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国外贞元诗坛研究概况

唐代文学一直是海外研究中国文学中的热点,异域者的别样视角经常会给大陆研究者耳目一新的感觉。但因为贞元诗坛的研究在大陆起步已经较晚,所以海外研究者从整体上研究贞元诗歌的论著亦属罕见。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学者川合康三的《韩愈对“古”的认同——以贞元年间为中心》《初入长安的白居易——喧噪与闲适》[39]虽然不是以韩、白贞元时期的诗歌创作为论述主体,但却分别关注到了二人贞元时期的文学思想及特殊心态,对研究他们在该时期的创作有一定的启迪意义。另一位日本学者土谷彰男的《关于皎然〈诗式〉与大历贞元文学的划分——以中唐苏州文坛为中心》从考察文学地域和诗人群体入手,根据“中央—周边”的对立观念,认为“大历贞元文学之间有一些差异,大历与贞元文学的划分就在于此;大历文学主要是以中央为主,沿用五言格律诗来发展的;贞元文学是相对于中央的关系而发展的,其中,就文学观点与创作形式来看,苏州文坛具有明显的思想与活动事迹。因此,贞元文学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于地域文学的独立活动”[40]。结合作者在其另一篇论文《在中唐初期形成的苏州文坛——文学理论的展开与五言古体诗歌的关系》中的相关论述,作者从文体样式入手(一重五律一重五古),明确了大历、贞元文学的不同趋向,为我们从体式角度研究贞元诗坛的特点提供了启示。

美国学者斯蒂芬·欧文的《韩愈和孟郊的诗歌》[41]一书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二人的诗歌创作,尤其是该书的第二至第五章,分别以《孟郊早期的诗歌》《韩愈早年的生活和诗歌创作》《孟郊的失意诗及后期的诗歌创作》《韩愈:叙事体的发展》为题,基本上以二人在贞元时期的诗歌为探讨对象,提出了一些极具创见性的观点:如认为孟郊早期诗歌具有奇特、夸张、绝对性、喜欢对善和恶作出价值判断等,韩愈早期诗歌的不和谐性,如非诗化,对古风的迷恋,对叙事体的发展等。之后他又以宇文所安为名先后出版了《初唐诗》《盛唐诗》[42]和《中国“中世纪”的终结:中唐文学文化论集》(陈引驰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虽未明确涉及贞元文学,但这些书中对初唐宫廷诗歌、盛唐后期江南韦应物、顾况及中唐文化的相关论述均有助于对贞元诗坛中相关内容的研究。


[1] 胡适:《白话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86—187页。

[2] 郑宾于:《中国文学流变史》(中册),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65页。

[3]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351页。

[4] 《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3期。

[5]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1984年第9期。上述两篇文章后来被收入作者的《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一书,中华书局1999年版。

[6] 《文学遗产》1987年第3期。

[7]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03—424页。

[8]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

[9]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34页。

[10]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29—158页。

[11]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12] 硕士学位论文,黑龙江大学,2005年,第40页。

[13] 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14] 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8年。

[15] 《德州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16] 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17] 《中国社会科学》1984年第4期。

[18]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

[19]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20]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77页。

[21]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22]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23] 博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24]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5期。

[25] 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6] 贾晋华:《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99页。

[27] 《宜春学院学报》2010年第10期。

[28]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7期。

[29] 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98—313页。

[30] 《中国社会科学》1984年第4期。

[31] 《中华文史论丛》1987年第2、3期合刊。

[32] 陈伯海:《唐诗学引论》,知识出版社1988年版,第35页。

[33] 蒋寅:《孟郊创作的诗歌史意义》,《华南师大学报》2005年第2期。

[34] 《中国韵文学刊》2000年第1期。相关内容在其之前的论著中也有所体现,具体可参见胡可先《唐代重大历史事件与文学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13—315页。

[35]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36] 《学术界》2015年第6期。

[37] 《德州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第13、14页。

[38]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39] 两文分别刊行于《集刊东洋学》1984年5月和1985年11月,后收入其论文集[日]川合康三《终南山的变容:中唐文学论集》,刘维治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40] [日]土谷彰男:《关于皎然〈诗式〉与大历贞元文学的划分——以中唐苏州文坛为中心》,《唐代文学研究》(第十二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1] 田欣欣译,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2] 贾晋华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