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探索与方法创新

以翠湖为例看诗文中的环境史史料

林超民[1]

说到史料,自然想到历史文献,历史著述、地方志书、考古文物、碑刻金石、档案资料、家族谱牒等。这些是研究历史最基本的资料,需要认真收集整理。在广泛收集史料和深入研究史料的基础上,可以编辑“史料目录”“史料丛刊”“史料编年”“史料考异”建立史料数据库。方国瑜先生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学习榜样。他以数十年的工夫,撰写了《云南史料目录概说》,主持编纂了《云南史料丛刊》。为研究云南历史、文化、社会、经济、政治、军事等奠定了基础。

在环境史研究中,有一种资料,不是历史文献,而是诗文,兹以昆明翠湖为例说明诗文在研究环境史中的不可忽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云南昆明市政公所总务课编写的《昆明市志》中,在《河湖泉》一节中,对翠湖有简略的记录:

九龙池,即翠湖,一名菜海。在市中五华山右。水清冽,勘作饮料。现自来水公司之压水机即设于其旁,取供全市之饮用焉。有河曰:通城。穿城垣西流至小西门外西楼下,与老篆塘河会,流入昆池。

翠湖之滨有温泉一缕,迸自地隙,惟混于他水,颇难确定。昔有李姓者曾在翠湖东北岸,禹门寺巷住宅内凿池将此温泉引入沐浴。特温度颇低,入冬难供沐浴。现翠湖公园经理处复将此温泉寻出,拟砌池与冷水隔离,俾仍供沐浴之用。

这段史料让我们知道翠湖的方位,翠湖的形成、翠湖的大小、翠湖的水质、翠湖的功用等。但是,比较简略、抽象,很难让我们一窥翠湖全貌。

如果我们从诗文中看翠湖的环境,就是另一种景象。

比如,秦逸的《晚登海心亭》:

绿波青浅碧云深,万里孤亭试一临。

水鸟忘机呼佛字,游鱼得所识禅心。

烟迷海气连城白,日落山光入座阴。

到此乾坤增别恨,阑干背倚欲沾襟。

让我们看到翠湖“绿波青浅碧云深”的美好环境。

又如李根源的《谒杨襄公祠在翠湖边》:

拜公翠湖祠,湖堤柳烟袅。

近水花成围,远山青未了。

如此好春光,嗟予病且老。

展示了翠湖近水鲜花盛开,可见远山苍翠的美好环境。

马标的《雪后过翠湖》:

寒林欲洗雪初晴,最喜翠湖堤上行。

戴月归来心念净,碧空无翳水盈盈。

昆明四季如春,冬天偶有降雪,大雪过后,天空一碧如洗,纤尘不染。

朱守训的《翠湖》:

翠湖佳景步逍遥,水绿千畦万柳条。

试汲小龙潭水饮,采莲歌度采莲桥。

翠湖“水绿千畦”,柳条翻飞,水质优良,可以直接饮用。

孙珮珊的《翠湖杂咏》:

平湖春水碧盈盈,一片斜阳两岸明。

红是莲花绿是柳,不堪处处子归啼。

水气苍茫雾气寒,石桥如带夕阳惨。

何当远采西山竹,持向莲湖作钓竿。

长堤芳草恋行人,燕语花娇媚晚春。

毕竟翠湖风景好,华山如黛柳如颦。

翠湖花红柳绿,水汽苍茫,长堤芳草,燕语鹃鸣,“华山如黛柳如颦”。

袁婉芝的《翠湖竹枝词》之一:

翠海新枝露气凉,一天明月一堤霜。

船从洗马河边过,两岸荷香又柳香。

民国时期,翠湖通过洗马河与滇池相连。在翠湖可乘船经洗马河到大观河再到滇池,“两岸荷香又柳香”。

袁婉芝的《翠湖竹枝词》之四:

小龙井水一肩挑,路入垂杨转画桥。

家在湖西风月好,半堆画轴半诗瓢。

住在翠湖西边的人家,一半在画中,一半在诗里。

张积厚的《翠湖竹枝词》八首中,第三首:

碧漪亭外放生池,杨柳牵风舞妙姿。

尽有游人知乐意,争来撒饵饵鱼饥。

翠湖碧漪亭有放生池,池畔杨柳飞舞,游人撒鱼饵,喂鱼为乐。

第五首:

