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进中的北京城市形象
- 李星儒主编
- 3804字
- 2025-04-08 19:59:51
一 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与本文相关的前期研究主要集中于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
芝加哥社会学派是最早关注城市研究的学派,这一学派认为人类社会的有效存续正是得益于传递和传播活动,而社会也是存在于传递和传播活动之中的。施拉姆则在《人类传播史》一书中将城市定义为一种传播机制。[2]与城市形象相关的研究最早是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角度进行的。凯文·林奇首次提出城市形象的概念,强调了城市中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五要素的重要意义。[3]在《城市建设艺术》《城市空间》等著作中,城市形象与相关的各种发展因素的关系愈加受到关注。20世纪60年代,学界开始尝试使用“城市形象建设”理念来影响城市形象的建设,对城市形象的研究开始着眼于城市形象对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影响,并且更为重视城市建设与公共空间设计、环境艺术之间的关系。
进入20世纪80年代,国外的城市研究专家开始着眼于城市和地区的内涵研究,引入社会发展的整体视角,借助营销学、公共关系学、传播学、管理学等学科理论深入探究城市的个性化和差异化形象。阿什沃兹和沃德最早将城市规划和市场营销理论相结合,提出城市形象的营销理论,该理论认为城市形象主要由城市产品形成、城市形象塑造和城市形象营销三部分构成,指出城市形象实际上是某种“简化”了的印象,人们在获取与城市有关的信息后会对其进行某种程度上的联想与概化,从而形成对某一城市轮廓化的观念或者印象。这种印象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一个在长期的信息传递过程中完成的潜移默化的过程。[4]科特勒认为对某一城市形象进行像产品品牌一样的经营,可以为一个城市积累品牌资产,进而促进经济发展。[5]
在传播学视角下的城市形象研究方面,竹内郁郎用“信息环境的环境化”这一概念,指出媒介塑造的拟态环境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们不再通过亲身经历的一手信息来认知外部世界,而更加依赖媒介所提供的二手信息来感知。越来越多的人对城市信息的获取来源于媒介所传递的内容,基于这种变化,城市管理者可以通过大众媒介进行城市形象的传播与塑造。[6]麦圭尔则提出了媒体城市的概念,他认为媒体对城市空间的报道与覆盖变得越来越移动、即时、普遍,这让媒介成了继城市建筑、城市区域、城市活动之后的第四个城市体验元素。换言之,媒介不再是一个独立于城市之外的传播渠道,而成为人对城市的体验本身。[7]卡斯特认为,新媒体的大量使用与全球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密切相关。融合多种媒介形式的新媒体消弭了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之间的界限,具有联系各种城市空间和重构城市中社会关系的作用。因此新媒体的作用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促进了城市的发展。[8]
(二)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与本文相关的前期研究主要由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北京城市形象相关研究以及新媒体时代的城市形象传播组成。
我国对城市形象的研究最初也是从城市规划学、建筑学等角度展开,到了20世纪80~90年代则开始从美学角度进行研究。20世纪90年代之后,城市形象研究开始更多地借鉴传播学、营销学、广告学理论,媒介对城市形象的建构与传播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范小军认为,市民和观者更多是通过媒介中的信息来认识城市形象,城市品牌的塑造要通过具有差异化的城市理念和城市文化的传播来进行。[9]叶南客则认为,城市形象的传播是城市形象塑造中的最后一环,应借鉴整合传播理念,通过运用多种传播途径来提高城市形象的传播效率。[10]
韩隽研究了城市形象传播中的传媒角色与路径,提出传媒对城市形象传播的主要路径包括三方面:一是以历史的眼光对待城市形象的演变,追溯城市发展的精神脉络;二是以开放的眼光和全球化的视野接受多元的城市文明成果;三是全方位、多层次传播城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11]陈映将“城市形象”细化为“实体城市形象”与“虚拟城市形象”两部分,指出媒体所建构的城市形象是一种由各种力量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想象地理”,继而探讨了城市形象的媒体传播和再现机制。[12]肖荣春则以天涯论坛中的宁波版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网络传播场域的传播特点和城市传播在网络(论坛)空间的运行规则。[13]王振源和陈晞提出,媒介不仅是城市形象进行全球传播过程中的资讯提供者,更可通过对信息的选择和加工影响人们对城市形象的总体印象。因此,借助全球性媒体事件构建“媒介狂欢”是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的有效手段。[14]
