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子弟书是清代雍正、乾隆年间,北京八旗子弟创造的一种说唱文学。当时国家安定,经济繁荣,八旗子弟无所事事,很多人将精力投入斗鸡走马、玩票唱戏之中,创作演唱子弟书就是他们在闲暇之时的娱乐项目之一。子弟书的主要内容是改编明清小说戏曲的故事,反映清代中后期旗人的生活。其形式同鼓词接近,只唱不说,句式以七言为主,但可以自由增加衬字,韵脚押十三道大辙。开头有诗篇,篇末有结语。从雍乾时期到民国年间,子弟书在北京、天津、沈阳的八旗子弟之间流行。

子弟书自从问世以来,各种抄本、选本层出不穷,其中以黄仕忠主编的《子弟书全集》最为齐全。研究子弟书的论文和著作亦复不少,基本上集中在子弟书的历史背景、具体篇目鉴赏、文献来源等方面,尤其是版本校勘方面最为精严。但有一个问题是研究者不能回避同时也令人头疼的:散。

子弟书的存世方式是比较散乱的。它不像长篇小说,有一个整体的构造框架;也不像短篇小说集,各自独立成篇。目前存世的516部子弟书中,篇幅有长有短。长的可以有三十回,三四万字;短的只有一回,几百字而已。有的子弟书好几部都讲述同一个故事,用的是同一个题目,却是从不同的角度去讲述,各自独立;有的子弟书只有一个版本,却有多个题目;有的子弟书前后连接着好几部子弟书的内容,必须得阅读这几部才能看齐一个完整的故事;也有的子弟书是将一个复杂的长故事简略处理成一个短故事。这些一书多名或一名多书、内容互相连接或者各自独立的子弟书,常常让研究者头昏脑涨,更让初学者不得要领。

子弟书的内容也是散乱的。目前存世的516篇子弟书里,406篇改编自先秦诸子、唐宋诗文、明清小说和戏曲弹词,剩下110篇是原创作品。改编作品占所有子弟书的79%。可以说,不了解子弟书的故事来源,就不可能真的理解子弟书。子弟书的研究者必须知道,子弟书是从哪些作品中改编的,讲述的是什么内容,比起原文来有何艺术特色。而这,恰恰就是本书存在的意义。

子弟书题材来源复杂,需要一一指明出处。子弟书并非一定忠实于原作,常常对原文的内容和人物形象有所改动。还有的子弟书采用了和原文完全不同的表现手法,其艺术成就有高有低。而且目前存世的子弟书有516篇,几乎篇篇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很多故事是截取长篇小说或者戏曲的一部分讲述的。读者如果不熟悉整部小说戏曲,面对这些片段很可能如堕五里雾中。如果没有子弟书故事来源考证,研究工作就无法进行,读者也难以完全体会子弟书的妙处。

这个工作目前只有陈锦钊先生于1976年在台北做过。惜哉当时陈先生屈身一隅,材料有限,只统计出二百余篇子弟书的出处,而且并未指出子弟书和原文在内容和艺术上有何差异。笔者尽一己之力,将自身所见的516篇子弟书的出处,与原文的内容差异、艺术特色全部呈上,以飨同好,既可以便于其他学者的进一步研究,也可以为子弟书读者提供一些便利和指引。

这516篇子弟书的主要来源是以下三部子弟书集。

①北京市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辑校:《清蒙古车王府子弟书》,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版(以下简称“车王府本”)。

②张寿崇:《满族说唱文学:子弟书珍本百种》,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以下简称“珍本”)。

③黄仕忠、李芳、关瑾华:《子弟书全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以下简称“全本”)。

还有一些收藏于各大图书馆的孤本、散篇,都在每一篇子弟书后注明。有的子弟书的前后诗篇中标注了作者的笔名,还有的子弟书并未注明作者。目前黄仕忠的《车王府钞藏子弟书作者考》[1]一文已经考证出成于何人之手,笔者在此一一指出,不敢遗漏。有的资料注明了子弟书的原始版本,虽然数量有限,但也逐一注明。

本书主要包括以下信息:

①子弟书题目及其所在位置,即读者可以在相应书籍的相关页找到它。

②作者(如果能确定的话)。

③原始版本,即被哪一部子弟书集所收。

④题材来源。

⑤故事内容与原文的异同。

⑥艺术特色。

⑦本书末尾的音序索引,以子弟书题目的第一个字为准,方便不熟悉戏曲小说的读者使用。

子弟书的排列顺序,以原文年代为准。比如,子弟书《子路追孔》取材于《论语·微子第十八》,为年代最早者,后面是取材于《孟子》的子弟书《孟子见梁惠王》《齐人有一妻一妾》,再后面的子弟书取材于唐诗、宋文、元曲、明代传奇、明代小说,以及清代小说、戏曲、弹词、鼓词民歌,八旗子弟的原创作品放在最后。


[1] 黄仕忠:《车王府钞藏子弟书作者考》,刘烈茂、郭精锐等《车王府曲本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13—4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