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

本书的研究方法,大抵因袭前人研究中通行的文献法、比较法、学科交叉法等,只是在具体运用的时候力图有所创见。

第一,文献研究法。探讨民国北京戏剧市场,必须以民国时期的史料和文献为基础。本书将按照传统的研究路子,以官方文件、档案资料、报纸杂志作为基本史料,将学人们对民国北京戏剧业的研究成果作为研究的重要参考,通过对史料和前人研究成果的整理、归纳和分析,形成本书立论的基础。

第二,比较研究法。纵向历史的比较与分析有助于把握民国北京戏剧在地方戏剧史发展线条中的变迁性特点,横向性的比较则是定位北京戏剧市场发展阶段和转型特征的主要方法。

第三,多学科交叉方法。对民国北京戏剧市场的探析,涉及经济学、社会学、文化学、管理学等多种学科的方法和理论,因此,本书在主要采用历史研究方法的同时,将综合运用管理学、经济学、文化学、社会学和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与理论。

主要的创新之处在于:

第一,在研究视角上,结合近年来戏剧史、近代史研究的热点,在以往主要以剧种、戏剧文学为线条的戏剧史研究思路之外,别开一途,在经济学、管理学、历史学等多重视角下,以戏剧市场的经营和管理为抓手来系统性地探究民国北京戏剧市场的发展情况和价值特征。

第二,在研究材料的运用上,本书在运用文献史料的基础上,大量翻阅民国北京的报纸,查阅民国时期北京的档案资料,以此来分析和实证本书的观点。

第三,研究方法上,在兼顾以时间线条为主线的纵向历史研究方法外,还主要从横切面上考察民国时期北京戏剧市场的基本业态和竞争态势,探讨民国北京戏剧市场的行业结构关系和运行机制。

第四,在结论处,从共时性的视角出发将研究对象置于更为广域的范畴内,比照同期西方戏剧市场的发展业态、运行机制和特征,来判断和确定北京戏剧市场的发展阶段和转型特征。


[1] 对本书的研究对象,有两点需要加以说明:一是北京在1928—1949年间改称北平,为使文章研究对象指称明确,本书在宏观论述上使用北京的称谓,在具体的时间段范畴内使用北平的称谓。二是关于戏剧概念的使用问题。一般而言,戏曲指中国传统戏剧艺术,戏剧则是戏曲、话剧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统称,由于近代以来中国引入了话剧等一些西方演出形式,使用戏剧的概念更能涵括本书的研究对象。

[2] 蒋菁等:《中国民国艺术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38页。

[3] 在抗战后,由于战争的影响,传统戏剧业遭受重大打击,渐趋式微,时人对这一趋势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如,1938年创办的《立言画刊》上发表了几篇时人评论旧剧危机的文章,金仲荪《旧剧摧残之危机》,创刊号,1938年10月1日;红叶《国剧进化欤?退化欤?》,第2期,1938年10月8日;红叶《国剧评坛——京剧已渐步入没落时期受海派之影响》,第8期,1938年11月19日;文鹤荪《希望京朝派名伶负起保存京戏责任》,第15期,1939年1月7日;黄帆:《旧剧没落及其新趋向》,第200期,1942年7月25日。戏剧杂志《半月戏剧》也发表了讨论旧剧危机的一些文论,如马二先生《旧剧是否衰落的探讨》,第1卷第7期,1938年5月24日;许黑珍《京戏从此带病延年吗?》,第2卷第12期,1940年9月15日;等等。

[4] 参见张炼红《从“戏子”到“文艺工作者”——艺人改造的国家体制化》,《中国学术》2002年第4期。

[5] 泛意识形态化是指对于作为社会精神指南或支柱的意识形态所作出的泛化或过度化,亦即致使作为思想制度的意识形态化本身出现了某种夸大、膨胀和绝对化的特征和倾向。参见唐少杰《“意识形态化”与“泛意识形态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的一个问题沉思》,《现代哲学》2003年第3期。

[6] 董学文、李志宏:《“泛意识形态化”倾向与当前文艺实践》,《求是》2007年第2期。

[7] 康保成:《中国戏剧史研究的新思路》,《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8] 齐如山:《戏班》,北平国剧学会,1935年。

