉仅剩三十里地。

李如柏二日之内,大军行经百二十里山道,换言之,也即大军日行六十里山路。

李伯弢望着众人,微微一转,看向后三排自己的座位,缓步走去,来到前排停下脚步。

他朝后方拱拱手,说道:“可请雷同年跃龙兄,起来一言。”

后排席间,一人起身拱手应道:“某在。”

雷跃龙虽不知,李伯弢问他何意,但也未有多言。

李伯弢微微一笑,问道:“敢问雷兄籍贯何处?”

“云南澄江府上元县(玉溪)。”

“讨教雷兄,云南地势如何?”

雷跃龙闻言,略作思索,而后答道:“山高林密,小道蜿蜒,山路曲折,难行也。”

李伯弢颔首复问:“如此看来,与南路军所行之地,地势可有相似之处?”

雷跃龙沉吟片刻,道:“想来确是如此。”

“那请问,若是雷兄走着云南山路,轻装简从,一日可行几许?”

雷跃龙略一思索,答道:“若轻装而行,且无阻碍,一日可行四十里山路。”

李伯弢稍作停顿,转身朝着堂中另一侧踱去,目光最终落在一人身上。

那人倒也爽快,未等李伯弢出言,便朗声而起,拱手道:

“下官观政马士英,贵阳贵州人氏。”

他顿了顿,又笑道:“吾黔地山高水险,行路艰难,与云南地界相差无几。”

说罢,马士英还特意补上一句:“若是脚程快些的,一日亦不过四五十里地。”

李伯弢闻言,微微颔首,朗声道:“咱们两位同年,皆出身云贵之地,久行山路,最是知晓其中艰难。即便是轻装简行,日行亦不过四五十里。”

他微微一顿,目光扫过众人,语声沉稳而有力:

“而李如柏麾下两万兵马,负甲持械,粮秣辎重随行,竟能日行六十里!诸公可还言其畏战避敌乎?”

堂中一时低语渐止,鸦雀无声,许多人面露沉思之色。

到了此时,堂中诸官心知肚明。

李伯弢自开口以来,将李奇珍指摘李如柏的四大罪状一一驳倒。

而其引经据典,所列事实证据,皆条理分明,令人信服。

原本坚信李奇珍所奏的诸多言官,此刻心中亦不禁生出动摇。

此时,李伯弢再次发言,

“若李司谏以为李如柏不堪此任,敢问当今天下,可有一人定然胜过于他?”

此言一出,犹如重锤落地,堂中顿时一片沉默。

马林、杜松、刘铤、李如柏,早年间皆乃大明军中屈指可数的骁将。

特别是杜松,刘铤、李如柏三人。

但奈何,此三人本该安养天年的年纪,依旧要起复出征,这原因都在于万历皇帝,不理朝政。

导致,军中的武将出现了巨大的断层,中年的武将接不上班,而年老的武将又无法交班。

如今杜松、刘铤皆已战死,马林原职待罪,若是撤去李如柏,试问朝中还能寻得何人可统辽东之师?

李奇珍方才还咬牙切齿,此刻却竟一时语塞。

反对李如柏或许容易,可若要另荐良将,总不能再换上一位更加不堪之人,使辽东兵事愈加败坏?

李伯弢慢慢转着圈,来到杨鹤这边,他朝杨鹤看了看,深知若想在今日之议上彻底打消李如桢赴辽之议,就必须把杨鹤拉拢过来。

因为李伯弢知道,在历史上萨尔浒大败之后,第一个上疏启用熊廷弼为辽东经略的就是杨鹤!

这杨鹤乃湖广武陵,而熊廷弼则是湖广江夏人,这两人都是楚地老乡。

不仅如此,杨鹤开始上疏之后,楚党众人也同样纷纷推荐。

虽然,后世的历史里,确实是用熊廷弼替换了杨镐,可此时此刻此地,这项提议并不确定。

所以,杨鹤也需要有更多的人能认同他的疏奏。

这就是李伯弢的机会,只要拉拢了杨鹤,在场的楚地官员,就会倒向潘汝祯的提议。

这政治讲究的就是交换,我支持了你,你拿什么回报于我?支持李如柏自然水到渠成!

于是,李伯弢站在杨鹤身前,沉声说道:

“如果非要追究辽左的败因,很简单那就是杨经略的责任!”

李伯弢暗道:对不起了杨镐,这锅只能由你一人来背!毕竟熊廷弼比你年轻有精力,可李如桢却差李如柏太远。

而皇帝陛下,咱也不敢怪罪不是?

所以,只能让你背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