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岭南神童
壹·曲江晨雾
晨雾未散,韶州曲江的青石板路上已传来木屐叩击的清响。张九龄的父亲张弘愈挑着竹筐,筐中是新采的葛麻叶。山间瘴气未退,却挡不住少年清亮的诵读声:“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茅屋内,七岁的张九龄正蘸着溪水在石板上写字,墨痕未干又被晨露洇开。母亲陆氏将葛布衣裳披在他肩上,指尖摩挲过他发间:“子寿,昨夜梦见你站在高崖上,诗卷化作云梯。“少年抬头,眼中倒映着窗棂外的云雾,嘴角扬起:“母亲,我昨夜也梦见自己在写诗,笔尖淌出的不是墨,是春水。“
贰·宝林寺对句
秋社日,宝林寺的银杏叶铺成金毯。太守卢仲翔携众士子踏秋,见小童立于人群外凝望匾额,便出句逗趣:“千年古寺栖金凤。“
张九龄攥紧衣角,脱口而出:“万里长风起玉龙。“
满堂哗然。卢仲翔抚须大笑,却见少年已拾起阶前落叶,在掌心写下:“叶落归根,诗心向远。“墨迹未干,惊飞檐角宿鸟。
叁·梅关雪信
腊月,大庾岭古道积雪没踝。张弘愈背着咳得喘不上气的长子赶往虔州求医,十岁的张九龄缩在竹篓里,望着山崖上冰封的梅枝,忽而呢喃:“梅花万里外,雪片一冬深。“父亲的脚步顿了顿,将他裹得更紧:“子寿,你写的这句,比药还暖。“
那夜,他们在梅关驿馆寄居。张九龄在火盆灰烬里画着地图,从曲江到长安的路蜿蜒如龙,尾端写着三个字:“诗书殿“。
肆·县试惊鸿
县试那日,暴雨如注。张九龄赤着脚冲进考场,墨汁溅在卷纸上恰似点点梅花。主考官见状欲斥,却被少年交上的《感遇》诗惊住: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朱砂笔在卷首画了三个圈,县令捻须道:“此子若明珠藏椟,来日必耀九州。“
伍·葛布衣的诺言
月光漫过晒谷场,张九龄将葛布衣裳叠得整整齐齐。陆氏缝补的针脚在烛影里晃动:“子寿,娘亲缝的衣裳,能扛住长安的风。“少年望着天井里流转的银河,突然说:“母亲,我若考中进士,定要在这衣裳上绣满诗章。“
院外,葛麻在月光下沙沙作响,仿佛在回应少年的誓言。
---
章节亮点解析
1.诗韵入骨:通过少年与自然、梦境、古寺的互动,将诗意融入日常,展现“天生诗情“的具象化。
2.岭南风物志:以曲江晨雾、宝林寺银杏、梅关雪信等意象构建地域特色,使人物与环境共生。
3.家国同构:父亲的葛布、母亲的针脚与少年的诗章形成隐喻,暗示寒门士子以诗为梯的阶层跃迁。
4.历史留白处的想象:县试墨溅成梅、梅关驿馆的灰烬地图等细节,填补正史空白,赋予人物命运诗意的伏笔。
---
此章以五幕短章串联,既忠实于张九龄“七岁能属文““少聪敏“等史实(见《新唐书·张九龄传》),又通过诗意化的场景重构,为后续科举入仕、诗名远扬埋下伏笔。下章“科举之路“将从张九龄负笈长安写起,展现他如何以诗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