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总体状况分析

2010年吉尔吉斯斯坦南部民族冲突发生前的4月7日,吉尔吉斯斯坦曾发生过大规模骚乱,这导致总统巴基耶夫下台。吉尔吉斯斯坦“4月事件”和“6月事件”发生后,国内学者和媒体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和研究。

在CNKI学术总库中以“吉尔吉斯斯坦”为主题,并分别以“政变”“骚乱”“冲突”“民族冲突”为并含主题进行搜索,在2010年6月至2015年3月,分别有12篇、44篇、43篇、14篇文章,其中包括重复篇章及发表在报纸、杂志和学术会议上的文章。从研究时段来看,研究高峰出现在2010~2011年,分别有10篇、39篇、22篇、9篇文章。从索引数据来看,国内刊载吉尔吉斯斯坦“骚乱”“冲突”事件论文的主要刊物有《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新疆社会科学》、《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国外理论动态》等,研究机构集中于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新疆大学中亚文化研究所(现已更名为新疆大学中亚研究院)、陕西师范大学中亚研究所等。从整体研究情况来看,对吉尔吉斯斯坦“4月事件”的关注比较多,其中还有一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立项:新疆社会科学院中亚研究所艾莱提·托洪巴依2011年度“吉尔吉斯斯坦政局对中国的影响及对策研究”(项目批准号:11XGJ003)。而关于吉尔吉斯斯坦2010年6月民族冲突的研究还没有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8]

关于2010年6月吉尔吉斯斯坦南部民族冲突的研究,国内还没有专著出版,期刊论文也非常有限,论点比较集中的是:“中央统战部研究室四处”的《吉尔吉斯斯坦因民族问题引发骚乱对我国做好民族工作的启示》(《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曹伟的《吉尔吉斯斯坦南部民族冲突评析》(《中亚研究》2014年第1辑),艾莱提·托洪巴依的《吉尔吉斯斯坦奥什骚乱评析》(《新疆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雷琳、郎正文的《吉尔吉斯斯坦南部面临的困境与挑战》[《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赵嘉麟的《吉尔吉斯斯坦骚乱不断——奥什·华商之劫》(《中亚信息》2010年第6期),董玉洁的《吉尔吉斯斯坦的奥什之殇》(《世界知识》2010年第13期),朱倍德的《民族冲突对中亚政局稳定的影响》(《社会科学论坛》2013年第8期)等。别的论述大多与中亚安全形势、吉尔吉斯斯坦政局变动、中国西北安全等结合在一起。

2.国内研究的主要方式及观点

在对吉尔吉斯斯坦南部民族冲突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国内学者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和观点。

(1)将吉尔吉斯斯坦南部民族冲突放在吉尔吉斯斯坦“4月事件”的大背景下研究,认为吉尔吉斯斯坦南部民族冲突是“4月事件”的继续。如焦一强的《吉尔吉斯斯坦政变的原因及其对转型国家的启示》(《领导科学》2010年8月中)认为,“巴基耶夫政权的垮台并未导致吉国内局势的稳定。时隔仅两个月,自6月10日起,吉南部城市奥什与贾拉拉巴德因吉乌两族青年冲突又骤然发生种族骚乱,造成200多人死亡和数千人受伤”。赵伟明的《吉尔吉斯斯坦无色革命的原因与政治前景》(《国际观察》2010年第5期)在谈到“4月事件”后上台的临时政府时指出,“6月中旬吉尔吉斯斯坦南部发生的民族冲突导致重大伤亡,7.5万名乌兹别克族人逃到邻国,民族矛盾进一步加深。如何安置返乡的难民,如何缓解民族矛盾、避免冲突,吉尔吉斯斯坦政府缺乏可行的解决方案”。

(2)将1990年“奥什事件”[19]与2010年吉尔吉斯斯坦南部民族冲突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二者的异同点。如石岚、马媛的《中亚国家政局突变对新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决策咨询通讯》2010年第6期)认为,“2010年吉尔吉斯斯坦乱局中一个不为外人预料的局势变化在于6月的奥什骚乱事件。而早在1990年,这一地区就发生过类似事件。2010年的种族冲突进一步损害了当地原本脆弱的多民族和谐关系”。艾莱提·托洪巴依的《吉尔吉斯斯坦奥什骚乱评析》(《新疆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分别介绍了1990年“奥什事件”和2010年“奥什骚乱”,分析了两次民族冲突的过程,并对我国处理民族关系提出了建议。