四围春水碧于莎,芳草香荷点缀多。

爱煞天然一轴画,微风过处起微波。

春水碧,芳草香,天然一幅画图,美不胜收。

第七首:

垂钓临渊避市喧,品茶移坐绿杨村。

浣裳丽女还家早,沙路斜阳晒水痕。

翠湖可以垂钓、可以洗衣。环境清幽,没有城市的喧闹,安静地坐在绿杨树下品茶,别有一番情趣。

第八首:

为荡胸中万斛尘,闲来无事寄吟身。

湖山城市清如许,管理滇南第一春。

昆明是一座风光迤逦,空气清新的“湖山城市”。有“滇南第一春”的美誉。

翠湖的楹联也是环境史的重要资料。

陈荣昌题翠湖西门:

十里春风青豆角,

一湾秋水白茭芽。

翠湖边曾经是农家菜圃,所以有“菜海子”之名。这副对联,让人联想到民国时期,翠湖周围有菜地,种植豆角、茭白等蔬菜。

如于右任题翠湖海心亭对联:

秋水清无底,

奇石浪纹斜。

当时,翠湖的水质优良,清澈见底。与湖水可以直接饮用相印证。

散文也是研究环境史的重要史料。换言之,我们也可以在散文中找到环境史可靠而有用的资料。

方树梅的《翠湖小记》就是研究民国时期翠湖环境的重要资料。

文章一开始记述翠湖沿革:

滇会西北隅,有翠湖焉。周约三四里,北有平冈,东有螺山,东南有五华山,南为五华右腋,西则北高而南洼。元初置行省,始范入城内。

明代北冈建贡院,今之云南大学也。南畔建皇华馆,秋闱正副主试进省,未入闱时、及放榜后居之。西北有大生庵,东北有禹门寺,东南有海潮庵,南有轩辕宫,西南有金莲庵。西则北半部高,为沐氏历代别墅;南半部洼,为营兵蓄马所,所谓柳营洗马也。湖水由此出,后人呼为洗马河。四周沧桑屡变,今古迥异矣。

接着记述翠湖周边的环境:

湖为四周居民私有,此疆彼界,湖心大半种荷,其他较高之田有栽稻及蒲草者;湖心四面,春来绿柳盈堤,夏至红莲满地,草木丰茂,烟水苍茫,黄鹂白鹭与秧鸡、谷雀飞鸣于其际,而队队鸳鸯相栖于绿荷之下,泼泼锦鲤牣于白波之间,其野趣有非丹青家所能描写于万一。全湖四时翠色堪掬,此湖所由名。湖心出水者九,故又名九龙池。其四面较高地,居民多种菜,又名曰菜海。

《翠湖小记》还记述了翠湖的人文景观。例如:“昆明善人倪士元、翰林倪琇,于湖心倡建莲花禅院”“湖心旧无堤,游必买小舟,自莲华禅院建后,阮元自南而北,筑一堤,始得步行之。禅院当湖中,后人名曰湖心亭。南堤有桥曰采莲桥,北堤有桥曰燕子桥”“清光绪中叶,总督仁和王文韶、巡抚贵阳谭钧培、粮储道陈灿倡建经正书院于湖北,有讲堂,有书楼、书舍二十四”“陈荣昌任贵州学政时,以钱南园文章气节名天下,出廉俸,托解元施有奎购湖东南史姓地,建南园祠。每岁四月朔,南园生日,三迤人士祠祀之。平昔过祠下者多瞻仰之”。“昆明顾品珍任督军时,三迤士夫以安宁杨文襄一清出将入相为明名臣,而为张永划策,诛奸珰刘瑾,明社转危为安,厥功尤伟,倡建祠于湖西北隅。每岁十二月初六,文襄生日,三迤士夫祠祀,多有诗。抗日期间,祠为敌炸毁”。“会泽唐继尧又自湖东南筑堤达西北,东南中架铁桥一,西北中建石桥一,两地往来者甚便”。

方树梅还介绍了陈荣昌所拟翠湖八景:春树晓莺、秋窗夜月、精舍书声、酒楼灯影、柳营洗马、莲寺观鱼、绿柳息阴、翠湖听雨。

翠湖八景概括了翠湖的主要特点。为我们认识翠湖的生态环境,提供了形象、生动、具体的景观。

罗养儒的《翠湖之旧观》,则比较详细地记述了翠湖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变迁。

翠湖曾有“荷花田”:

