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臣见君

“看前面黑洞洞,定是那贼巢穴,

待孤提剑赶上前去,杀他个干干净净……”

要说刘辩第一次在阵前亲手射杀了贼首后,不激动那必然是在作假。

如今营帐内,烛火摇曳,而在刘辩心情大好下,

只见刘辩高坐帅椅之上,双指并拢往下一点,便在帐中没有由来的便哼出了段戏腔。

要知道自己今日之所为放在后世史书中以一个“帝亲射贼酋,三军振奋”而论之必然是逃不掉,

若后世再有个民间演义小说之类给自己宣扬个“天子一箭定蓝田山”那岂不是更为妙哉?

然此时肃立于帐中的于禁,何炯一听刘辩忽然兀自在那唱起一番怪腔奇调后,

两人一时在旁皆神色窘迫,不知如今该如何是好,深怕此时开口会扫了天子兴致。

而刘辩瞥了一眼连句马屁都无的二人,顿时没好气道,

“朕嘱咐你们的事可都安排妥当?若无要事,你二人便可先行退下,这个时辰朕欲就寝了。”

何炯一听此言,便率先拱手回答,

“陛下,如今确有一要事,据探马来报,咱与那帮贼寇交战之际,

已被左将军(皇甫嵩)麾下探在探得,告之其是陛下在此之后,

如今左将军恐怕已在赶往蓝田路上。”

……

自己尚未见到皇甫嵩,反而其要来见自己吗?

刘辩其实如今还尚有些拿不准这皇甫嵩在如今乱世之际抱着是何等想法。

虽然后世史书对其评为“身经三朝,而始终一节”,

连卢植在离去之前也对自己信誓旦旦言之,

“皇甫义真,国士也,陛下当引以为臂助”。

但这些说千道万,刘辩却心中仍大有疑惑,

那为何于董卓乱京之际,各州郡纷纷起兵讨董,

却独不见这手握三万重兵的皇甫嵩征发一兵一卒入京前来勤王?

反而被董卓以一城门校尉之职,诱之入京,解了兵权,让董卓平添了两万大汉精锐部曲。

这或是其老而惜身?

抑或是想坐观成败?

这在未见皇甫嵩其人前刘辩都尚不得知。

想到此,刘辩面色难掩复杂神色,最终还是挥手让何炯,于禁退下,

自己又坐在帅椅之上随手拿起一块玉石,在刘辩再三犹豫后,

还是拿起刻刀在玉石上工工整整刻下了四个大字。

……

天微破晓,司晨尚鸣。

约有三百骑驰马已至刘辩等人安寨之所。

为首之人正是得知刘辩居然摆驾至此,而匆匆行军一夜赶来,且未着甲胄仅穿绛纱袍的皇甫嵩其人。

营寨值守士卒早被刘辩遣人叮嘱,今夜若有人前来须当即速报于帐内,

于禁在得知后亦匆匆报给刘辩,

但刘辩因昨日太过疲累,此时于营中尚在酣睡之际,

最后还是在于禁情急下轻声喊了数声后,刘辩这方才转醒。

“皇甫嵩这么快就到了?”

刘辩有些诧异于皇甫嵩的雷厉风行。

便当即起身不再拖沓,洗漱一番后,便要去营帐门口迎下皇甫嵩,

而在方出帐门之际,刘辩顿步忽而想到一事,

反而将穿好的鞋履脱下踢至一旁,竟赤脚匆匆走出营帐外。

如此这般后刘辩方在心中暗道满意。

“这样应该能显得我在迎皇甫嵩之时,心中颇有诚意罢。”

而皇甫嵩此时在营寨外已然恭候许久,眼见陛下竟赤脚前来迎接自己,便立马躬身谏曰,

“陛下何故行此轻佻之资?且当下日寒,陛下当注重圣体,切莫贪凉感了风寒……”

刘辩听到皇甫嵩如此直接的一句谏言,让其原本脸上的笑意当即兀自一僵,

这皇甫嵩真的是大汉忠良吗?

看到朕如此礼贤下士不应该纳首便拜吗?

这分明是在孩视朕!

刘辩看到其不察圣意的一副耿直模样,

便默默深吸了口气,便不欲与这上了岁数的老将计较。

但皇甫嵩在细细瞧了数眼在这几日行军中已然被磨砺得较以往憔悴许多的刘辩后。

这位曾拿十万黄巾人头筑京观的沙场老将居然一时之间居然虎目含泪,

当场便跪下叩首哽咽道,

“十常侍这些个阉宦霍乱朝纲论罪当诛,

而袁隗,卢植,杨彪这些朝中重臣,亦属无能之辈,徒看陛下受辱于斯,亦当诛之。”

刘辩眼见皇甫嵩如此情真意切模样下,难免面色上稍有动容之意,

但此时还是缓缓问出一句自己心中一直疑虑所在。

“爱卿既知朕与太后在宫中艰难度日,而十常侍又把控朝纲,使朝政愈坏,

左将军既手握重兵,又素来在朝中威名颇震,何不效昔年窦武,勒兵来京,亲自替朕尽诛阉宦?”

“臣非不愿,实不能耳,若臣领兵入京,那便开了外将擅兵之讳,

若到那时,亦如董卓这等狼子野心之辈又当如何,届时我大汉必将自内而乱矣。”

但刘辩听闻皇甫嵩解释后却尚不罢休,又接连问道,

“那朕若有一日深陷囫囵,为贼所困,老将军又该当何为?”

“嵩世食汉禄,而倘使某日,贼子若以陛下之安危以胁臣,那臣只得听贼摆布,

臣可以死,满朝公卿皆可以死,唯独于陛下安危不可不顾,事到如今,臣还请陛下明鉴臣之苦衷。”

尚未言罢,这位对大汉忠心耿耿的老臣又声泪俱下,泣不成声。

原来如此,看着伏地痛哭的皇甫嵩,刘辩如今也是疑虑尽解,

非是皇甫嵩其人不忠,反而是其过于尽臣节所致在政治上多被掣肘。

而刘辩待到明悟之后,便忽而毫无征兆的躬身作揖到最深处,对着其一字一顿道,

“老将军,大汉国之危矣,我不愿做亡国之君,卿想来亦不愿做亡国之臣,

辩意欲承光武之志,再造我汉家往日之威风,

但望老将军能为我驱使,若有朝一日,辩若能再奉宗庙,老将军必为首功。”

“此外辩虽年少,亦有一言欲替老将军正言久矣,

那便是若设使天下无有卿,不知当已有几人称帝,几人称王矣!”

刘辩话音刚落,就拿出早已准备好的二物,

一是当初刘辩割下张让头颅之宝剑,

二则是一块小巧玲珑的玺印,上面没有任何雕饰,唯有刻着四个大字,

死而后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