与北京城市形象有关的研究出现得比较晚,最早的文献可追溯至2000年。其中,2007年之前主要是从城市建设的角度对北京城市形象进行研究。2007~2011年,北京城市形象的相关研究成果以重大节事,即奥运会的举办对北京城市形象的影响为主。2012年之后北京城市形象的研究角度再一次发生转向,主要包括两个视角:一是北京城市形象的媒介呈现研究,二是北京城市形象的受众接受研究。前一类研究如张健指出,北京文化符号属于文化价值体系,是北京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文化中北京文化符号的呈现对北京城市形象有很强的传播作用,影视剧要将城市形象的内容深入刻画到剧情当中,就要了解目标受众的特点和喜好,以便进行创作,并通过多种媒介平台呈现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15]欧亚、熊炜认为,对绝大多数没有来过北京的国际公众来说,北京超出他们的直接经验范围,大众媒体对北京的报道构成了北京的媒体形象,并凭借传播的持续性、重复性和广泛性,成为海外民众认知、接触、理解、评价北京的参考依据,进而指出,在北京城市形象的传播过程中应当做到去政治化和建立与国外受众取得联系的信息传播渠道。[16]徐翔、朱颖则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分析北京城市形象国际自媒体传播的特征,其研究表明,国际自媒体中有关北京的信息主要包括文化艺术、旅游、体育、政治、科技创新等内容。信息倾向以客观为主,正面信息多于负面信息。正面信息主要集中在科技创新、旅游和文化艺术等内容,负面信息主要集中在政治、环境问题、社会和交通等内容。[17]
北京城市形象的受众接受研究则主要有赵永华、李璐关于国际受众对北京城市形象的认知与评价研究,其研究表明,受众眼中的北京城市形象仍以积极正面为主,北京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对国际受众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国际受众对北京作为中国政治中心和历史文化名城的身份比较认同,但他们对北京在社会治理、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负面评价也不容忽视。[18]曲茹、邵云则进行了以在京外国留学生为对象的北京城市形象及文化符号的受众认知分析,指出留学生对北京城市文化符号的理解与感知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即集中在对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视与喜爱上。因此,提高留学生对传统文化符号的解读将有助于更好地维护和传播北京城市形象,同时北京应当通过挖掘一系列与时俱进的文化符号将其现代化城市面貌展现在世界面前。[19]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网络终端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借助互联网接触、感知事物,在新媒体环境下,用互联网思维打造城市网络形象已日趋普遍。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为北京城市形象传播创造了新途径。作为新兴媒介中的一员,社交媒体以其独有的传播特性迅速占领了舆论阵地,开辟了北京城市形象传播的新领地,成为构筑北京城市形象不可或缺的传播媒介。如何有效利用社交媒体的传播特性,使其更好地为城市形象宣传服务,助力北京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是亟待分析研究的重要课题。
国内关于微博空间内北京城市形象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研究发表时间集中在近三年。研究主要关注北京城市形象与微博话语空间的相关内容,尤其集中在对北京地区官方微博、政务微博运营的研究上,多针对某一特定官方微博账号的运营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如张超以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北京发布”为例,对政务微博的运营特点及规律进行分析,就有效提高微博传播效果提出了可行性建议。[20]詹骞以“平安北京”龙年春节期间发布的微博为例,梳理分析了政务微博在公共治理视野下的治理结构、治理功能与治理限度,提出了治理建议。[21]王毓琦通过分析北京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北京”的传播特点、传播经验和不足,阐述了当今政务微博的运作方式。[22]周颖对“北京发布”微博平台的概况及内容进行分析,从品牌角度探讨了政务微博对城市形象的塑造。[23]另有多篇文章试图从微博的发布特征、数据比对分析等多方面着手,对北京地区官方微博进行研究解读。
此外,学者多关注对新媒体语境下北京地区危机事件应对的研究,通过对某个具体危机事件在微博网络空间引发的影响,以及有关部门采取的措施进行展开研究,深入剖析微博话语空间在危机事件中的影响与效果。以“7·21”北京特大暴雨灾害事件中“平安北京”的表现为例,学界多次从不同角度出发,对二者加以结合分析。孙帅、周毅通过对微博数据及交互情况进行分析,对突发事件中微博信息传播规律的真实图景进行描绘,提出了在突发事件中利用政务微博导控舆情的相关建议。[24]梁芷铭的研究以该事件为例,从政务微博运营现状、政务微博管理主体和危机传播技巧方面着手,提出了政务微博危机传播和话语重构策略。[25]姚宝权通过对该事件中相关政务微博的实证数据分析,提出突发事件中政务微博发布的建议。[26]孙振虎、张弛则通过对风险社会语境下政务微博的政府形象塑造进行分析,探讨政务微博应对风险、塑造良好政府形象的有效策略。[27]
以上文章与本文的内容和研究方向均有一定的相关性,其研究方法与研究角度等也值得学习与借鉴。从目前的相关研究来看,学界将北京城市形象、微博网络空间、北京市官方微博作为个体案例分析的研究较多,对微博空间内北京城市形象传播的研究相对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