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报纸定位问题

回到楼下,刘志远叫来刘晶和刘三两人,前往九龙,帮助沈宝新搬家。

而他自己,则开始清点账务。

“没想到钱如此的不经花,现在只剩下15万港币。距离药厂盈利,少说还有一两个月,我要省着点花了。”

接下来最大的花费,便是采购报社的印刷机,这钱可不能省。

毕竟报社自己可是有大计划要实施。

清点完账务,电话公司和大东电报局再次来访。

刘志远看着送入报社办公室的木柜,很难将它与电传机联系在一起。

刘志远的郁闷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在一阵“轰隆隆”的声音中,两辆卡车载满沈宝新的家当,进入了工厂。

于是,接下来两个小时,众人齐上阵,帮助沈宝新将家具等物品,放入房间。

……

第二天上午,刘志远正呼呼大睡,“咚咚咚”的连续敲门声响起。

“是谁呀!这么讨厌!”

睁着惺忪的双眼,刘志远还是打开了房门。

门前传来大喊:“老板,早上好!”

刘志远被吓得一个激灵,瞬间清醒。

原来是沈宝新在叫他。

“沈主编,有什么事吗?”

沈宝新满脸无辜地说:

“昨天不是说,今天商讨报社的事宜吗?”

刘志远尴尬地笑了笑。

“抱歉,我睡过头了。”

简单洗漱,吃了个面包,刘志远来到了客厅。

沈宝新此时正在上下打量墙角的电传机。

“沈主编,这东西你应该会用吧?”

“会用,只是这台与报社常用的电传机,存在较大的区别。”沈宝新回头说。

“我这台属于家庭款,只能发送短篇幅的文章,不像报社的,甚至可以发送一整张报纸的内容。”

沈宝新想起,报社采购的电传机,正是老板口中可以传输一整张报纸的型号。

一般的报社可不会配备如此高级的,其中必然有原因。

“老板,你有打算派遣驻外记者?”

刘志远没有否认。

“在我的规划中,报社迟早要走到那一步,我只是提前做好准备。”

刘志远说着,从一旁的书柜中,取出昨晚准备好的合同。

“沈主编,昨天晚上喝多了,便没有将合同拿给你看。现在,你正好可以看看,合同有哪些还需要修改的?”

沈宝新接过寥寥几页的合同,翻了翻。

合同上关于双方的责任义务写的明明白白,甚至关于股份、送房子的事情,都进行了标注。

刘志远的诚意让他十分感动。

没想到他都这个年纪了,还能得到老板如此的信任。

瞬间,他都有种士为知己者死的冲动。

刘志远笑眯眯地说:

“沈主编,合同还满意吗?”

沈宝新回过神来,笑着说:“满意,满意。没有什么要修改的。”

他说完,拿起一旁的钢笔,刷刷刷,签下自己的大名。

刘志远这时才放下心来。这下没人跟他抢了。

收好合同,两人的谈话也正式步入正题。

“老板,关于报社的第一份报纸,你有什么想法吗?”

刘志远原本想要参考《明报》的模式和市场定位。

但后来想了想,《明报》虽然影响力大,但读者数量并不算最高的。

而且,严肃类大报往往需要数年的积累,才能取得一定的影响力,不符合他的短期利益。

于是,刘志远将目光转向了香江发行量第一的报纸《东方日报》。

“沈主编,我之前跟你说过,我希望的报社不涉及左右,只为市民发声。”

沈宝新点头应和。

刘志远接着说:

“所以,新报纸的目标读者,要以香江普通市民为核心。

社会阶层覆盖范围要广泛。从基层劳工、家庭主妇到中产阶级均为其受众。

所以,新报纸要以低廉的价格抢占市场,长期保持高性价比,吸引普通的读者购买。

同时也要注重本土化运营,聚焦香江本土议题。”

刘志远为了更加形象的说明,提前将《东方日报》1976年的一版,经过删减后打印出来。

“沈主编,你可以看看我模拟的报纸。”

沈宝新看到报纸的那一刻,便被其中的排版给惊到了。

香江现在的报纸,主要以新闻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列,分类也只分了香江和国际两大类。

而老板拿出的报纸,分别设置了港闻、国际新闻、财经、娱乐、体育、马经等栏目。

整份报纸清晰明了,可以让读者轻松找到想要的内容。

但沈宝新沮丧的发现,如此好的排版,新报纸恐怕用不上。

“老板,我们的新闻来源有限,很难模仿这张报纸的排版。”

刘志远笑了笑,他早就想到了这一点。

“港岛的新闻,我们可以重金组建记者团队,扩大采访范围。

同时,还可以积极向外征求新闻稿件,每个提供重大新闻的人,报社可以给予重奖。”

刘志远将后世港娱对狗仔的奖励政策,进行了一番讲述。

后世香江的狗仔为什么如此疯狂?

因为他们一旦获得了重大的新闻,往往会一夜暴富,

例如,拍到明星婚变、丑闻或罕见露面的照片,狗仔队可能获得数万甚至数十万港元的奖励。

这种激励机制,促使狗仔队不择手段地追踪目标,甚至采用非法手段。

刘志远摘取其中的核心内容——利益驱使,对沈宝新进行了讲述。

沈宝新听完,感觉自己的三观被刷新了。

新闻征集还能这么玩?

“老板,花销会不会太大了?”

刘志远摇头,进行了一番解释。

“具体奖励多少,毕竟是由我们决定的。所以你不用太过担心。”

随着两人的交流,新报纸的雏形一点点浮现。

聊到最后,提到了印刷问题。

刘志远原本想要采用彩色印刷,可是当他了解当下的技术后,直接放弃了。

1958年,彩色印刷技术在全球范围内仍处于早期阶段,设备昂贵且工艺复杂。

根据沈宝新估算,彩色印刷成本约为黑白印刷的3-5倍。

这一差距主要源于高昂的彩色油墨和专用印刷设备,以及人工成本的增加。

例如,一台四色印刷机的购置价格高达三四十万美金,哪怕1969年诞生的全自动四色印刷机,也需要二三十万美金。

而且彩色印刷对纸张质量要求更高,进一步推高报纸的成本。

“那就选择黑白印刷吧!”刘志远无奈地说。

他记得前世的网文中,有一部的主角,在五十年代成立的报社,采用的是彩色印刷。

但现实却告诉他,彩色印刷短时间内不可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