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风起西方:西方童话文体的独立与经典童话的生成

风起于青萍之末。尽管童话如同民间故事一样,在世界各国都有着无比悠久的历史,但作为一种逐渐为世人所承认和理解的文体、摆脱自在而走向自觉的状态,则是从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国家开始的。欧洲14世纪至17世纪初的文艺复兴运动是西方文化发展史上一座伟大的里程碑,它标志着基督教神学统治在欧洲的崩塌,人不再是上帝的奴仆,而成为社会文化生活和历史活动的中心,人的价值与作用、人的体格与心灵,都受到了极大的肯定与重视;同时,它也宣告了资本主义时代的来临,在这个新的时代,产生了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思想,人的理性创造力和世俗欲望被大大激活,个体的自由发展以及对现世幸福与世俗享乐的追求开始被视为天经地义的事情。在这个时期,欧洲的文学艺术得到了极大发展,出现了拉伯雷、塞万提斯、莎士比亚等一大批“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1]而且,随着民族国家的形成,欧洲各国的民族文学也逐渐形成,人文主义作家们开始有意识地从各民族的民间故事和民间语言中汲取营养,进行文学创作。于是,长期被淹没、被忽略的民间童话开始受到文人的重视,意大利作家乔万尼·弗朗切斯科·特拉帕罗拉(Giovan Francisco Straparola,约1480—1558)、吉姆巴地斯达·巴西耳(Giambattista Basile,1575—1632)等纷纷致力于民间童话的搜集与整理,为欧洲艺术童话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17世纪末的《鹅妈妈故事集》无疑可视为这一趋势下结出的一枚硕果。

然而,历史的发展往往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直线前进的,童话的发展也是如此。文艺复兴运动虽然带来了人的解放和文艺的繁荣,但重视儿童并自觉地为儿童进行写作还没有成为时代的课题。即便是到了18世纪的启蒙运动时期,儿童问题也依然处于反对封建专制和宗教迷信、批判新兴资产阶级及其弱点的时代主潮的边缘,“天赋人权”的理念还没有直接地观照到儿童的阅读要求和精神需求,对“理性的王国”的推崇在一定程度上也妨碍了幻想、游戏、夸张等艺术因素与童话故事的融合。这种状况直到浪漫主义文学兴起才得到了根本的改变,韦苇先生即指出:“到18世纪末,(欧洲)童话开始逢上了好时机,那就是18世纪到19世纪的前半期,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为童话的生长、葳蕤带来了好运。”“浪漫主义文学在成熟期的许多主张与特征,为以想象为第一要素的童话发展开辟了康庄大道,并为童话文学获得肯定创造了空前有利的条件。”[2]因此,到了19世纪,童话王国终于迎来了格林兄弟、安徒生、豪夫、金斯莱、卡洛尔、王尔德等大师,有意识地为儿童创作的艺术童话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和赞美,西方作家也为世界童话史贡献出了第一批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