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休息?休个屁!

“休息,休个屁!”

天色已经大黑了,走在回东宫的路上,朱允炆苦笑不止,

朱元璋讲让他休息,不过是气话,

北镇抚司内千头万绪,太多事情等着他去处置,

很多事情朱元璋已经陆续下放,目的就是为了锻炼他的处事能力,

他除了午后的一点点锦衣卫空闲的时间能够讲讲故事之外,其他的时间都在工作,

对群臣的监视,对文人思潮,民间思潮的把控,以及对宗教的掌控,

锦衣卫千头万绪,归于一端,维持稳定,是必要条件。

尽管这种工作在本质上,其实只是无意义的消耗,

但他没有任何摆脱的可能。

既然朱元璋已经明确表达了对他“格物致知之学”的不满

要是他敢休息,迎接他的就不再是几句埋怨或者气话了,

圣威难测,圣威难测啊。

“就算不为了我,也算为了我的父亲。”

朱允炆想起朱标对自己的爱护,在政事上和他的交流叮嘱,以及对他的保护,内心的思绪逐渐平静下来,

“为今之计,只有多和姚广孝通信了。”

朱允炆再次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了东宫之中,

和以往的身体的巨大的疲惫完全不同,

他如今的疲惫是内心的倦怠,觉得自己做的事情好像没有意义,

整个人都笼罩在朱元璋的巨大阴影中。

大本堂中,灯火透亮,

“方孝孺,你怎么还在温书?”

朱允炆看着方孝孺,一屁股坐在他对面,

“早点休息吧。”

方孝孺心脏一跳,看到朱允炆脸上难以掩饰的疲惫,温柔说道:“殿下,我跟了你这么久,又入了国子监,必须要每日温书,不然堕了东宫的名声。”

方孝孺虽然是皇帝钦点的翰林院编修,但毕竟没有一日在翰林院进修过,

莫要说进修了,就连去述职都没有过,直接就来到了东宫之中,

所以害怕做错事丢东宫脸,也是很正常的。

“国子监那边对【格物致知之学】反响如何?”

今日讲课之后,朱允炆嘱咐方孝孺和蓝贵在私下传播格物致知之学,

既然官方禁止,私相授受便是必然。

“反响平平,此物既不能经世致用,又不能修养气性。”方孝孺实话实答,害怕朱允炆伤心又补充道,“但也有几人对您的【格物致知之学】有兴趣。”

“叫什么名字?”

方孝孺将列出来的名单拿出来,三五人的名字,都没有什么印象,

这么几个人,

向来对推广格物致知之学极其上心的朱允炆只是草草看了一眼便说道:“那叫他们一起去大天理寺学习就是。”

说完他便回到了自己的寝宫中,

方孝孺看着他的背影感觉心脏有些刺痛,

不知道皇孙这是哪里出了问题,整个人的精神气质都萎靡了太多,

明明还只是个十岁的孩子啊。

第二日早些时候,吃完早饭,朱允熥拦住了朱允炆,

他手里拿着一个厚厚的本子,认真地说道:“我有问题请教哥哥。”

朱允炆有些不悦:“我要去北镇抚司衙门上直,有话快说。”

锦衣卫都指挥使直接受皇帝辖制,

虽然没有早朝要上,但去衙门点卯处事也是应有之义,

总不可能真的休息吧?

朱允熥被朱允炆不耐烦的态度吓了一下,他喉头滚动着,绷着脸说道:“我学到极限了。”

“极限?”

听到这两个字,朱允炆死鱼一般的眼神翻起来一点,似乎是神游已久终于察觉到了一点灵光,

“极限的思维对你来说有些艰深?”

“嗯,我请求,可不可以去大天理寺读书,相比于儒家经义,我更喜欢《数算》。”朱允熥低声说道,“哥,我知道你是.......”

“可以。”没等自己这个异母的弟弟开口请求,朱允炆便说道,“但你要清楚,皇爷爷并不喜欢《数算》,你去学《数算》,父王可同意?”

“有,同意了的。”朱允熥说道,“哥,我知道你事务繁忙,为皇上分忧,但若你有空闲,晚上我可否找你询问数算的问题?那本书毕竟是你所写,很多问题,也许只有你能帮我解答。”

朱允炆心里一暖,

父亲还是在默默支持着自己。

“可以。”朱允炆调整了一下情绪,点头应是,“不过《数算》只是基础工具,更重要的是数算的应用。”

“我知道的,你在《数算》中举的例子很清晰,但有些地方过于晦涩难懂,如同云山遮罩,实在是难解。”

《数算》之中都是后世的符号和工具,尽管经过改写,难度也是很高的,需要极高的天赋和毅力,

朱允熥从小就不喜欢读书,天赋也一般,但好在喜欢《数算》,便有耐心学下去,

只要有耐心学下去,便能在今后有所用处。

朱允炆其实目光很超前,看到了十年后甚至几十年后,

煤和铁的勘探只要到达一定的量,便可以尝试铸造“蒸汽机”,

虽然如今大量依赖先验的“经验”公式,但在多次尝试之后,几年内铸造蒸汽机也不是没有可能。

更况且,铁不止可以军用,还可以民用,

木马车可以用铁马车代替,木轮子可以用铁轮子代替,

铁也可以制造织机,制造轮船,甚至制造火器,

届时车马可以跑的更远,促进信息的交流,经济的发展......

明朝农业经济已经很发达,而且有了手工业资本密集经济的雏形,

各地的大商人对于人和物的资本量化都有了自己的心得,

届时便有了国家重型资本和民间资本合作的条件.....

朱允炆收回了自己的思路,只是一旦开工业这条支线,便涉及到大量的数学工具,

若不会利用数学工具,整个工业的发展将会变得迟缓。

朱允炆有脑子里的图纸和各种工业的固有经验存在,

推理总结出符合不同条件的经验公式不是什么难事,

即便不是所有人明白经验公式代表着什么,

但只要会算,依靠大明的密集人力资源,也能将各种工业极端的临界条件算个七七八八,免去早期起步的大量试错成本......

可惜的是,朱元璋根本不允许他开班讲《数算》,

朱棣那边的进展也好似黑盒一般,完全看不到情况,

总而言之,连最基础的起步也做不到,后面不管发生什么,都是空想,

所以朱允熥突然说他想要自己给他讲课,摆明了是想要长久地学下去,而不是一时兴起,

朱允炆内心很是高兴,又燃起了一点火苗。

“我会帮你。”

“谢谢二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