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研究目的和意义

哈萨克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的突厥语族,同语族的语言还有土耳其(türik)语、乌孜(兹)别克(özbek)语、阿塞拜疆(äzirbayjan)语、维吾尔(uyğïr)语、塔塔尔(或鞑靼,tatar)语、土库曼(türikmen)语、柯尔克孜(或吉尔吉斯,qï-rğïz)语、楚瓦什(čuwaš)语、巴西库尔特(bašqurt)语、喀西噶尔(qašqar)语、克孜勒巴斯(qïzïlbas)语、卡拉卡尔帕克(qaraqalpaq)语、雅库特(yaqut)语、阿普夏尔(apšar)语、恰克斯班(šaqsïban)语、库穆克(qumïq)语、图瓦(tuwa)语、嘎嘎吾孜(gagawïz)语、哈喇恰依(qarašay)语、卡拉帕帕赫(qarapapax)语、巴勒卡尔(balqar)语、撒拉(salar)语、哈卡斯(xaqas)语、诺盖(noğay)语、阿尔泰(altay)语、布卡尔(buqar)语、卡德加尔(qadjar)语、卡拉达鄂(qar-adağ)语、绍尔(šor)语、多勒安(dolğan)语、哈喇依穆(qarayïm)语、克里木恰克(qïrïmšaq)语、哈喇噶斯(qaraqas)语和西部裕固(sarïuyğïr)语等[5]。使用这些语言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东经20°至105°、北纬30°至55°的亚洲中部、西部和西南部,以及欧洲的东部,共计近2亿人,其中人口超过百万的民族有10个,最多的超过5000万人,最少的只有千余人。[6]在近40个突厥语民族中,哈萨克人的人口仅次于土耳其人、乌孜(兹)别克人和阿塞拜疆人位于第四,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中部、西部和欧洲东部的哈萨克斯坦(1094.5万人)[7]、乌兹别克斯坦(80.0万人)[8]、俄罗斯(64.7万人)[9]、蒙古(11万人)[10]和中国(160.0万人)。

图1-5 本书作者向俄罗斯联邦雅库特共和国雅库特族学者了解其人生礼仪习俗歌
(阿巴坎,2014年9月)

民族是氏族、部落和部族发展的结果,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都必须经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上述这几十个民族最初是以部落或部族的形态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而且形成民族的过程也有所区别。无论是塞种、匈奴、乌孙、突厥、奄蔡和可萨,还是克烈、乃蛮、弘吉剌惕、克普恰克和杜拉特,都是形成哈萨克族的部落或部族,只不过是比重或成分不同、年代远近有别而已。我国哈萨克族的形成过程可追溯到汉代,或者更早些,但真正形成的标志是15世纪下半叶哈萨克汗国的确立。

15世纪中叶,克烈汗与贾尼别克汗的西迁加快了近代哈萨克族形成的进程。1480年建立的哈萨克汗国所形成的统一整体,标志着哈萨克族形成过程的完成。1500年,昔班尼汗大举南下中亚河中地区,先后攻占布哈拉、撒马尔罕、费尔干纳、安集延和花剌子模,进而拥有了锡尔河和阿姆河之间的广大河中地区。从此乌兹别克人就定居在这块绿洲上,从事农业生产。哈萨克人回到了锡尔河以北和钦察大草原,继续从事畜牧生产。正如苏联学者认为的那样:“至16世纪初,乌兹别克人和哈萨克人在经济生活方面,已经有所不同。乌兹别克人已过渡到从事农业的定居生活,而哈萨克人则仍然是游牧者。”[11]乌兹别克人与河中地区原伊兰人融合,形成了一个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定居民族;而哈萨克人与生活在锡尔河下游及钦察草原的其余部族融合,形成了一个以牧业为主的游牧民族。

图1-6 本书作者在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的萨吾尔山夏牧场做田野调查
(2017年8月)

哈萨克族与同语族的其他民族相比,既有共同之处又有个性差异,既有共同的演变历史又有自身的发展轨迹。哈萨克族是典型的游牧民族,其民间文学作品十分丰富,拥有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叙事诗和歌谣等形式,且数量巨大,哈萨克族的生活环境、生产方式和人文历史也为其习俗歌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习俗歌演唱传统。

虽然哈萨克族习俗歌没有像民间叙事诗那样有曲折的故事情节,但是不论是在英雄史诗还是在爱情叙事诗里都包含着习俗歌的内容,而且习俗歌分布在相当多的诗行中。作为哈萨克族民间文学的主要门类之一的习俗歌种类繁多,风格独特,几乎涉及哈萨克族生活的各个方面,占据了哈萨克族民间文学的半壁江山。习俗歌在篇幅上不及英雄史诗和爱情叙事诗,但是其内容涉及哈萨克族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至今仍然活跃在民间,发挥着传承传统风俗习惯的作用。通过对哈萨克族习俗歌的类型、功能、音律、结构以及与民间文学其他门类的关系等方面的系统分析和探讨,既可以揭示突厥语族及阿尔泰语系习俗歌的特质,又可以丰富和提升民间文学理论的水准与内涵。

图1-7 哈萨克族民间阿肯在对唱
(本书作者2018年7月摄于新疆塔城地区沙湾县的鹿角湾夏牧场)

游牧文化为哈萨克族民间习俗歌的形成创造了独特的文化生态环境。一定的文学形式总是在一定的文化生态环境中产生、发展和丰富的。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由游牧民族的社会生活逐渐形成的游牧文化包括宗教信仰、典章制度、社会习俗、岁时节日以及属于文化深层次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民族心理、审美情趣等元素,构成了一个相对稳定和完整并有别于农耕文化的独特文化生态环境。这种别具一格的游牧文化生态环境必然孕育出一系列散发着草原气息的习俗歌。哈萨克族耳濡目染,在自己的口头文学作品中总要自觉或不自觉地描述和反映草原生活的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表现这种具有特殊审美价值的游牧文化氛围,刻画和塑造马背民族的性格特征,创造出广为流传的民间文学作品——习俗歌。

图1-8 本书作者在位于阿尔泰山南麓的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的纳仁夏牧场搜集哈萨克族习俗歌
(2017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