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营企业国有股权及其效用研究
- 余汉 宋增基
- 1291字
- 2025-04-08 18:24:33
2.2 社会资本理论
Bourdieu(1980)最早提出“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这一社会学概念,他指出一系列实际(潜在)资源的总和组成了个体的社会资本,这种资源与长期以来彼此认可的关系所形成的网络密切相关,并且部分关系已成为人们的制度化约束。此后,相继有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来界定社会资本这一学术概念。Coleman(1988)基于“关系网络”理论指出,社会资本是嵌入在多人之间的关系网络,人们之所以愿意构建这种人际关系,是为了达到其个人目的。Burt(1992)基于资源理论指出:社会资本是通过人际关系网络所能获取的各种资源。Putnam(1993)基于“诚信及准则”理论指出:社会资本是根植于人与人之间形成的诚信和非正式的准则。Portes(1998)基于能力理论指出:社会资本是行动者与社会其他人群之间的交往和联系,并通过该种联系来获取稀缺资源。
社会资本是从西方社会学理论中提出的概念,大多数西方学者更关心的是个人层面上的社会资本。具体而言,是人群之间通过正常交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并且人们借助这种关系可以获得市场中所需要的信息、技术、金钱等资源。因此有经济学家提出“企业家社会资本”(Entrepreneurial Social Capital)这一经济学概念。对于企业家社会资本的本质,学者们普遍倾向于“关系网络”理论,这种关系网络是由各种类型社会关系连接在一起的一系列接点。这种社会资本根植于当地的文化传统中,是商业机构间合作的产物,对企业家起着支持作用,其目的在于获取资源并谋求更大的商业利益(Lin,2001;Westlund and Boltion,2003)。
在中国,社会(网络)关系或简称“关系”的概念,源于儒家思想,五千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社会的信仰体系。儒家认为,人类本质上是关系导向型,构建强大、有序的关系层次,有助于实现社会经济秩序(Luo,1997;Yeung and Tung,1996)。这种人际关系层次的重点是隐性的相互义务、互惠和信任,从而形成了中国社会(网络)关系的基础(Yang,1994;Zhang and Zhang,2006)。在当前中国转型经济的背景下,获取资源的渠道有两种层级:第一层级是以公务关系为基础,即不同组织间的渠道相连接;第二层级则是以私人关系为基础,即企业实际控制人/高管与资源提供单位负责人间的渠道相连接(Peng et al.,2016)。王革等(2004)将企业家社会资本视为企业家个人与社会组织或企业以外的社会成员以及企业家个人与企业内部的成员之间能够为企业带来资源的社会关系网络。由于文化的嵌入性质,“关系”已成为中国社会交往和商业行为的重要资源(Chai and Rhee,2010;Guo and Miller,2010)。Wang(2007)认为,中国社会网络关系的基石是人的“感情”,包含了亲情和友情,它高度特定于内部网络中,通常不会推广到外部社会网络中的成员。
鉴于“关系”在我国历史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影响,中国民营企业家的社会资本与西方学术界所界定的社会资本应存在较大差异。由于“关系”这一我国特有的文化概念对中国人日常行动的各方面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相较于西方国家而言,中国的社会关系网络显得更为复杂。通过国外学者对社会资本概念的界定,并结合我国的“关系”文化,我们可以认为,中国企业家的社会资本是一系列可以利用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它植根于企业家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是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企业家能够调动自身所拥有的社会网络中的关系帮助企业获取经济资源,是一种重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