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燕京文艺

南杞惊讶的看着他,郑同则是很腼腆的笑了笑,露出一口大白牙。

“对啊,我打发时间。”

这下她忍不住刮目相看了,印象中杂院里的小伙伴大多类似郭援朝那种性子,平均学历初中以下,喊他们茬架,这帮人比谁都积极,可要说看书的话......

这是南杞万万没想到的。

只不过郑同开了口,她也不好意思拒绝,于是转着脑袋往窑洞看了看:“你想看什么书啊,我这边有《万山红遍》《武陵山下》《沸腾的群山》,还有很多......”

这年头书都挺贵,好在她父母都是老师,平时没少看。

家里的藏书也不少。

“好吧,一本都没听过。”

郑同情绪瞬间低落,主动提议道:“南师姐,我哪看得懂那些啊,我想问的是,你有没有杂志?不那么专业点的?你说的那些我也看不懂啊。”

“又不是多深奥的东西,本身不就是小说吗,你就当故事看呗。”南杞很会照顾人情绪,安慰道。

“要不你让我进去看看?”

“不成不成,这哪儿行啊!”她吓了一跳,连忙摆手。

这年头,大姑娘小伙子哪里能私下待一个屋,这要是被人看见了,外面的闲言碎语都能把人淹了。

这是作风问题。

大问题。

“……”

见状郑同也反应过来了。

不过瞧着往日的大姐大脸忽然红了,他觉得还挺有趣呢。

便一本正经道:“瞧你紧张的,我觉得你心态有问题,我才刚刚十八岁啊,且不说咱们都是一个大院儿长大的,就算是知青战友你也不能这么紧张啊。”

“我,我......”

南杞显然被歪理震到,心想我也才二十啊,她刚想辩解,但很快就放弃,妥协道:“那你不要乱动我东西,书都在炕上摆着呢,你自己去看看,我,我在外面等你。”

“没问题的!”郑同肯定道。

“......”

嘿,这是个脸冷心热的师姐啊?

他心里一乐,不过转念一想却也不诧异了,毕竟只是个二十岁不到的小姑娘,虽说下乡了几年,但社会经验不还等于是零吗?

郑同有意的在拉近关系。

他穿越过来的这些日子,虽然不怎么活跃,但同样也没交到什么朋友。那些原身老友们,迄今为止除了一个郭援朝,也就只剩下南杞这样记忆模糊的存在了,说成是陌生人也不过分。

自己太小,大家都拿自己当个孩子。

只不过,郭援朝和南杞是比较可以的,还有宋时薇那个小姑娘。

郑同凑到炕边,女知青窑洞不像他们那边臭烘烘的跟猪圈一样,收拾的很清爽利索,他在南杞放书的地方扫了几眼。

却也没什么发现。

除了那些厚厚的古早老书,并没有自己想要的杂志刊物。

郑同内心不由有点失落。

正要离开的时候,目光无意从另一边扫过,他惊讶地在宋时薇枕头边看见了‘燕京文艺’几个大字。

顿时眼睛一亮。

......

就在郑同在宋时薇那边看见燕京文艺杂志的时候,远在四九城的草帽胡同大杂院,也短暂的热闹了一下。

邮局送信的同志来了。

这天中午,郑卫国一如往常回家吃完饭,正要准备去单位,迎面就遇见了邮局过来送信的同志,他起先没太在意,只不过见对方在院里打听郑卫国时,他才把推着的自行车架在一边,回身招呼。

“同志,我就是郑卫国。”

“诶,您好,有您的信。”

“哪寄来的啊?”

郑卫国疑惑的接过来,看清地址才知道是大儿子寄回来的家书,他表情平淡点点了头,然后从包里掏出枚私章,在邮局同志的手指的位置戳好。

私章是小小的一枚印章,上面有户主的名字,在某些需要证明身份的时候,可以替代户口本使用。

交接妥当。

邮局的同志很开心:“同志,于秀丽家在哪间?”

郑卫国给他指了下方位,又看看时间,把信塞进包里匆匆往单位赶,他刚到办公室坐下,信还没看完呢,边上同事就好奇地凑过来瞟了一眼。

“老郑,有信啊?”

“大儿子寄来的,说是已经到了陕北,目前一切都好,写封信报个平安。”

“延安啊,挺不错,你家郑同觉悟真不错,还是你们教育的好。”

边上的同事笑呵呵点评,郑卫国听着很是受用。

路过的其他人也跟着笑,同事想了想,又很委婉的问了一句:“老郑,你不给你家老大寄点东西过去啊?我听说那边的日子有点难熬啊。”

郑卫国笑眯眯的脸色颇有些自豪,有意在单位显摆。

他叹了口气,又摇摇头道:“寄不去咯,我们想寄也没辙咯。”

“这不是离过年还有些日子?”

“当时送他去陕北的时候,我和他妈要给他钱,这小子最后就只要了五十块,多一分钱都不要,说要不是人生地不熟,他就只要二十,这小子脾气可倔。”

“呀,有志气啊!”

同事们惊叹一片。

郑卫国满脸自得,单位里有不少人子女都在京城附近下乡,身上带的钱可都比郑同多得多,因此他刚才说话的声音就特别大,恨不得整个单位人都能听见。

他郑卫国就是想和他们比一比。

看谁的觉悟更高,自己这次升迁的机会,来的有没有问题?

儿子比赢了,那他这个当老子的,能弱到哪里去?

在郑卫国看来这就是阳谋。

果然,他这话一出来,办公室的人都来了兴趣,叽叽咕咕开始议论。

“你家老大真够可以的啊!怎么样老郑,孩子有觉悟不假,但你也别真把他放在陕北了,等过两年到时间了,赶紧给弄回来得了!

陕北风沙大,哪里都比不上京城,别让孩子遭这罪,早点弄回来早点给他安排个工作,也不耽误孩子。”

说这话的是张主任,他端着茶杯笑眯眯拍了拍郑卫国肩膀。

弄回来?

那不可能!

你郑卫国今儿就得表这个态,以后要不要把儿子给弄回来?只要他今天说了不弄回来,众目睽睽的,那大家都等着看以后。

可要是郑卫国真有把儿子弄回来的打算,这考核升迁的关键时期,政治觉悟上就得大打折扣,至于升迁?

那可就不好说了。

张主任心底止不住暗笑:

“你儿子写封信,都要拿到单位来嘚瑟,我看你现在怎么下台。”

“自己把帽子戴的太高,再想摘下来,可就得看看手够不够得着了。”

他这也是阳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