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珙新派发给吏员们的任务,是实施均田到户最关键的一步。
“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五里为一党。”冯珙顿了一下,接着道“分别选出邻长、里长、党长。”
长史王昭快速地记下这些。
“刺史,这邻长、里长、党长,该如何去选?”王昭记完以后,又出言问道。
“邻长由百姓自发选定,里长从邻长中选定,党长由官署选定,里长和党长不得由大族担任。”冯珙直接道。
冯珙好不容易将青州大族的根挖的差不多了,绝不容忍他们在青州建立“三长制”时再次崛起。
“往后,检查户口,征收租调,征发兵役与徭役都由三长负责。”冯珙继续说道,“分一部分田产出来,作为三长的职分田,不允许买卖。
担任邻长者,任职期间可以多种十亩良田,里长者二十亩,党长三十亩,去职以后,田产转交给下一任。”
冯珙沉思片刻后,又说道:“对里长和党长进行考核,每年要往上汇报各自管辖区域的情况,官署负责核实情况。
有虚假汇报的,直接罢免,并追究责任,有政绩不达标的,减少待遇,连续两年都不达标,也要罢免。如果有表现优异,并核实属实者,享三等吏员待遇。”
王昭时不时对冯珙的部分建议提出建议。
冯珙思索一番后,觉得有道理的,便听从王昭的建议,若是觉得不合适的,便坚持自己的想法。
青州终究还是人太少了。
即便冯珙已经多次选拔吏员,吏员的数量还是不够,三长制可以有效减少吏员的工作量,为吏员工作起到辅助作用。
三长制表面上是建立起一个基层组织,实质上,是将大族对地方的控制权,拿回到自己手中。
原荫附于豪强的荫户也将成为青州的编户,这是在与豪强地主争夺户口和劳动力。
若非青州最强大的几家豪强地主,要么已经像张氏那般烟消云散,要么就如王氏、乐氏这般,完全归顺,冯珙的这项政策绝不会这般轻易的推行下去。
三长制的框架刚刚被搭建起来,冯珙算了算时间,便心急如焚的准备分田到户了。
之所以这般心急,乃是因为根据封敕文此前所言,此时刘宋在清水河岸修筑的城池恐怕已经完成了。
之所以还没有动静,应当是已经在调兵遣将了。
咬人的狗不叫,刘宋越是安静,冯珙越是觉得不安。
冯珙可不会小瞧刘宋,此时的刘宋还没有进入真正的衰败,依旧是名将云集。
对岸的颜师伯就不是什么好惹的。
青州兵近来的福利又增加了几分,同样的,训练强度也加大了几分。
冯珙时不时地将刘宋不日来攻的消息散播出去,增加青州兵的压迫感。另一方面,又让一些队主、幢主,将此前败于宋军的原因都归咎于张氏。
张氏到底是不是罪魁祸首,冯珙并不清楚,不过大概率不是。但是你说张氏死都死了,不用一用实在可惜了。
将罪责归咎于张氏,最大的好处就在于青州兵的士气提升了许多。
有人害我导致我打不过,和我真的打不过,那是两个概念。
只要给出一个合情合理的理由,人都是会自己安慰自己的,如此一来,青州兵面对宋军时,也会多几分底气,而不至于见到宋军就掉头鼠窜。
至于真正导致封敕文兵败的元凶,冯珙心中虽然没有答案,但是也有了一个大致的范围。
那元凶,定然是封敕文带的那一千中军中的一位军主或者一位裨将,再不济也是一位幢主。
封敕文已经将自己的计划告知那些中层以上军官,如果是普通士卒不明所以大声叫嚷,应当会被直接处决,或者由军官出面安抚军心,纵使有一点混乱,也会被很快平息。
只有军官自己想要这般结果,才会导致后方大乱的情况。因为是后军出了问题,也不存在将校战死才导致群龙无首的情况。
冯珙不信封敕文这头老狐狸看不出来问题在哪。
封敕文之所以引而不发,恐怕也存了几分钓鱼的意思,看能不能把元凶找出来。
但是过去这么久了,封敕文还是没有动静,应当是线索断了。那这个人极大可能是已经死在了战场之上,或者失踪了。
由于刘宋前员外将军周盘龙的追击,大量士卒的尸首留在了清水河附近,即便冀州刺史源贺领兵前来接应,还是有大部分尸首没能够进行收拢。
所以那人究竟是死是活,没人知晓。
封敕文的那一场败仗也给冯珙提了个醒,能够堂堂正正以势碾压的战局就不要想着显摆自己的谋略出奇谋。
不过封敕文当时也实属无奈,毕竟皇帝给他的命令就是干扰刘宋筑城行动,而刘宋清口镇将、振威将军傅乾爱严防死守,根本不给封敕文靠近的机会。
更别提想要干扰到刘宋积射将军殷孝祖的筑城了。
这种情况下,封敕文如果不出奇谋根本没办法完成拓跋濬交代的任务。
所以冯珙还成功吸取了第二个教训,那就是一定不要把自己的后背随意地留给别人。
忠诚不绝对,就是绝对不忠诚。
如果不是完完全全,将身家性命都与自己绑定在一起的自己人,那是绝对不能作为依靠的。
在关键的岗位,必须安插绝对的自己人。
还好,随着冯珙一步步地布局和行动,愿意梭哈一切来投奔冯珙的人也越来越多。
冯珙也不再是当初只有奚沉、宿迁两个亲兵作为心腹的落魄时候了。治政一方,手握兵权的冯珙,已经成了许多苦于没有晋身之阶的贤才眼中的明主。
虽然如今的冯珙的地位已经称得上是位高权重,但是在那些人眼中,仍然称得上一句奇货可居。
军中李昶、张元等人早已经向冯珙效忠,也意味着他们与冯珙的关系不再是普通的上下级关系,而是关系更加紧密的主从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