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长安一梦

“警告!粒子对撞机能量过载!“

林深的最后记忆停留在实验室闪烁的红光中。他本能地扑向控制台,却在剧烈的震动中失去意识。当再次睁开眼时,扑面而来的不是消毒水的气味,而是夹杂着泥土芬芳的青草香。

“二郎醒了!快请郎中来!“

雕花床幔被掀开,一张满是泪痕的鹅蛋脸映入眼帘。少女身着粗布襦裙,鬓间别着朵洁白的槐花,在晨光中散发着淡淡的光晕。

“你是......“林深刚要开口,剧烈的头痛突然袭来。无数陌生的记忆碎片如潮水般涌入脑海:七岁坠马、十岁开蒙、昨日在市集与人争执......他猛然意识到,自己穿越了。

“阿姊,我没事。“林深艰难地开口。根据记忆,这个十五岁的少女是原主的堂姐李三娘。父亲李士元是长安城外三十里的小地主,家中有良田百亩,佃户三十余家。

“二郎你吓死阿姊了!“李三娘抹着眼泪,“昨日你非要买下那个波斯琉璃盏,与王家二郎起了争执,回来就发起高热......“

林深皱眉思索。原主李淳风是家中次子,上头有个长兄李淳明,自幼体弱多病,性格懦弱。父亲李士元虽为地主,却因无权无势常受豪强欺压。

“阿姊,我想喝水。“林深决定先理清现状。他环顾四周,土坯房的墙壁上挂着几幅拙劣的水墨,案头摆放着一本《论语》。窗外传来牛车的吱呀声,夹杂着农人吆喝牲口的声音。

“水来了。“李三娘端来陶碗,“郎中说你外感风寒,需静养几日。“

林深接过碗的瞬间,指尖突然刺痛。眼前闪过一幅幅画面:燃烧的粮仓、倒塌的房屋、戴着镣铐的村民......他猛然惊醒,发现自己仍坐在床上,冷汗浸透了中衣。

“二郎?“李三娘担忧地看着他。

“没事,方才想起些事。“林深勉强笑道。他意识到这可能是金手指的预知能力。根据记忆,今日午后家中的粮仓会着火,而这场火灾将成为李家衰败的开端。

“阿姊,家中粮仓的位置在哪里?“林深急切地问。

“在后院东角,怎么突然问这个?“

林深来不及解释,挣扎着起身。李三娘慌忙扶住他:“郎中说要静养......“

“来不及了!“林深推开她,踉跄着冲向院子。

刚到院中,林深便闻到了刺鼻的焦糊味。浓烟从粮仓方向升起,几个佃户正提着木桶慌乱救火。

“快!把牲口牵走!“林深大喊,“把旁边的干草堆移开!“

众人见二少爷突然出现,都愣在原地。林深顾不上解释,抄起铁锹冲向干草堆。李三娘见状,也带着几个丫鬟帮忙转移易燃物。

“二郎小心!“李三娘突然尖叫。

一根燃烧的房梁从空中坠落,林深本能地侧身躲避。炽热的气流擦过脸颊,在皮肤上留下一道红痕。

“快!用水泼!“林深指挥众人。他发现火势主要集中在粮仓顶部,而底部的粮食尚未受损。

经过一番扑救,火势终于被控制。林深瘫坐在地上,看着焦黑的粮仓,心中后怕不已。若不是预知能力,这场火灾足以让李家元气大伤。

“二郎,你怎么知道粮仓会着火?“李三娘惊魂未定地问。

林深沉吟片刻,决定暂时隐瞒预知能力:“我昨日在市集遇到一位奇人,他说今日家中会有火灾,让我小心防范。“

“原来如此。“李三娘信以为真,“二郎大难不死,真是天佑我李家。“

这时,一个管家模样的中年人匆匆赶来:“少爷,老爷回来了。“

林深站起身,整理了一下衣衫。根据记忆,父亲李士元为人忠厚,但性格软弱。面对豪强压迫,往往选择隐忍。

“淳风,听说你带人救火了?“李士元快步走来,“伤着没有?“

“孩儿没事。“林深躬身行礼,“只是粮仓受损严重,今年的赋税......“

李士元叹了口气:“此事容后再议。你先回房休息,明日还要随我去长安城里。“

“去长安?“林深挑眉。

“王家邀我们参加明日的诗会。“李士元解释道,“王家二郎昨日与你起了争执,我带你去赔个不是。“

林深皱眉。原主就是因为在市集与王家二郎争执,才被设计陷害导致坠马。这次诗会怕是鸿门宴。

“父亲,孩儿不想去。“林深直言。

李士元不悦:“胡闹!王家在长安城里根基深厚,岂是我们能得罪的?“

林深正要反驳,脑海中突然闪过一幅画面:灯火通明的酒肆,王家二郎与几个纨绔子弟举杯痛饮,而在他们身后,一位身着胡服的少女正冷眼旁观。

“父亲,我有办法化解与王家的恩怨。“林深突然开口,“但需要您给我三日时间。“

李士元狐疑地看着儿子:“你又有什么主意?“

“孩儿想改良农具,提高粮食产量。“林深解释道,“若能让王家看到我们的实力,他们便不会再轻视我们。“

李士元摇头:“改良农具谈何容易?你这几日好好养伤,明日随我去诗会。“

