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匠心相传
- 重返98,从便利店开始致富
- 庐山烟鱼
- 1894字
- 2025-03-27 21:02:04
展示会当天一大早,活动中心就热闹起来。陈阳和林小雨早早来到现场,开始布置场地。
“这边是剪纸区,“林小雨指着一处精心布置的展台说,“我们把李婆婆以前剪的那些窗花都挂起来,让大家先感受一下传统剪纸的魅力。“
陈阳正在帮刘爷爷摆放他的木工工具。一把年代久远的刨子被刘爷爷擦得锃亮,木柄上的包浆透着岁月的温润。
“这刨子是我师父传给我的,“刘爷爷轻轻抚摸着刨子,“用了四十多年了,每刨一下都能听到木头在唱歌。“
王大娘把自己绣了几十年的手帕、香囊都带来了,每一针每一线都透着细腻的心思。张奶奶的草帽和竹篮整齐地摆在展台上,质朴中透着匠心。
“小雨,你看这个位置怎么样?“陈阳把一块展示牌竖起来,上面是林小雨精心制作的传统手工艺介绍。
“再往左一点,“林小雨后退几步看了看,“对,就是这样。让大家一进门就能看到。“
八点半,参观的人们陆续到来。首先来的是一群小学生,他们的美术老师特意带他们来学习传统手工艺。
“孩子们,“李婆婆拿起剪刀,在红纸上轻轻比划,“剪纸讲究的是心静。你看,这样对折,在这里剪一刀...“
孩子们围着李婆婆,目不转睛地看着红纸在她手中变化。当李婆婆展开纸张,一个栩栩如生的蝴蝶图案出现时,孩子们发出惊叹声。
“我也要试试!“一个小女孩迫不及待地说。
李婆婆慈祥地笑着,耐心地教孩子们如何下手。不一会儿,展台上就摆满了孩子们剪的各种图案,虽然不够完美,但都充满了童趣。
在木工展区,刘爷爷正在现场演示如何用传统工具制作一个小木凳。他的每一个动作都行云流水,看得观众们啧啧称奇。
“现在的家具都是机器做的,“刘爷爷一边干活一边说,“手工打造的家具虽然慢,但是经久耐用,而且每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一位中年男子认真地看着刘爷爷操作,若有所思:“我小时候总看我爷爷做木工,可惜那时候不懂事,没学会。现在想学,都找不到人教了。“
“那您今天可要好好看看,“刘爷爷笑着说,“只要有心,什么时候学都不晚。“
在编织区,张奶奶教大家编织简单的竹篮。她的手指灵活地穿梭在竹条间,一个小篮子的雏形渐渐显现。
“以前在老家,每家每户都会编竹篮,“张奶奶说,“买菜、装果子、晾晒东西,都离不开它。“
一位年轻妈妈带着女儿认真地学习,笑着说:“现在虽然有塑料篮子用,但是总觉得没有竹篮子有味道。“
林小雨在各个展区间来回走动,记录下精彩的画面。她特别注意到,很多年轻人都拿出笔记本,认真记录老人们讲解的要点。
“这些手艺,每一样都是咱们祖辈的智慧,“王大娘一边绣花一边感叹,“要是能传承下去,那该多好啊。“
中午时分,活动进入了小休时间。陈阳给每位老人都送去热茶,看着他们脸上满足的笑容,心里暖暖的。
“辛苦了,“他给林小雨递过一杯水,“今天的活动很成功。“
林小雨接过水,轻轻抿了一口:“是啊,看到这么多人对传统手工艺感兴趣,真的很开心。特别是那些孩子们,他们的眼睛里都是求知的渴望。“
下午的活动更加热闹。每个展区都挤满了人,老人们耐心地回答各种问题,手把手地教授技艺。有的观众已经开始尝试制作简单的作品。
“您看,“一个小男孩兴奋地举着自己剪的纸花给李婆婆看,“我剪得对吗?“
李婆婆仔细看了看,笑着说:“剪得很好!再练习练习,就能剪得更好了。“
在活动结束时,每位参与展示的老人都收到了不少学习者的联系方式。很多人希望能继续跟老人们学习。
“看来我们得想办法建立一个长期的学习机制,“林小雨对陈阳说,“让这些手艺能持续传承下去。“
陈阳点点头:“我们可以在便利店安排固定的交流时间,让有兴趣的人定期来学习。“
收拾场地时,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洒进来,给整个活动中心镀上一层金色的光芒。林小雨站在窗边,看着老人们和年轻人依依惜别的场景,眼睛有些湿润。
“小雨,“陈阳走到她身边,“你怎么了?“
“我在想,“林小雨轻声说,“这些手艺就像是一座座桥梁,连接着过去和现在。我们能为搭建这些桥梁出一份力,真的很幸福。“
陈阳看着她认真的侧脸,心中涌起一股温暖的感动。在这个充满传统气息的黄昏里,他们似乎也在编织着属于自己的故事。
“我们继续努力吧,“他柔声说,“让这些美好的传统一直传承下去。“
林小雨转过头,对他露出明媚的笑容。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不仅是手工艺在传承,更多的温情和感动也在悄然流淌,滋养着每个人的心田。
当晚,林小雨整理着今天拍摄的照片和视频,每一帧画面都定格着动人的瞬间。她想起王大娘说的话:“这些手艺就像是一颗颗种子,只要有人用心培育,就一定能开出美丽的花朵。“
是啊,她和陈阳不就是在为这些种子寻找适合生长的土壤吗?看着电脑屏幕上一张张笑脸,林小雨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因为他们不仅在传承手艺,更是在传承一种精神,一种匠心,一种生生不息的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