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龄风度”与张九龄的经典化

马东瑶[1]

经典的出现,总是与接受者的参与有着莫大关系,文学作品也好,文人典范也罢,大体如此。宋代以后,在文人作品中作为熟典而常常出现的“九龄风度”一词,正体现着接受与典范化的问题。张九龄,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被称为唐代玄宗朝最后一位贤相。《御览经史讲义》称:“唐之贤臣,姚宋房杜。开元之际,九龄风度。建中克复,浑瑊马燧……”[2]开元时期,政治清明,群英荟萃,而张九龄为何独能以“风度”称誉当朝与后世,以致成为开元的符号?所谓“九龄风度”,到底所指何意?

事实上,“九龄风度”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有着颇具意味的演变过程,其中又以宋人与力最多,可以说,正是在宋人的接受、阐发和体认中,其内涵才得以真正确立。本文以宋代欧阳修、宋祁所著《新唐书》对后晋刘昫《旧唐书》的改写为考察中心,试图对这一接受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加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