林深知道无法说服父亲,决定私下行动。他借口回房休息,实则在房中绘制曲辕犁的图纸。凭借现代理工知识,他对传统农具进行了改良,增加了犁壁和调节深浅的装置。

次日清晨,林深带着图纸找到家中的老匠头。老匠头看着图纸惊叹不已:“少爷真是奇才!这犁具若是造出来,耕地效率能提高三倍!“

“那就麻烦张叔了。“林深笑道,“此事暂且保密,待造出成品再说。“

晌午时分,李士元带着林深前往长安城。马车行驶在颠簸的土路上,林深透过车窗打量着沿途的风景。田埂上,农人们正在辛勤劳作,使用的仍是原始的耒耜。

“父亲,您看那些农人。“林深指着窗外,“他们用的农具如此落后,如何能提高产量?“

李士元叹气:“我们李家能吃饱饭已是万幸,哪有闲钱去改良农具?“

林深不再言语,心中暗自发誓要改变这一切。

诗会在长安城西的曲江池畔举行。王家包下了整个湖心亭,池中画舫穿梭,丝竹之声不绝于耳。

林深刚下马车,便看到王家二郎王崇训站在亭前,身边围着几个衣着华丽的公子哥。

“李公子来了。“王崇训阴阳怪气地说,“昨日在市集意气风发,今日怎么蔫头耷脑的?“

周围人发出一阵哄笑。林深注意到人群中有位身着胡服的少女,腰间别着弯刀,正用探究的目光看着他。

“王兄说笑了。“林深不卑不亢地说,“昨日多有冒犯,今日特来赔罪。“

王崇训冷笑:“赔罪?你算什么东西,也配与我称兄道弟?“

林深正要发作,脑海中突然闪过预知画面:王崇训在马球场坠马,被马蹄践踏。他心中一动,决定将计就计。

“王兄若觉得赔罪不够,不如我们打个赌如何?“林深提议。

“打赌?“王崇训来了兴致,“赌什么?“

“赌农事。“林深说,“三个月后秋收,若我李家的粮食产量超过王家,王兄便向我赔礼道歉。反之,我任由王兄处置。“

王崇训大笑:“你这是自寻死路!我王家良田千顷,岂是你一个小地主能比的?“

“那就一言为定。“林深伸出手。

王崇训不屑地握了握:“一言为定!“

林深注意到胡服少女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他心中暗喜,这场赌约不仅能化解危机,还能为未来的改革铺路。

诗会结束后,林深在回府的马车上闭目养神。他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曲辕犁的改良、粮食的增产、与王家的赌约......每一步都需要精心策划。

突然,马车剧烈颠簸,林深猛然睁开眼。窗外传来马嘶声和兵器相交的脆响。

“不好!有劫匪!“车夫惊恐地大喊。

林深探头望去,只见十几个蒙面人手持弯刀,将马车团团围住。为首的劫匪身材魁梧,眼中闪烁着贪婪的光芒。

“把钱留下,饶你们不死!“劫匪头目吼道。

李士元吓得浑身发抖:“好汉饶命!车上只有些诗会用的笔墨......“

“少废话!“劫匪头目一刀砍向车夫,“给我搜!“

林深迅速环顾四周,发现劫匪人数虽多,但阵型松散。他摸向腰间,却发现没有武器。情急之下,他抄起车上的砚台砸向劫匪头目。

砚台重重砸在劫匪头上,鲜血顿时涌出。劫匪头目惨叫一声,摔倒在地。其他劫匪见状,纷纷冲向马车。

林深护住父亲,心中懊悔不已。若不是预知能力,他本可以提前防范。但现在,只能拼死一搏。

就在这时,一道寒光闪过。胡服少女如鬼魅般出现在劫匪身后,弯刀挥舞间,已有两人倒地。

“姑娘快走!“林深大喊。

少女不理会他,继续与劫匪缠斗。林深趁机捡起地上的弯刀,加入战团。

经过一番混战,劫匪终于被击退。林深瘫坐在地上,看着满身血迹的少女,心中充满感激。

“多谢姑娘救命之恩。“林深躬身行礼。

少女摘下兜鍪,露出一张英气勃勃的脸庞:“不必言谢,路见不平而已。“

林深愣住了。眼前的少女正是他在预知画面中见过的胡服女子。她的气质独特,既有江湖儿女的豪爽,又有大家闺秀的优雅。

“在下李淳风,不知姑娘芳名?“

少女迟疑片刻:“你叫我红拂吧。“

林深心中一动。红拂女是隋末唐初的传奇人物,难道她也穿越了?

“红拂姑娘,今日之恩,李某铭记于心。“林深真诚地说,“若有需要,尽管开口。“

红拂淡淡一笑:“后会有期。“

说完,她翻身上马,消失在暮色中。林深望着她的背影,心中泛起涟漪。

回到家中,林深连夜绘制出更详细的曲辕犁图纸,并写下《农书》初稿。他知道,要改变命运,必须从基础做起。而红拂的出现,为他的计划增添了变数。

“等着瞧吧,这个时代,我来了。“林深喃喃自语,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