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村镇文化景观整体保护与扶贫策略研究:以山西“三河一关”20个古村镇为中心
- 段友文
- 1647字
- 2025-04-24 18:43:33
二 本项目研究的目的、意义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丰厚的古代三晋文化。因地处中原汉民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交汇区,山西又是我国多民族融合的地区,中原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在此交融。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融合的特点使得山西历史上形成了大量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乡村聚落。在古代较为发达的经济背景下,相对封闭的地形因素使一些聚落得以保存。这些古村镇文化景观成为山西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保留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更重要的是使之渗透到在古村镇生活的世世代代民众的观念中。经过历史岁月的销蚀,这些文化景观有的遭到严重损坏,有的濒临消亡,完整保留下来的为数较少。本课题在对山西省“三河一关”代表性古村镇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古村镇保护利用的可行性模式,提出古村镇扶贫的策略,利用古村镇独特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资源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同时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为古村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学术咨询与有益借鉴。
(一)弘扬山西民俗文化,为非遗保护与利用提供借鉴
散落在全国各地的古村落是中国乡村社会的缩影,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基础,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研究古村落,对弘扬山西民俗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古村落文化景观是历史文化的产物,种类繁多,内涵丰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遗产,是一笔重大的民族民俗文化财富;同时古村落文化景观也是一种非常脆弱的、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每个古村镇都独具特色,它们不仅属于所在地县区,也是全人类的重要遗产。因此,文化景观是古村镇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对古村镇文化景观进行保护,有利于延续中华文化血脉,使悠久的中华文化遗产传承久远。
村落研究一直是社会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历史学以及人文地理学、旅游学等学科的研究重点。以往对古村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然地理等相关领域,也有少量研究将关注点放在人文学科领域。但以民俗学视角,借助人文地理学、景观学等相关理论对古村落的整体研究成果还比较少,对山西古村镇民俗文化特色资源的宣传和推介还处于“原生”状态。本课题旨在将古村镇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相结合,不仅研究其有形的建筑,而且要考察依附于这些古村镇而存活的独具地域和人文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运用民俗学理论、方法、视角对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名镇进行研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提供借鉴。
(二)加强古村镇保护,为农村和谐发展提供保障
中国社会的基本性质是农耕性,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古村落是中国乡村社会的一个缩影。古村落的保护和扶贫在整个中国农村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古村镇的经济发展、文化建设与整个农村现代化的进程紧密相联。山西古村落历史悠久、数量众多、特色鲜明,特别是山西古村落所处的地理位置——内外长城沿线的边关古村落和以晋中地区为核心的晋商古村落,都极具代表性。研究古村落文化景观及其扶贫策略,对利用古村镇的传统文化资源,保护古村镇村民们的居住环境,促进新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五位一体”建设的协调推进,必将产生积极影响。
(三)促进山西经济发展,为古村镇居民提供便利
山西不仅煤炭资源丰富,其地上文物的数量在全国也名列前茅,这些传统建筑、古迹文物以及与之相关的民风民俗大多存活于古村落之中。因此,研究古村落的保护和利用,对弘扬山西民俗文化、促进山西经济转型发展、改善山西民生建设有积极作用。本项目在实地田野调查和制定保护方案的过程中,将高度重视山西古村镇的综合性特质,注意发掘古村镇自然环境、民居建筑、历史氛围、文化创造等多元文化因素,从整体保护入手,以古村镇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依托,探索古村镇切实可行的保护方案和发展策略,通过对优势项目的科学开发、合理利用,带动当地旅游、文化事业,扭转过去以牺牲文化为代价的错误发展方向,在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留住乡愁”的同时,帮助古村镇居民在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逐步脱贫,走出一条自我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