(3)直接分析吉尔吉斯斯坦南部民族冲突爆发的原因及其影响,并分析了其对我国的影响。如张子特的《吉尔吉斯斯坦事件及其影响》(《国外理论动态》2011年第4期)认为,“这次族际冲突背后隐藏着巴基耶夫家族的影子,在6月大规模骚乱爆发之前,贾拉拉巴德地区就曾发生小规模冲突,吉临时政府称截获了巴基耶夫的儿子马克西姆和他叔叔通话的录音,这些录音是他们试图挑起族际冲突的阴谋活动的证据。在应对骚乱的过程中,临时政府的宵禁令未发挥作用,吉强力部门控制局势的能力在骚乱面前显得十分有限”。“中央统战部研究室四处”的《吉尔吉斯斯坦因民族问题引发骚乱对我国做好民族工作的启示》(《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认为历史原因、经济利益、现实政治、外部势力是吉尔吉斯斯坦南部民族冲突的主要原因,并认为做好民族工作必须有一套完整的民族政策,引导各民族增强国家意识,妥善处理民族纠纷和突发事件,还要有效促进民族交流交融。曹伟的《吉尔吉斯斯坦南部民族冲突评析》(《中亚研究》2014年第1辑)认为历史上吉尔吉斯族、乌兹别克族两族的恩怨,“吉尔吉斯人优先”的民族政策,“4月事件”导致的国内秩序失控等是造成吉尔吉斯斯坦南部民族冲突的主要原因。

(4)分析吉尔吉斯斯坦南部民族冲突对中资企业的影响。如石岚、马媛的《中亚国家政局突变对新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决策咨询通讯》2010年第6期)认为,“6月吉尔吉斯斯坦南部地区爆发的严重种族冲突,对当地华人华商而言,冲击巨大。许多华人华商不得不面对该国极不稳定的社会现实,做出了撤资或停止商业活动的痛苦选择”。赵嘉麟的《吉尔吉斯斯坦骚乱不断——奥什·华商之劫》(《中亚信息》2010年第6期)中指出,“虽然骚乱发生在吉南部地区,但首都比什凯克的局势也并不乐观:路上车流减少非常明显,店铺、市场纷纷关张……总体而言,在吉留守的中资企业为数不多:中小型企业中,没有项目或合作可以延后的,人员都已回国”。

总体而言,国内关于吉尔吉斯斯坦南部民族冲突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①对吉尔吉斯斯坦南部民族冲突的关注度不够。国内对吉尔吉斯斯坦南部民族冲突的关注大多源于对“4月事件”的关注,而“4月事件”又掩盖了民族冲突的严重程度,国内对民族冲突的学术分析不足,从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上都能体现这一点。②对吉尔吉斯斯坦南部民族冲突的挖掘深度不够。国内研究没有触及吉尔吉斯斯坦南部民族冲突的动员过程、升级方式及政府在民族冲突中的作用,没有对吉尔吉斯斯坦南部民族冲突进行总结,没有分析吉尔吉斯斯坦南部民族冲突对地区安全的影响,吉尔吉斯斯坦南部民族冲突对中国的启示,更没有研究民族冲突前后吉尔吉斯斯坦民族关系中出现的一些异常变化。③从研究方法上讲,国内研究大多引用美国、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当地新闻报道和报纸杂志的观点,鲜有详细调研资料,对吉尔吉斯斯坦南部民族冲突的后续处理、关注不够。④国内虽然有“民族冲突”的相关研究,但大多针对“事前预防”,即如何在事前预防民族冲突,且对策大多采用“促进经济发展”“处理好民族团结”“发展民族地区教育”等抽象的表述,对民族冲突发生后政府应该如何应对的关注度有限。

