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芬是我的博士研究生。还在读硕士期间,她就作为交换生去台湾学习过,所以自然对台湾文学也就多了一些了解和研究的兴趣。我们通常所说的美华文学中的很多华文文学作家,如白先勇、於梨华等,都来自台湾。基于她的积累与兴趣,我建议她的博士学位论文写作可以考虑、选择在美华文学领域中进行。她在这个领域里做下来,一晃好几年就过去了。现在出版的《美华文学中的美国形象研究》这本书,就是她在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继续研究与修改后的结晶。相较而言,该书在结构上更为合理,论述也更见深刻,实实在在地记录了学芬在学术道路上的不断努力与成长。

该书主要致力于美华文学中的美国形象研究,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空间视域下的美国地理形象,如古墓与围城意象,天堂与地狱的幻象,美国家园形象等;二是族群社会学视野下的美国各族裔形象,如离散的华人移民形象,白人“拯救者”形象,战斗着的华裔美国人形象,犹太人形象及黑人形象等。在美华文学形象学研究中,对华人形象、中国形象的研究屡见不鲜,对美国形象的研究则还不充分,显得零散、不系统。而她的美国形象的研究有助于丰富、深化当前学界在这方面的研究,同时,也有助于了解移民心态,认清美国现实,促进中美文学与文化的交流。因此,本书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学芬将美国作为一个国家的整体形象的研究中,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美国家园形象,这是很有创新性的。在美华文学的研究中,美国形象往往是冷漠专横、物欲横行、充满种族歧视的异国他乡,而很少被认为家园形象。但美国作为华人移民的新家园也是客观事实,也在很多作家的作品中得到了表现,即使这家园并不完全理想,但这个新家园却让他们放弃了旧家园,远离故国,历尽千辛万苦去追寻,由此可见,美国新家园的魅力。

在美国各族裔形象的研究中,学芬用大量的例证强调了美国“救世主”形象的虚幻性,进一步解构了美国的天堂形象,表现了对美国的清醒认识以及对美华文学的深入开掘。她看到了华人移民身份的嬗变,例如由离散者变成了典型的美国佬;发现了土生土长的华裔美国人不同于父辈,也不同于其他族裔的特点,其个性中最突出鲜明的一面就是充满了战斗性——为华人的权利而战。对美国的犹太人、黑人形象,她也有所涉猎。她从各族裔形象的研究中较为全面地建构了美国人的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学芬还从时代大环境、中国人的美国观等宏观角度,以及作家的身份认同、在美国的时间长短、目标读者等微观层面,对美华文学中的美国形象的成因做了详尽、深入的探析。当然,这本书行文中虽然不乏真知灼见,但也还是有一定的提升空间。这意味着在学术的探究上,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为导师,这些年,看着她勤学敏思,笔耕不辍,成绩不斐,深感欣慰。希望她今后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是为序。

李伟昉

2017年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