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研究20世纪40年代中国自由主义文学的著作。

自由主义文学,是现代中国介于左右两极社会力量中间的一种特殊的文学思潮。从属于这一思潮的作家一般都深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专注于中国反封建的国民性改造,探讨人性的主题,反映自然人性的优美和乡村民风的淳朴,而在文学批评中又大力提倡宽容的精神。它的最大成就,其实是许多作家在创作中以艺术化的人生态度,闲适的心态、丰富的情趣、博学的知识,在任性闲话的语调里记录下隽永的人生况味,而又能以开放的气度吸收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熔铸成各自不同的创作风格,甚至创造出了文体之美。

人们不难从中理解中国自由主义文学为什么经常引起争议了。它从五四革命民主主义文学中分化出来,继承五四文学的反封建传统,却要在光明与黑暗、进步与反动的激烈斗争中超然于现实政治之外,所属的作家大多执意捍卫个人的尊严与自由,崇尚文学的美,反对政治对文学的干涉,这就使他们在革命时代常常身不由己地陷入、有时也主动地挑起文学与政治的争论。左翼阵营因此要批评他们远离时代的斗争,而国民党当局又对他们就现实的政治黑暗所做的批判多有忌恨,看不顺眼。他们就这样夹在两大政治力量的中间,作为中间派的文学左右为难,却又始终不肯放弃文学的理想。

中国自由主义文学的这种坚守,折射出了现代一部分知识分子不谙世事的天真,同时也彰显出他们忠于自己文学理想的单纯。这些作家,许多经历了时代浪潮的洗礼,依据他们内心的纯真信仰和对历史大势的认识,思想发生了变化,最终汇入了人民文艺的大潮,为新中国的文艺发展和美学建设做出了贡献。

中国自由主义文学的复杂性,复杂在纠缠进了特定时代这种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革命时代不同的社会力量向文学要求什么,这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学观念的冲突和对文学作品评价发生歧义的一个根本原因。矛盾的焦点,是你要文学的美,还是要文学的武器?从理论上把这两者统一起来好像并不困难,因为我们在总结了经验教训后特别强调作家要遵循艺术创作规律,同时又要有为人民服务的自觉。可是事实上,由于受不同政治立场的制约,在社会革命时期要在这样的观念上达成共识依然是困难重重的,甚至可以说不可能存在达成广泛共识、普通认可的文学观念。而在创作实践中情况更为复杂,因为哪怕认可同一文学理念的作家,一旦要把理念落到实处,他们依然会产生认识的差异,造成在生活和艺术关系理解上的个性化倾向,仍有可能发生冲突和争论。这些冲突在许多时候,特别是在20世纪40年代中国面临往何处去的关键时刻,都是围绕重大的政治问题发生的,因为它所涉及的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在那个时代,本身就是一个严重的政治问题,任何一种观点都可能引起不同阶级的强烈反应。这种情况,对当时的作家和文艺家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对今天的研究者也构成了重大的挑战。

我感觉十分欣喜的是,王俊面对这样的挑战,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把问题提到当时的语境中去,又站在21世纪人们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后所达到的思想高度,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研究。在厘清了20世纪40年代的文学环境之后,他坚持用历史的、审美的标准审视自由主义文学在这一环境中所做的思想和艺术探索,不回避他们当时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难免遭遇的尖锐批评,但又强调问题其实并非那么简单,因为这些作家的创作分明包含了反封建、反专制的进步思想,而在艺术上又做了创新的努力,取得了不俗的成就。这些作家、作品,到了今天这样的新的历史时期,人们与当时的政治斗争已经有了时间的距离,从而能以一种更为客观、更符合文学的审美规律的眼光来观看的时候,其争取自由与光明的人生理想和关注生命、尊崇人性的高贵,反映生活有情的一面,便显示出了艺术的独到价值和对于历史的积极意义。

王俊尽力避免受研究对象魅力的影响,以历史主义的态度面对自由主义文学的复杂性,肯定其成就,又不回避其缺陷,努力展示研究对象的历史面貌及当代意义,这样的治学态度其实还体现在他追踪20世纪40年代中国社会天翻地覆的变化,跟进考察自由主义文学的变化以及它在国统区、解放区等不同区域的不同际遇和一些作家的不倦探索,在时代的选择中评价其命运的归宿的历史的地位。这是需要学术勇气和审美眼光的,可以说他的这本专著,正是坚持历史的、审美的批评标准所取得的一个很有价值的成果。

王俊从硕士到博士都跟我学习,是我指导的比较早的研究生。在学生阶段,他就十分勤奋,显示出较强的理论思辨能力。他平时话语不多,但在学术问题上我们多有交流。记得在校时期他撰写了多篇文章,其中《如何“现代”,怎样“中国”?——新保守主义与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现代性问题》发表在《江汉论坛》,后又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卷全文转载,受到学界的好评。

今天,他的博士学位论文经过多年的沉淀和打磨就要出版了,要我写几句话,我就写一点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但显然是很粗疏的。若要了解20世纪40年代中国自由主义文学的复杂性,其探索与发展过程的艰难性,它的成就和教训,我还是要认真地推荐各位读一读这本专著。

是为序。

陈国恩

2018年5月25日

于武汉大学珞珈山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