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承与开拓:环境史史料研究与探索
- 周琼主编
- 1457字
- 2025-04-25 18:24:30
二 环境的日常变化
环境的异常变化往往后果严重、变化剧烈,但人们更多的情况下是生活在日常变化、波动较小的环境之下,后一环境更值得探讨。学界以前常以替代性资料来研究历史上的气候及其变化,但由于史料的局限性与样本的有限性,也易引起争议。比如以寒冷事件来反映时段气温、气候及其变化,然而冬季寒冷并不意味着全年气温较常年偏低,气温偏低也不意味着一定干燥,冷、暖与干、湿并不构成完全的对应关系。鉴于此前学界更多地以温度变化来反映气候变化,对日常时期干湿状况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兹以后者为例进行说明。
清代曾留下了丰富的降水资料,在现代科学仪器观测之前,[7]清代全国各地的雨雪奏报是非常典型的文献材料。此类奏报以月报为主,也有随时奏报或数月并报者,降水起始有时精确到时辰,地点范围以府县居多,信息来源多是省级以上官员亲历或是地方属员的汇报。除降水的描述性语言之外,还有具体的降水起讫时间、强度、渗透土壤深度或降雪厚度尺寸,后者即所谓的“雨雪分寸”。时间分辨率一般为府,少数为县。时间分辨率最高为每次降水过程。特别是后一指标,找出降水量在各地不同土壤及其降水前含水量(墒情)下的渗透参数,可以换算成现代的降水量数据。这些奏报至今仍保存在海峡两岸的清代档册之中,且数量庞大、涉及区域广、系统性强、时间分辨率高。截至目前,只有个别学者用以重建乾隆以来黄河中下游的降水变化序列,时间分辨率可以精确到年、季。[8]
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学者对雨雪分寸奏报做出初步评价:“精确度不一定很高,但有一定的可靠性。”[9]此后,笔者尚未见到对此档案进行逐一整理的具体甄别评估意见。对雨雪分寸奏报的详备评价尚待来日,为此需要阅读、鉴别大量的原始奏折。不过,笔者阅读若干此类档案时发现:其一,语言表述的笼统性与伸缩性,而且有时也受到当时官员与朝廷态度的影响。其二,同一地区同一次降水渗透深度,有的在不同官员的表述之间存在出入。
“深透沾足”曾是官员表述降水充沛的描述语言。何谓降水“深透沾足”?乾隆四十年(1775)九月二十五日,两淮盐政伊龄阿就辖区降雨情形奏称,扬州从九月“二十二日辰刻起,昼夜大雨如注,直至二十三日辰刻止,地土深透,约有三四寸,四野沾足”。[10]十月初八日,乾隆在“三四寸”之旁朱批,“三四寸,何得谓之深透沾足?”[11]当日上谕,要求江苏巡抚萨载、两江总督高晋据实详查复奏。上谕认为,“如果昼夜大雨如注,则其入土断不止三四寸。若仅止三四寸,又何得谓之深透沾足?恐所称昼夜大雨及深透之说,不免稍有粉饰,未必尽确。”[12]在未获悉上谕之前,十月十二日萨载上奏,仍称此前二十二、二十三等日,本地“得雨普遍沾足,地土滋润”。[13]然而十月十五日接悉上谕后,在十七日的奏折中则改称,“二十二、二十三两日,雨势绵密,沾被甚广”。此前的“沾足”没有了。奏折中还逐一奏报各府此两日的降水情形,以渗透深度尺寸作为具体数据,其中“江宁、常州、镇江三属内溧水、江阴、金坛等县,得雨一二寸,其余各县亦有三四寸不等”。[14]可见此前的深透、沾足之说不实。再说高晋,他在接到上谕后的回奏中则说,“迨二十二三两日,雨水优渥,远近均沾”,而非深透沾足,正如朱批“究属未(深)透(沾)足”。高晋还具体说明,“其余江宁、苏州、常州、镇江等府属,亦据禀报各得雨四五寸不等”,[15]此处的“四五寸”与上述萨载奏报的“一二寸”、充其量为“三四寸”是有明显区别的。
上述事例说明,随着史料的发掘与拓展,揭示出的环境史内容将更为丰富具体。然而找到此类文献,还需比对分析,明晰原委,找出异同,减少误差,然后才能据此进行研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