柳堤外即是湖沼,水不甚深,约尺许至三尺。中间一遍(片),概行种荷,咸称为荷花田。二月间,即见荷钱出水,四月底,即有花开,端午后,花即茂盛。花却有两种,无莲房结子者咸曰荷花,有莲房者则曰莲花,此滇人对于花之定名也。荷田约占湖面二分之一,在荷开盛时,诚是一莲花世界,斯而万水千山都无颜色。

还有其他水中作物:

湖中亦有菰、蒲、茭、苇,然不蕃于湖心,只萧森于湖滨水浅处,究亦不十分多也。因此,在四、五、六、七月间,翠湖上是锦明霞丽。

翠湖不仅有荷花、茭白、茨菰,还有稻田:

往昔,湖之南面,在接近洗马河一段之湖滨水浅处及皇华馆前面,复牵连到今之钱南园祠堂前,其一带水浅处,则是种满香稻,且年年收获极好,以湖滨土肥也。此栽种者,是一班栽种荷田之人以余力而种稻,喜其不纳田赋、不缴税课,可得到一种纯利也。其景象如此,故昔日朱筱园有句云:“七月西风翠湖上,藕花常伴稻花开。”

翠湖不仅有九龙池,还有珍珠泉:

由洗马河之淌水沟处向北上行约五百余步,另有一涌出泉水处,共名之为小龙潭。在往昔,此一龙潭水极有名,以清冽异于他泉也。潭不甚大,亦不甚深,潭面略具圆形,径约及丈五六尺,深处则只及二三尺。潭底泉水,如珠颗贯串而上,时人遂名此为珍珠泉。潭之周围原无遮栏,只有一小沟,弯曲而通到洗马河,故泉水旺时,以有输出处仍不至漫于地面。在光绪十六七年(1890—1891)间,有二三川人,以潭水清甜,遂结庐于潭畔,取潭水发豆芽,果然发出豆芽来肥嫩香甜,已而营业旺相,用水较多,惧泥浆流入潭内,乃购选石料而围绕之。于是,一般人竟舍小龙潭三字于不言,直呼其处为豆菜房。

民国时的小说家、散文家,凡到过昆明的几乎都有记述翠湖的文字,这些同样是研究翠湖与昆明生态环境的宝贵资料。

老舍在《滇行短记》中写道:

靛花巷的附近还有翠湖,湖没有北平的三海那么大,那么富丽,可是,据我看:比什刹海要好一些。湖中有荷蒲;岸上有竹树,颇清秀。最有特色的是猪耳菌,成片地开着花。此花叶厚,略似猪耳,在北平,我们管它叫做凤眼兰,状其花也;花瓣上有黑点,象眼珠。叶翠绿,厚而有光;花则粉中带蓝,无论在日光下,还是月光下,都明洁秀美。

云南大学与中法大学都在靛花巷左右,所以湖上总有不少青年男女,或读书,或散步,或划船。昆明很静,这里最静;月明之夕,到此,谁仿佛都不愿出声。

老舍特别强调翠湖的两大特点:秀美、清净。

汪增祺在《翠湖心影》中说,昆明是翠湖的眼睛。

昆明和翠湖分不开,很多城市都有湖。杭州西湖、济南大明湖、扬州瘦西湖。然而这些湖和城的关系都还不是那样密切。似乎把这些湖挪开,城市也还是城市。翠湖可不能挪开。没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为昆明了。翠湖在城里,而且几乎就挨着市中心。城中有湖,这在中国,在世界上,都是不多的。说某某湖是某某城的眼睛,这是一个俗得不能再俗的比喻了。然而说到翠湖,这个比喻还是躲不开。只能说:翠湖是昆明的眼睛。有什么办法呢,因为它非常贴切。

汪曾祺对翠湖的一段简洁、生动、具体的描写,展现了十分优美的生态环境:

