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庆祝蔡美彪教授九十华诞元史论文集
- 李治安主编
- 1092字
- 2025-04-28 10:43:03
四 历史观和治史的方法
蔡先生是深受郭沫若、范文澜影响的一代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他在多个场合谈到马克思主义对指导历史研究的作用。他认为,史学工作者,要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发扬实事求是的严肃、严谨的学风,从实际出发,不断开拓进取,经过辛勤的劳动,一定会取得高质量的学术成果。他强调,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不能机械、僵化、教条。他说:“马克思主义不能成为僵固的教条,而需要不断地汲取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新成果,以求得生动活泼的发展。但是,如果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需要引进某种新理论新方法来代替,那就是严重的误解了。”他在一篇文章中,从两个方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性。“第一,马克思主义不仅给予我们以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而且它本身又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直到现在,在世界任何国家都还没有出现过足以代替马克思主义的更完整更科学的体系。在某些具体的学术领域中,应用某种具体的科学方法,当然也可以获得科学成果,但它并不能代替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不能因而抹杀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区别。第二,马克思主义历史学需要借鉴或吸收本学科以至相关学科的某些研究方法。但具体的研究方法取决于不同的研究对象,而不能像工厂设备那样简单移植。研究中国史与研究美国史、欧洲史的方法不尽相同。研究中国的先秦史与研究近代史,乃至宋史与研究元史,也需要不同的具体方法和手段。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民族史等专史的领域,也各自有其不同的具体要求。严肃的科学工作者,为确保某一课题的最佳的研究方法和表述方法,往往需要经过反复探索,而不是简单的抄袭或模仿。事实证明,某种使用于一切领域并足以代替马克思主义的所谓新方法,是并不存在的。”(《〈历史研究〉三十五周年致辞》)这正反映了蔡先生的历史观和遵循的治史方法。
他多次说过,学术史的发展表明,任何堪称新创的科学成就,都只能是多年潜心研究的结晶,而不能是趋时哗众的空谈。我不止一次听到蔡先生引用马克思的名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他常用“天圆地方”来形容做学问的要领。“地方”就是要坐得住,“天圆”就是要善于思考。他还说,“做学问,写文章,如同厨师烹饪做菜,食材和作料都一样,但做出来水平高低却大不相同”。“厨师不能只会做一道菜,而要会做多种菜。搞研究和写作,也要尽可能全面,著书、写论文、编辞书、书评、文章要都应该在行。”“做学问高明之处,不在于发现新材料,而是在于从大家常见的史料中发现问题。”他的很多关于历史观和治史方法的精辟见解,对于我们的学术研究工作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