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从1920年代至今,加拿大英语诗歌差不多走过了200年的历史。以民族想象的流变为主线来梳理加拿大诗歌史,分析其间最具影响力的诗歌流派与最有代表性的诗歌作品,能够比较全面地概括加拿大诗歌从殖民主义到民族主义再到多元文化主义的发展路径。从线性的角度看,书稿内容包括早期的移民诗歌对于新土地的感怀、联邦时期诗人对于民族身份想象的建构、20世纪上半期对于“加拿大性”的进一步探索、20世纪60年代“建国”百周年的民族主义热潮,直至21世纪的诗歌创作;从面上来看,本书力求展现加拿大不同区域与族裔的诗歌创作,研究东海岸、西海岸、安大略与草原地区多个区域,包括华裔、非裔、本土裔等多个不同族裔的诗歌创作,以彰显当代加拿大诗歌创作的地域主义与多元文化主义特色。

本书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章 通往“共同体”:历史政治与民族建构。本章主要从加拿大的历史与政治角度来研究加拿大诗歌在追寻国家共同体构想过程中所走过的路径,涉及加拿大历史的三个关键时期:(1)建国时期:太平洋铁路系列诗在主题与叙事方式上的流变过程刚好与加拿大对华移民政策的变迁史相对应。将两者结合起来研究,可以更全面地审视加拿大建国150年以来对华人移民态度的转变和从一元主义到多元文化的意识形态价值转向。(2)后联邦时期:以邓肯·坎贝尔·斯各特的诗歌来研究加拿大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本土裔政策,以及这些政策对于加拿大“共同体想象”的影响。(3)建国百周年时期:越战主题诗歌不但记录了20世纪60年代这个特殊时期的思想潮流,也对整个加拿大的意识形态走向与自我民族定位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第二章 经历风雪:自然主题与地域诗学。本章主要从地域(西部)、气候(冬季)与自然(移民体验)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包括:(1)罗伯特·克罗奇的加拿大西部草原诗学;(2)加拿大冬季主题诗歌中的寒冷想象;(3)加拿大诗歌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以荒野描写为例)。本章的主旨是从地域与自然的角度来研究区域差别与共同体想象之间的关系、加拿大诗歌对于这片寒冷的北方大地的书写,来突出加拿大英语诗歌较之其他民族文学的几个主要特征:地域性、冬季主题与偏重风景描写。

第三章 彰显“后现代”:国际主义与形式手法。本章侧重诗歌的形式与手法研究,主要探讨当代加拿大英语诗歌的在创作手法与创作理念上的新状态与新趋向,包括:(1)加拿大当代“文档诗”:主要研究文档诗在重述、整合与虚构文档的同时,对自传、日记与作品集这三种载体形式的颠覆性解构。(2)长诗的手法创新:长诗作品对“照片文本”这种新型叙事手法的运用体现了对诗体小说乃至于诗歌本质的思考以及当代加拿大文学创作的后现代主义式多元化走向。(3)蓝调音乐形式在非裔诗歌创作中的运用:非裔诗人乔治·艾略特·克拉克的诗歌创作对于蓝调音乐元素,如“哭泣”手法的运用与融合。本章在研究诗歌技巧与形式的同时,思考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的相互冲突又相互制衡的关系,以及最终“共同体想象”走向何处。

第四章 走向“多元体”:多元文化与族裔改写。本章论述多元文化主义背景下的族裔书写。自20世纪70年代实行多元文化主义以来,加拿大的少数族裔,包括本土裔居民、非裔加拿大人、亚裔加拿大人,以及女性等各种不同的种族、性别与性向的群体,都试图通过文学创作发出自己的声音。这对于原先相对单一的民族“共同体想象”来说,既是冲击,也是补充、改进与演化。本章选取本土裔、非裔与华裔这三个在当代加拿大少数群体,来探讨诗歌创作中的族裔身份建构。

从以上四章内容可以看出,本书的结构大致遵循时间顺序,并着重研究19世纪移民时期、20世纪早期、60年代“加拿大文艺复兴”时期与21世纪这几个加拿大文学史中重要时代的诗歌创作,突出邓肯·坎贝尔·斯各特、E.J.普拉特、厄尔·伯尼、罗伯特·克罗奇、P.K.佩奇、欧文·莱顿、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弗莱德·华、迈克尔·翁达杰、迪昂·布兰德、安·卡森和乔治·艾略特·克拉克等诗人。综观两个世纪的加拿大英语诗歌史,在创作的传承与更新过程中,民族想象随着历史语境的变迁而呈现不同的时代解读,又折射出加拿大不同于英美两国的文化心理特征。因此,本书既强调加拿大英语诗歌生发过程中的民族性建构意识,同时也揭示后期发展过程中从“共同体”到“多元体”,从“民族主义”到“后民族主义”的演变趋势。

关键词:加拿大 英语诗歌 共同体想象 多元文化主义