翠湖这个名字起得好!湖不大,也不小,正合适。小了,不够一游;太大了,游起来怪累。湖的周围和湖中都有堤。堤边密密地栽着树。树都很高大。主要的是垂柳。“秋尽江南草未凋”,昆明的树好像到了冬天也还是绿的。尤其是雨季,翠湖的柳树真是绿得好像要滴下来。湖水极清。我的印象里翠湖似没有蚊子。夏天的夜晚,我们在湖中漫步或在堤边浅草中坐卧,好像都没有被蚊子咬过。湖水常年盈满。我在昆明住了七年,没有看见过翠湖干得见了底。偶尔接连下了几天大雨,湖水涨了,湖中的大路也被淹没,不能通过了。但这样的时候很少。翠湖的水不深。浅处没膝,深处也不过齐腰。因此没有人到这里来自杀。我们有一个广东籍的同学,因为失恋,曾投过翠湖。但是他下湖在水里走了一截,又爬上来了。因为他大概还不太想死,而且翠湖里也淹不死人。翠湖不种荷花,但是有许多水浮莲。肥厚碧绿的猪耳状的叶子,开着一望无际的粉紫色的蝶形的花,很热闹。我是在翠湖才认识这种水生植物的。我以后再也没看到过这样大片大片的水浮莲。湖中多红鱼,很大,都有一尺多长。这些鱼已经习惯于人声脚步,见人不惊,整天只是安安静静地、悠然地浮沉游动着。有时夜晚从湖中大路上过,会忽然拨剌一声,从湖心跃起一条极大的大鱼,吓你一跳。湖水、柳树、粉紫色的水浮莲、红鱼,共同组成一个印象:翠。

这样的例子还不少,限于篇幅,只能举几个例子说明。更多的资料有待于我们从诗文中找寻。

除了诗文,还有照片、图画、邮票、音像等都是有丰富的环境史史料。值得特别一提的是,民国三十八年云南省银行发行的五十元钞票,印有翠湖的图片,这也是十分珍贵的环境史史料。

从历史文献中的史料和诗文中的翠湖我们可以得知,翠湖的生态环境在元代将昆明定为云南省省会后,就不断地发生变化。但变化是缓慢的,十之七八保存自然生态环境。明代昆明建筑城墙,原来与滇池相连的翠湖被城墙隔开,成为昆明城的一个湖泊。人们不断在翠湖修筑堤坝、建筑道路,兴建楼台亭阁、寺庙祠堂,翠湖的自然景观与生态环境逐步发生变化。如果说,唐代拓东城建设到元代昆明城建设,翠湖还保留较多的自然生态环境;那么,从明代建城墙到民国时期,翠湖的自然生态环境不断发生变化,自然生态环境逐渐被人文环境所替代。明代以前翠湖十之七八出于天然,是“不自然中的大自然”,到民国时期,翠湖景观十之七八由人工造成,是“自然中的大不自然”。这个变化虽然很大,但基本保持了翠湖原有的生态环境,如九龙池的九个泉眼,与滇池相连的洗马河,洗马河北面的珍珠泉(小龙潭)。荷花池、稻田、菜地、池水连成一片。四周古柳高树、四时鲜花,具有城市湖泊风光,又有古朴田园风情。在城市湖泊中别具一格。

以翠湖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诗文在中国图书四部分类法中为“集部”,不在传统的“史部”,不属于“史料”,但我们依然可以将其作为史料加以运用。而且可以起到史料没有的特别作用:形象、生动、有趣。

不过,在运用诗文做环境史史料时一定要格外小心谨慎。

第一,要注意作者的身份地位、社会经历、思想情感,这些都会对他的诗文产生重大影响,都会对诗文反映的环境带来主观色彩而失去真实性。

第二,诗文有比喻、有夸张、有虚构、有情感,这些或多或少会影响其历史的真实性、可靠性。不能轻易把诗文的文字当作史料直接使用。

第三,一定要注意诗文的地域性,即诗文所描写的地点、不能出现空间错位混乱。

第四,必须注意诗文的时间性。只有确定诗文所表现环境的确切时间,才能对环境史的研究有所裨益。时间错乱,就会失去所有文字的真实性、可信性。

第五,对同一景观、同一环境,不同的作者、同一个作者在不同时候,都会有不同心情,写出来不同的情景。

诗文中有许多环境史的资料,是研究环境史的一大资料宝库,有待我们深入研究、认真分析、仔细考究、恰当运用。运用得当,将对环境史的研究产生巨大推动作用。


[1] 林超民(1944—),男,云南腾冲人,云南大学教授、云南文史研究馆馆员,研究方向:中国民族史、云南地方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