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闯关东》

得到沈宝新的肯定,刘志远当即上楼寻找。

沈宝新看着走出办公室的老板,心中感慨道:

“没想到老板的文学造诣也不浅,先是写出内容大胆创新的《庆余年》,现在老板又要写一本面向中老年读者的小说。真是令人期待啊。”

刘志远呢?

他上楼后进入空间,直接打开笔记本挑选起来。

不,应该说是寻找。

因为他已经有了目标。

它便是2008年响彻大江南北的《闯关东》。

《闯关东》前世是由两位著名编剧,历时数年、跨越东北三省,采访百余人创作的长篇史诗小说,被誉为“平民史诗”。

小说以清末至九一八事变前的山东移民潮为背景,通过朱家三代人在东北的生存奋斗史,全景式展现了近代规模最大的移民运动——“闯关东”的悲壮历程。

刘志远之所以选择它也很简单,因为香江的很多居民都有着相同的经历。

香江的大部分居民,都是从外地迁徙而来。

其中不少人曾经活跃于大江南北,从事着各种各样的工作。

最后因为战争等因素,不得不在香江聚集。

朱家三代人的命运沉浮,揭示了个人奋斗与时代浪潮的交织。

主角朱开山与列强、土匪、封建势力的斗争,以及家族内部的情感纠葛,简直就是香江许多中老年人人生经历的真实缩影。

由其改编的同名电视剧《闯关东》,于 2008年播出后引发轰动,斩获国内多项大奖,豆瓣评分高达 9.3。

因此,刘志远相信,《闯关东》的经典放在1958年的香江,也可以绽放它的魅力。

“瓦力,将这本《闯关东》小说,先转化成钢笔字体,然后模仿复印特点,进行打印。”

“志远,打印全部吗?”

刘志远顿了顿,为了不引起沈宝新的怀疑,他想了想说:

“先打印第一章吧!”

在打印机的高速运转中,刘志远很快拿到了稿件。

他没有立即下楼,而是先喝了一会儿茶,才缓缓下楼。

“沈主编,你看看这本小说如何?”

沈宝新接过看了一眼。

“老板,这又是你写的?”

经过前一本书的扭捏,刘志远的心态也放开了。

“就是我写的。这是小说的第一章,昨晚刚刚写到这里。手稿我还想收藏呢,便使用复印机复印了一份。”

沈宝新早在《庆余年》的手稿上便发现,稿纸上的字迹虽然是钢笔字,但纸张没有书写时的痕迹。

现在看来,老板也是进行了复印,交给报社的全都是复印后的稿件。

“老板,这本小说叫什么名字?大概有多少字?”

“书名叫《闯关东》,总字数约 46万字。因为字数有限,所以每天最好只连载2000字。”

沈宝新点了点头,翻看稿纸正式阅读起来。

半个小时后,沈宝新依依不舍地放下手中的稿件。

一直注意的刘志远笑着说:

“怎么样?可以连载在《东方日报》吗?”

沈宝新闭上双眼,像是在回味着什么。

“老板,《闯关东》你写的太好了。

《闯关东》以大气磅礴的笔触,大规模正面书写了关外人的生存史诗。

我甚至可以毫不客气的判断,小说将家族史与民族史交织,将重构近代华夏移民文化的精神谱系。”

说到这里,沈宝新挠了挠头。

“只是,金庸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正风靡香江,《闯关东》的历史厚重感,可能难以在通俗市场突围。”

刘志远耸了耸肩。

“没关系,香江的识字率约为 60%,报纸读者集中于中上层及知识分子,他们对史诗类文学的接受度较高。

我们完全可以将《闯关东》,当做吸引这部分读者的筹码。”

在刘志远的建议下,沈宝新最终同意将《闯关东》加入小说连载板块。

就在两人工作之时,香江各地的报摊正在发生同一件事。

“老板,来一份《星岛日报》。”

“好嘞!”

报摊老板回应的同时,从报摊上分别拿出一份《星岛日报》和《东方日报》。

报摊老板将《星岛日报》递给读者,满脸笑容地推荐道:

“这本《东方日报》也很不错,新闻都是站在香江人的立场上考虑,没有多少勾心斗角的内容。

而且,它的价格也不贵,只要0.2港元。你要不要顺手买一份?”

“好吧,给我来一份。”

九龙,天星码头。

“老板,你这里有什么连载值得推荐吗?”

报摊老板抬头一看,是一位年轻白领。

“有有有。我推荐《东方日报》,其刊登的小说《庆余年》,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与香江其他的小说完全不一样。我想你一定会喜欢。。”

年轻白领将信将疑地接过报纸。

“真的假的?”

“当然是真的。而且,《庆余年》直接连载了1万多字,一定会让你看的够爽。”

年轻读者双眼发光。

“赶快给我来一份。不,两份。”

……

就这样,《东方日报》在各地的报摊上逐渐售罄。

报社派去视察的员工,立马发现这种状况。

于是他赶忙通知报社补货。

就这样,印刷车间先后印刷了三次。虽然每次只印刷了3000份,但累积起来也达到了14000份。

“报摊老板也太给力了!”刘志远感叹道。

沈宝新笑着说:“主要因为报社让利给报摊老板,他们每卖出去一份,便可以直接获得0.2港元的纯收入。

这一点,是《星岛日报》等报纸远远比不了的。”

刘志远摇头笑着说:

“不光是因为让利的因素,如果报纸的新闻内容不够好,读者也不是傻子,他们可不会掏钱购买。所以,沈主编你聘请的编辑团队功劳甚大。”

两人经过一番相互吹嘘后,定下了明天的首印量12000份。

为了尽快提升报纸的发行量,刘志远也是煞费苦心。

他见现在的新闻标题太过平淡,直接向沈宝新建议,引入了后世的震惊体。

当然考虑到时代因素,震惊体只在第二期的八卦新闻上使用。

例如,《震惊,这位顶级女星居然做出这等羞耻的事!》《震惊,这位知名男演员居然当众下跪求婚!》。

桀桀桀,让你们认识认识后世震惊体的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