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为何会下落?孔明灯为何会上升?从城楼上丢下一斤棉花和一斤铁,哪个会更快落地?”
朱允熥念着《格物十问》里的问题,
每一个问题单独一个篇章,里面有的包括解释,有的包括实验,
而各个实验,都引申出了几种力的存在,
“苹果下落竟然是因为【地理之力】?若有地理之力,岂不是有【天理之力】?”
“噫,还真是。”
翻到“孔明灯为何会上升”的篇章,果真就有了【天理之力】的简单概念,
地理之力大于天理之力,万物就会下落,
而天理之力大于地理之力,万物便会上升,
万物气性不同,导致它们有的会上升,有的会下落。
朱允熥瞬间就被这本书吸引住了,兴奋之色溢于言表,低声念道,
“若是【天理之力】高于【地理之力】则孔明灯上升,但【天理之力】与【地理之力】不同,气性更加复杂,乃是多种不同的力结合而成......”
博洽站在朱允熥身后,也默读着【格物十问】里的文字,抿嘴轻笑,
他知道学数学学到崩溃的朱允熥为何对【格物】爆发出了这么大的兴趣,
相比于数学的抽象,
这些实验都是很有直觉性的,
光从文字描述来看,这些实验都已经非常直观了,
看起来就很有意思,
前面的两个问题,引出【天理之力】和【地理之力】两个篇章,
到了“一斤棉花和一斤铁哪个会更快落地”这一篇章,便需要动手做实验了,
“从城墙上丢下一斤棉花和一斤铁,当然一斤铁会更快落地了。”朱允熥说道,转头四顾,“你们觉得呢?”
“应该是一斤铁。”
“也许是一斤棉花。”
几位举人也参与进了讨论:
“怎么想都是铁才对,铁更重。”
“都说了是一斤铁和一斤棉花了,你还铁更重。”
“哈哈,但铁确实更重,我家里弹过棉花,一斤棉花也很重的。”
几个举人各执其词,讨论不出个所以然来,
朱允熥也扣了扣自己的脑袋:“按道理,应该是铁更快落地......”
从这里开始,描述和引出的力概念就不够直观了,
他感觉铁落得更快,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抽象的思考博洽有经验,他摸了摸自己的光头:
“前一篇章指挥使大人就说过,天理之力中包括几种力,十分复杂,这一问最后一页要求我们分析【天理之力】中的气性成分.......纸上谈来终觉浅,咱们直接去做实验吧。”
“好。”朱允熥带头答应,“二哥说过,我们肉眼看到的东西大部分时间是可靠的。”
“那有什么时候是不可靠的呢?”
“我也不知道。”
这《格物十问》与其他的书都不同,并不是直接给出了概念,定义和答案,而是要他们去探索,
这极大激起了众人的求知欲望。
不多时,几人就分驾车马到了定淮门旁,
朱允熥在前从台阶上楼,从瓮城往下望去,五丈左右的高度,往下看去已经令人两股战战,
几个举人下意识举例墙边远些,但朱允熥已经站到了墙边,朝下面喊道:
“能看到我吗?”
朱允熥喊叫的声音在瓮城里回荡,
“能看到,殿下能看到我吗?”
蓝贵的回声盖过了朱允熥的声音,
“可以!”
若要确定铁和棉花是否是同时落地,需要楼下有人观察,也需要楼上的人同时丢下一斤铁和一斤棉花,
博洽承担了这个工作,将铁和棉花拿在手中,朝下面喊道:“我要丢了,注意看落地!”
“好!”
博洽同时松手,
蓬松的棉花在空中飘飘荡荡,
而一斤的铁块极速下落,很快就把棉花甩在“身后”,
几乎不需要蓝贵观察,博洽丢出两个物品的时候就有了答案,
朱允熥拍手:“果然是铁快。”
蓝贵的声音这才迟迟响起:“铁快!”
博洽喃喃自语:“棉花为何坠落这么慢?难道是天上有力在拉着他?天理之力中包括着【拉力】。”
“万物气质不同,因此受到天理之力的影响不同。”朱允熥则是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思考,“按理说,当是同重的物体气性不同,因此受到的天理之力不同。”
他亦是通读《四书五经集注》,对理气之学的研究较深,
博洽表示赞同,似乎这样的解释是最合适的,
但很明显,在“孔明灯”那一节,朱允炆就写到了万物气性的问题,
若只是气性原因,还要辨析天理之力做什么?
“咚咚咚咚......”
蓝贵快步跑了上来,一只手捏着铁球,一只手捏着棉花,大气不喘一口:“殿下,我有发现。”
“说。”朱允熥说道,“难道落地是同一刻?”
“不是。”蓝贵摇摇头,“棉花飘着落地,很是缓慢,似乎有一双大手将它托了起来!”
他举着棉花,
“【天理之力】中,应该存在【托举之力】,总的来说比【地理之力】小,所以落地了。”
博洽当即反驳:“明明是一股拉的力。”
两人其实不过是观察角度不同,盲人摸象,管中窥豹而已。
朱允熥被夹在中间,苦苦没有自己的答案,皱起了眉头:“不要争吵,我想到一个方法再做实验。”
“一斤棉花和一斤铁不是同时坠地.....一定是受到了天理之力的影响,它们虽然气性不同,但重量一致。”
“你看,棉花这么大一团,攥在手中也可以和铁球一般大,是否我们可以将铁球做得和棉花差不多大,然后再一起下放,观察何时落地。”
他苦思冥想,终于找到了一个突破口,
博洽连连点头,深以为然:“无论是举还是托,皆是于大者,若棉花如同铁球一般小,恐怕能同时同时落地。”
跟着来的三个监生一言不发,显然是插不进话来,
他们才刚刚接受《数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能跟上这两位学霸思路的层次。
方孝孺就在一旁看着,没有说话,
他敏锐地察觉到了一些东西,一些他不敢说出口的东西.....
他转头看向来复,来复与他对视。
很显然,来复也发现了,并没有参与到讨论之中,
两人对视一眼,似乎一切已经在不言中,
他们所担心的事情,是一样的,
毕竟他们的政治素养,也远高于博洽和朱允熥等人。
这个实验一直做到了午后,由于没有得出【天理之力】组成的结果,
接下来的实验并没有做下去,
博洽和朱允熥,蓝贵三人分别写了关于【天理之力】的辨析,交给了朱允炆,
势要分出个结果,
朱允炆回到东宫时,看到了这三份答案,
与此同时,当天晚上朱元璋的案头上,也出现了《格物十问》,
相比于《格物一百问》对于自然天理的一百个诘问,
这个《十问》规模小了太多,但毕竟是有答案或者说定义的。
“【天理之力】与【地理之力】,朱允炆,你真要憋着劲推翻朱子的理气之说?”
翻看《格物十问》不过几页,朱元璋不由得站了起来,脖颈之间浮现热汗,
他想起了《进化论》的那些暴论,
但比之如同雏形一般的【天理之力】【地理之力】学说,更令他感觉到焦虑,
“这理力之说相比于进化论,真正动摇了朱子理学的根基啊......”
“理气之分,还有这样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