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从初中就开始的生意

阳光明媚,莺歌燕舞,三月的春风刚刚吹醒大地!

赵风华有心赏春,十五六岁的小伙子,不正是在春日下随风驰骋的好年纪么?

但此时的他却裹着厚厚的棉服,坐在地下车库的工具间,借着那昏暗的灯光奋笔疾书。

外面阳春虽暖,却禁不住室内苦寒。

他在写作业,但,又不是写作业。准确的说,他不是在给自己写作业。

实际上,他此时是在完成一项工作:通过“帮”同学写作业并获取微薄的报酬。

赵风华的父母在这座小城打工,家里条件一般。他的母亲在小区的物业里做保洁,为了节省开支,父母以每个月100元的极低“租金”,暂住在这个工具间里。

工具间虽常年不见天日,但好在旁边就是小区里那早已废弃的游泳池,露天游泳池与车库同样处于负一层,四周与车库打通,也因此,此处的通风条件还不错,赵风华一家也倒是避免了终日呼吸汽车尾气。

自初中一年级下半学期开始,赵风华开始了代写作业,如今已经做了小两年。

这项工作可不简单,因为你不但要帮同学快速的完成作业,还要避免被老师发现,因此要学会用不同的字迹,甚至要根据同学的成绩来量身定制答题内容。

他精于此道,也因此在“代写”这种都已经开始市场化的今天,两年时间,赵风华依然靠着这份“工作”赚到了五万多!他帮助的同学,或者说是客户,对他也是信赖有加,即使他的报价会高于市场价20%!

五万,对于赵风华的家庭来说,这是一笔巨款。赵风华将这笔钱悄悄存在自己放压岁钱的银行卡上,想着以后自己上大学,可以不用再找父母要学费。

而父母对此并不知情,他们只是发现上了初中的赵风华,学校的作业忽然多了,孩子每天都要写作业到很晚,即使是周末,也很少有时间出去和小学时的伙伴们玩。

但因为儿子的成绩在学校里一直很好,他们也并没有想太多,善良的父母自然而然地认为:只有更多的付出,才能有更多的收获。所以孩子成绩好,主要是因为孩子很勤奋地做功课。

赵风华的“客户”主要有三个:父母都在银行体系上班的郭乐、家里在本地做连锁餐饮的何冬材,以及父亲在外地企业任高管的刘洋。其中郭乐和刘洋是赵风华的同班同学,而何冬材在隔壁班,他是郭乐的小学同学,也是郭乐介绍给赵风华的“客户”。

三个家庭有着共同的特征——不差钱!

但郭乐是最大方的那个,郭乐的成绩也比另两个人好一些。

从赵风华的角度看,郭乐并不比刘或者何更聪明,但郭乐态度相比他们更端正一些,郭乐的字写得也漂亮,赵风华给郭乐报价比其他两个人高一些。郭乐每次一抱怨,赵风华就以他的字体太漂亮,模仿起来要花费更多时间为由将他怼回去。

赵风华看得出来,虽然郭乐有点不爽,但是每次听自己以这个理由反驳他,反而有些窃喜,只是他并不表露出来,每每都会装腔作势地叹一口气,然后掏出手机“无奈”付钱。

或许这也是一种虚荣吧。

何冬材相对而言最小气,但是他和郭乐的关系却是极好。人与人之间,可以说真是奇妙。赵风华和他们一起出去吃过几次小吃,结账时何冬材总是要找各种借口推脱,基本上都是郭乐掏腰包。

郭乐总要笑话何冬材是土财主,总说着下次吃饭一定要让这个土财主腰包掏空。

赵风华基本上说不上话,在金钱这方面,他没有发言权。如果他说要买单,那是一定要被郭乐拦下来的。

有时赵风华也在想,是不是郭乐特地让自己帮他写作业,从而间接地对他进行“扶贫帮困”。不过“帮写作业”这种事情根本拿不上台面,就算是“扶贫帮困”也不至于用这种方式。

用郭乐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他只是不想写太多作业,很多东西都已经学会了,再花大量时间在上面就是浪费生命。

而且郭乐并不是不写作业,他只是不想写老师布置的作业,其实每天晚上他都会有针对性的去做一些题目。

赵风华很认可郭乐的这种做法。孔子曾说“因材施教”,事实上如今的教育体系,就是一种普适教育,老师们教的都一样,学生们学的也一样,以至于课后作业也都一样,与孔子的教育理念相差甚远。

与郭乐不同的是,何冬材完全是出于懒惰才不想写作业,也正是如此,相比起郭乐,他的成绩就很一般了。不过何冬材父母做生意非常忙,何冬材基本上处于放养状态,只要这小子不惹事,他们也没啥要求。对他们来说,上再好的大学,走出校门也不过是个打工仔,“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刘洋与郭何二人差距就大很多了,刘洋性格比较内向,能接到刘洋这个单子,主要还是因为赵风华和刘洋是同桌。

刘洋长得很清秀,虽是个男生,但是百分百属于细皮嫩肉的那种。他留着长长的刘海,几乎要遮住眼睛。情窦初开的女生私下讨论最多的也是他,这样一个男生不但受女生喜欢,就连男生也很少会和他打闹,仿佛他的沉静就是岁月静好,就是瓦尔登湖。

不过赵风华不解的是,如此文静的刘洋,学习成绩却很差,甚至比土财主何冬材还差一些。在发现赵风华给郭乐“打工”后,刘洋就表示自己也想加入甲方阵列。

好吧,有钱的就是大爷。

在能力范围内,赵风华一贯是来者不拒,而且刘洋加入进来后,也可以防止这上不得台面的事情泄露出去,以至于大家被学校拉出来批评教育。

考虑到刘洋的成绩,赵风华还特地每天有空就给他讲解习题,算是对刘洋保守秘密的回馈。

不过刘洋的注意力仿佛总是飘忽不定,往往是赵风华对某个题目讲解到一半的时候,刘洋忽然问起上一题的知识点,闹得赵风华心里总得感叹:哥,你别耍我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