[9] 《戏馆子》估计成书于20世纪20年代之前,是此前尚未面世之作,编辑依据手抄件而成。见《齐如山文论》,辽宁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10] 齐如山:《国剧艺术汇考》,辽宁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11] 周明泰:《京戏近百年琐记》,传纪文学出版社1974年影印版。

[12] 王梦生:《梨园佳话》,商务印书馆1915年版。

[13] 燕石:《北京女伶百咏》,都门印书局1917年版。

[14] 凌善清、许志豪编著:《新编戏学汇考》,上海大东书局1925年版,第1、2卷。

[15] 佟晶心:《新旧戏曲之研究》,商务印书馆1926年版。

[16] 张肖伧编:《菊部丛谭》,上海大东书局1926年版。

[17] 余上沅主编:《国剧运动》,新月书店1927年版。

[18] 徐慕云编:《梨园影事》,华东印刷公司1933年版。

[19] 徐公美:《小剧场经营法》,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20] 谷剑尘主编:《剧团组织及舞台管理》,商务印书馆1941年版。

[21] 刘菊禅:《谭鑫培全集》,上海戏报社1940年版。

[22] 徐慕云:《梨园外纪》,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23] 出版时所用署名为张聊公。张聊公:《听歌想影录》,载《民国京昆史料丛书》第二辑,学苑出版社2008年版。

[24] 唐伯弢:《富连成三十年史》,同心出版社2000年版。

[25] 唐友诗:《平剧二百年》,放庐斋室1948年版。

[26] [日]辻听花:《中国剧》(第四版),北京顺天时报社1920年版。1925年改题名为《中国戏曲》,是为《中国剧》的第六版。

[27] [日]波多野乾一:《京剧二百年历史》,上海泰东图书局1928年版。

[28] 详见傅晓航、张秀莲《中国近代戏曲论著总目》,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版。

[29] 周贻白:《中国戏剧史讲座》,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版。

[30] 周贻白:《中国戏剧史长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

[31] 周贻白:《中国戏剧发展史纲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32] 《中国戏曲志·北京卷》,中国ISBN中心1999年版。

[33] 《北京志·文化艺术卷》,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34]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第1—75辑)(又名《北京文史资料》),北京出版社。

[35] 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北京文史资料精选》,北京出版社2006年版。

[36] 关于京剧的研究综述参见杨秀玲《近20年中国京剧书目研究之现状》,《中国图书评论》2009年第7期。

[37] 王遐举:《中国古代剧场》(油印本),中国戏曲研究院,1964年。

[38] 周华斌:《京都古戏楼》,海洋出版社1993年版。

[39] 侯希三:《北京老戏园子》,中国城市出版社1996年版。

[40] 廖奔:《中国古代剧场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41] 陈晋楚:《正乙祠大戏楼》,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版。

[42] 王瑞年:《街巷·戏园》,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

[43] 李畅:《清代以来的北京剧场》,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版。

[44] 周华斌、朱联群主编:《中国剧场史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45] 王珏:《北京的古典戏曲与戏楼》,北京出版社2006年版。

[46] 张发颖:《中国戏班史》,学苑出版社2003年版。

[47] 张发颖:《中国家乐戏班》,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

[48] 吴小如:《鸟瞰富连成》,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9] 吴小如:《〈鸟瞰富连成〉续编》,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0] 包缉庭:《京剧的摇篮——富连成》,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51] 李少兵:《1927—1937年的北京娱乐文化——官方、民间因素与新时尚的形成》,《历史档案》2005年第1期。

[52] 杜丽红:《20世纪30年代的北平城市管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论文,2002年。

[53] 原北京市档案局局长和北京市档案馆馆长王国华在“档案与北京史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倡导加强民国北京史研究时谈到,虽然多年来史学工作者收集了大批的有关史料,出版了许多民国北京史的著作、回忆录、地方史志资料,但与此同时,民国北京史的研究也有相当不尽如人意之处。他特别指出,北京市档案馆典藏的70多万卷民国时期档案的利用情况颇不理想。因此,他号召在加强民国北京史研究的过程中应加强对民国北京档案的利用。参见王国华《京华谭史录》,北京出版社2003年版,第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