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北方草原文学美学价值探究
- 温斌
- 1388字
- 2025-04-22 17:08:00
四 古代北方草原文学对美的追求概述
既然草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依托和环境之一,那么,自古以来,草原也就成为中国人民,特别是北方民族繁衍、生息的主要区域。在中国,草原形态虽然多种多样,但总的来说,草原主要还是绵亘在中国的北方大地,所谓长城内外、黄河脚下,向东延展至大兴安岭地区,向西扩展到阿尔泰山,西南蜿蜒至喜马拉雅山脉,向北一直到贝加尔湖一带的茫茫深林,其间杂草丛生、戈壁纵横、沙漠绵延、天水相接的广阔区域,就是孕育了中国草原文化、草原文明的北方草原。这里自中国最早的人群开始出现起,就产生了灿烂的文明,就以不同于中原文化形态的草原文化崛起、活跃于中国的历史舞台。因此,作为反映和表现人类精神旅程的文学创作也必然会对草原文化、草原文明深度触及,必然会在中国古代文化、文学的广阔园地中留下其深深的印痕。一句话,北方草原文学自然也就成为中国文学创作的重要有机组成。北方草原,从遥远的中国古代文学发轫时起,就成为草原文明、农业文明不断冲突、交融、汇聚的战场、舞台,演绎着动人心魄、感人至深的悲喜剧。其间以古代北方各种游牧民族为主要代表的草原民族,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段方式,吟唱、表演、创作了大量的令人叹为观止的文学作品,书写着草原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人生的情怀、民族的历史、生活的理想,成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历史长廊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由此,来自草原的慷慨雄放、豪壮健伟,又深婉流畅、自然和谐的天籁之声,就成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百花园中最奇特夺目、芳香四溢的绚丽花朵。
值得注意的是,探究中国古代文明、文化、文学的发展史时,我们必然会发现一个极为重要的文化现象,即中国古代文化从来也没有出现过文化断裂、终止的时期,中国古代文化从来也没有以单一的体系形态影响、决定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中国古代文学从来也没有以一种文体、一种风格、一种民族的创作独占某一时期的文坛。也就是说,从先秦到清朝,多元文化并存共生、多样文学交相辉映、多种民族创作彼此影响,始终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国古代文学的客观事实。而在这一过程中,充满激情、野性、灵气的草原民族以其异常充沛的充满活力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质不断冲击、变化着汉民族传统文化,从而使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文学自始至终成为草原文化与农业文化碰撞、融合的代表性范例,成为草原文化在与汉民族传统文化交汇融合过程中不断积淀、不断进步、不断升华的美学天地。
但是,学术界对于草原文化、草原文学的研究和探讨并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在此基础上逐渐呈现出来的古代草原文学的美学研究更是难以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然而,任何一个人去浏览中国古代文学,都必然会惊奇地发现不论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秦风》《唐风》和《雅》诗中个别诗篇与《诗经》整体风致、格调的迥然有别、另有洞天美景,还是在汉朝、匈奴长时期对峙下匈奴人发自内心的灵魂呐喊《匈奴歌》,或是洋溢着北方草原民族阳刚之气的北朝诗文,等等,北方草原文学始终以其特有的美学精神、美学追求催动着、活跃着丰富多彩的古代文学美学天地,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本课题研究将从西北草原的粗犷、豪壮的风韵之美在《诗经》的奏响始,至以草原为材料而倾吐一切的清代草原文学终,最终明确对朴野之美、自然之美、和谐之美、英雄之美、阳刚之美、世俗之美、文化融合之美的追求是古代北方草原文学美学价值的主要构成,从而进一步丰富中国古代文学、美学的研究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