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水木大学的学术交流

办公室里,杨修杰教授指着另一位看起来威严的中年男子,对姜荣介绍道:“这位是农行的从文昊行长。”

“他是我们班同学的行业导师。”

“他今天刚好来学校,听说你来,他也过来见见你。”杨修杰教授补充道。

“从行长好!”姜荣恭敬地问候。

五道口金融学院执行的是“双导师”制度,一个研究生不仅仅有一个杨修杰教授这样的学术导师;还会有从文昊这样的行业导师。

这里的学生一毕业,不但会拥有顶级的学术资源,也会拥有顶级的人脉资源。

姜荣刚上燕京大学的时候,就想要“保研”到五道口。

不过现在,姜荣已经完全没有这个想法了,因为他的课题能让他直接“保教授”。

“小伙子比我想象中的年轻多了,一表人才!”从文昊笑着跟姜荣问好。

被夸的姜荣怪不好意地笑了笑。

姜荣的课题项目虽然刚通过,还没建立起框架来,但燕京大学早已经开始相关的课题项目了:

一篇篇相关论文陆续发布,燕京大学主办的《经济学季刊》,每一刊都有姜荣的名字。

紧接着,水木大学也跟上了,姜荣开始来水木大学做交流,水木大学近期也发了几篇相关的论文。

刚开始的时候,面对燕京大学和水木大学不断的论文发表,大家都以为这只是在给姜荣造势。

甚至有不知情网友又开始“反思”,抱怨燕京大学和水木大学两所顶级的学府成为了私人的工具。

但现在,大家意识到了不对劲:这完全是一个新大陆啊!

对这些整天抠抠搜搜,抠不出点有用东西的社科学者来说,一个“新大陆”意味着新无数宝藏啊!

一下子,大家对这位姜荣真正的重视了起来。

......

今天,姜荣来五道口金融学院是做学术研讨的。

杨修杰教授想要借助姜荣这个课题的机会,建立一个多元化理论体系下的金融理论研究体系。

杨修杰教授一直想要试着建立一种“东大经济学”模式下的金融机构体系,甚至想要跟着东大的崛起,重新定义国际金融体系。

但他之前一直无从下手,而姜荣的出现给了他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所以他一直跟姜荣的老师张敏学一样,为了姜荣可谓是上蹿下跳。

杨修杰教授也不确定自己有没有能力完成自己的野心,但现在姜荣站出来了,杨修杰教授想要以此为契机,建立起一种研究框架。

这样的话,框架建立起来了,或许杨修杰这一代人完不成什么,或许姜荣这一代人也完成不了什么,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总有后人会完成的。

......

“我们在进行下一步推算的时候,先建立一个理性化的假设前提...”

简单的寒暄和讨论后,姜荣站在白板前,认真投入地写写画画,开始讲解自己的思路了。

随着姜荣一次次的得到“长脑子”和自己学习到的知识不断增多,姜荣的成长是飞快的。

现在,每一次认真的思考和讲解,对姜荣来说都是在进步。

站在白板前,姜荣全神贯注地投入着、思考着、推演着......

杨修杰教授和从文昊行长双手交叉在胸前,认真地听着。

台下,几位研究生不管听懂,还是听不懂,都在认真地写着笔记。

......

姜荣的报告一直持续到晚上,跟杨教授、从行长,还有一群研究生吃完午饭后,姜荣也没有着急回学校,而是饶有兴趣地在水木大学的校园里游览了起来。

吃完饭的杨修杰教授和从文昊行长,坐在一辆行驶的奥迪A6L车里。

杨修杰教授问了一下从行长对姜荣的看法。

从行长想了想,开口道:“他的讲解数学性太强,我听不懂,但我总觉得他有点没定性,主持一个国家级社科课题,有点太儿戏了。”

从文昊毫不掩饰地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读过姜荣的论文,他本人其实对姜荣那“多元化理论”很感兴趣。

如果姜荣接的只是一个普通的省部级课题,先来一次迈步试的探性,从文昊会觉得很不错。

但一些人把姜荣的这个项目推上了“国家级重点项目”,从文昊觉得又太儿戏了。

行驶的奥迪车里,杨修杰听了从文昊的分析后,点点头,开口道:

“姜荣那小子的思维很活跃,观点很新颖!”

“但他的思想并不是太成熟,他成功之处就在于,他当了牵头人后,他就不再提观点了,只是借助极具创新的数学工具,进行客观的分析。”

“这样的话,他避免了跟所有人的观点冲突,反而为所有人提供了一种好用的分析工具,他在让大家按照他的分析工具走。”

“但这也证明了他没定型,不敢提自己的观点。”

“不过这样有潜力、不敢提观点的小子做‘牵头人’,我们这些人才能更好的施展我们的才能!”

从文昊一怔,一下就想通了什么,对杨修杰开口道:

“你们是把这个孩子当成一个‘吉祥物’?”

“也是!”从文昊想了想,觉得很合理,点了点头,继续开口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你们这些人谁做这个课题牵头人,谁都不服!”

“有个强势的权威当牵头人,总会压制其他人的想法,让整个项目按照他的想法走。”

“而文科不同于理科,理科讲究‘一就是一’,文科讲究‘百花齐放’。”

“但现在这个小子当牵头人,一切都不一样了,谁也不服他,就也可以看做谁也服他。”

“同时,没有了一个强有力的‘牵头人’,你们这些学者也可以建立各自的框架,从而实现探索的多元化。”

说到这里,从文昊满是羡慕地开口道:“这小子可真是气运之子啊,天时地利人和都被他占到了,白捡了一个‘国家级项目主持人’啊!”

接着,从文昊一下子又想到了姜荣的老师,最近窜上窜下的张敏学,猛然开口道:

“我明白了,那张敏学不但是想通过这个项目建立起一种研究框架。”

“更关键的是,他想要借助这个项目,培养他的学生啊!”

“毕竟这可是一个全国性的重点项目,汇集的是全国最顶级经管专家。”

“项目推进的过程,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

“作为项目的主持人,那姜荣能接触、学习全国专家的知识。”

“刚好趁着他自己的观点不成熟,吸取百家之长,诞生他自己的观点。”

“对!”杨修杰点点头,想起了姜荣,开口道:“这个小家伙很恐怖!”

“我跟他接触的次数不多,但他快把我的思想精华都吸光了!”

“而且他的成长速度是极其惊人的,每一次我见到他,都能明显感觉到他的成长。”

“他真的有能力吸收百家之长的。”

接着,杨修杰满是羡慕地开口道:“我的哪一个学生要是有他1%的学习能力,我也愿意跟张敏学一样,拼尽全力,推他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