(二)国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的总体状况

吉尔吉斯斯坦南部民族冲突发生以后,美国、欧盟、俄罗斯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调查和研究,到目前为止,国际上公认的研究报告有6份,分别是:①国际危机组织2010年8月发布的《吉尔吉斯斯坦大屠杀》(The Pogroms In Kyrgyzstan,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Asia Report N°193-23 August,2010,共39页,英文、俄文两种);②人权观察组织2010年8月发布的《“正义何在?”——吉尔吉斯斯坦南部民族骚乱及其后果》(“Where Is the Justice?”Interethnic Violence in Southern Kyrgyzstan and Its Aftermath,August,2010,共96页,英文)[20];③吉尔吉斯斯坦国家调查委员会2011年1月发布的《吉尔吉斯斯坦:国家调查委员会公布关于“6月事件”的调查结果》(Комментарии правительства Кыргызстана котчету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й независимой комиссии по исследованию событий На юге Кыргызстана в июне 2010 года,共23页,俄文)[21];④国际独立调查委员会2011年5月发布的《国际独立调查委员会关于吉尔吉斯斯坦南部2010年“6月事件”的报告》(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й независимой комиссии по исследованию событий на юге Кыргызстана виюне 2010 года,共117页,俄文)[22];⑤乌兹别克斯坦维权组织——专家工作组发布的《奥什动议——吉尔吉斯斯坦(2010年)“6月事件”社会独立调查结果报告》[Ошская инициатива доклад по результатам независимого общественного расследования июньских (2010) событий в Кыргызстане,共73页,俄文];⑥挪威赫尔辛基委员会、“‘纪念碑’维权中心”和“自由之家”2012年联合发布的《暴力冲突大事记:2010年吉尔吉斯斯坦南部(奥什地区)事件》[Хрониканасилия:события июня 2010 г.на юге Кыргызстана(Ошский регион),共202页,俄文][23]。这6份报告通过田野调查、法庭取证、街头采访、调取档案等方法对2010年6月吉尔吉斯斯坦南部民族冲突进行了历史还原。此外,还有大量的新闻报道和一些学术论文论述了吉尔吉斯斯坦南部民族冲突事件。

2.国外研究的主要方式及观点

综合以上6份报告和国外学者关于吉尔吉斯斯坦南部民族冲突的研究可知,国外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研究方式和观点。

(1)通过调查直接还原民族冲突的发生过程。如《暴力冲突大事记:2010年吉尔吉斯斯坦南部(奥什地区)事件》从2010年4月至6月初的紧张局势谈起,以大事记的方式回顾了6月10~15日发生在奥什州、贾拉拉巴德州、其他地区的零星冲突事件和破坏行动,对冲突受害者的民族构成进行了确认;《国际独立调查委员会关于吉尔吉斯斯坦南部2010年“6月事件”的报告》从特殊问题,武器强占、分发和使用,放火焚烧事件,强奸和性暴力事件等方面回顾了“6月事件”。

(2)从国际法的角度评价“6月事件”。《国际独立调查委员会关于吉尔吉斯斯坦南部2010年“6月事件”的报告》引用了《国际人权法》《国际人道主义法》《国际刑法》中有关暴力案件的法律分类,最后得出结论,在吉尔吉斯斯坦存在严重的违反人权的行为,在事件处理过程中存在违反国家法律的行为。《奥什动议——吉尔吉斯斯坦(2010年)“6月事件”社会独立调查结果报告》以时间为序回顾了6月10~15日大屠杀期间发生的犯罪行为及其他类型的违法活动,还记述了在大屠杀中为了保护受害居民而遭受迫害的人权捍卫者和律师。

(3)对吉尔吉斯斯坦政府处理民族关系提出建议。《吉尔吉斯斯坦大屠杀》提出:①支持成立一个调查机构对“6月事件”进行彻底调查;②公众对一些重要的政治人物的个别极端民族主义思想和立场持强硬态度,政府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③支持欧安组织在奥什州部署警力并与国际人道主义组织和其他外部力量展开合作以减少暴力活动再次发生的可能,共提出了14条建议。《“正义何在?”——吉尔吉斯斯坦南部民族骚乱及其后果》提出:①责成法律实施机构对种族动机骚乱行为迅速做出反应,并采取预防性措施,包括增加巡逻和设置额外的警察编制;②对市民关于此类袭击的抱怨迅速做出回应、迅速进行调查并给予相关者相应的正义;③与欧安组织治安任务部门实现全面的合作,创造条件以促使欧安组织警察能有效发挥作用,实现其既定的目标,包括与当地警察共同巡逻和在警署维护秩序。

总体而言,国际组织和国外学者对吉尔吉斯斯坦南部民族冲突的调查是相对客观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①学术分析过程中过度使用“民主”“人权”“大屠杀”等术语,存在从西方话语角度对吉尔吉斯斯坦临时政府的过分指责;②在调查报告中,国际组织对同一事件的描述存在不一致的现象,对伤亡情况、经济损失、刑事案件等的调查结果也存在不一致;③对事件本身(包括吉尔吉斯斯坦政府的建议)的分析比较多,而对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的国际国内环境、“6月事件”对其他国家的借鉴意义的分析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